百度的“复苏剧本”,比想象中更精彩?

新的互联网三巨头格局早已成型,作为曾与阿里、腾讯并称"BAT"的互联网三巨头之一的百度,也在沉寂多时后于股价层面迎来了一场强劲的触底反弹,且反弹势头颇为迅猛。

自8月下旬以来,百度在美股、港股市场的股价累计涨幅均超过50%,逐步与阿里、腾讯的市场表现逐步趋同。

其中9月17日,百度集团-SW更一度领跑港股科技板块,创下年内单日最大涨幅纪录,股价刷新2023年10月以来的新高,单日市值暴增近500亿港元。

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向来遵循“买预期、卖事实”的逻辑。依照这点,百度在A股、港股市场的股价持续强劲上涨,是否真的预示着其长期以来的发展焦虑已出现拐点迹象?

反弹,还是反转?

对于百度此番激昂的涨势,市面上给出了很多解读,其中主流解读集中于两点:一是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推动中国资产价值重估,二是资本市场流动性改善背景下,优质标的估值修复需求凸显。

情绪面上,在百度领涨科技股的当日,港股市场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大幅上涨3.9%,触及2021年11月以来新高;与此同时,华尔街大行近期也纷纷上调中国科技股目标价,市场情绪持续回暖。

估值层面上,在众多中概股互联网科技巨头中,百度应该是目前底部盘整时间较长、市值收缩尤为显著的头部平台型科技企业。其美股估值自2021年起持续下行,低位震荡已逾两年;港股上市即高点,此后同样陷入漫长调整期。

这种长期的估值压制,反而意味着当新的增长预期出现时,其反弹空间可能更为可观,尤其是当市场情绪和流动性都极为友好之时,反弹只会事半功倍。

而近期百度频繁释放的企业动态,则成为点燃这轮反弹的直接导火索。

首先是昆仑芯的商业化突破。8月下旬,百度旗下智能芯片业务主体昆仑芯科技宣布,中标中国移动2025—2026年人工智能通用计算设备(推理型)集中采购项目,斩获十亿级订单。

这一合同除了不容小觑的经济价值外,还意味着昆仑芯的技术应用从内部自用阶段正式迈向外部商业化,开始向电信等场景拓展。此时,作为持股59.45%的第一大股东,百度将显著受益于控股子公司订单放量的红利。据悉昆仑芯已完成两代通用AI芯片的量产落地。

500

对于逐利的投资者而言,国内GPU龙头玩家寒武纪在订单与业绩释放后迎来的“戴维斯双击”已被市场视为主流逻辑。而昆仑芯作为百度旗下罕见的同类对标标的,展现出相似潜力,自然吸引海内外资金关注百度。近期,Arete研究服务公司便将百度美股评级从“卖出”上调至“买入”,核心逻辑正是其自研芯片业务的增长潜力。

其次,时隔不到一个月,百度日前与招商局的战略合作再度强化了市场信心。双方近日签署协议,将围绕大模型、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在交通物流、金融、地产等关键领域深化“AI+产业”融合。

从早期搜索引擎的算法优化,到如今在大模型、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全方位布局,百度在AI领域的技术积淀由来已久。但技术优势若无法转化为商业价值,终将是“空中楼阁”。这次与招商局的合作,便可能是加速其技术商业化进程的拐点性机会。

据悉,百度是首个与综合型央企达成深度绑定的AI企业,市场预期其AI能力将加速渗透实体经济,进而驱动其技术商业化路径取得实质性突破。

此外,百度计划发行人民币计价票据,叠加市场对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领域的持续看好,也被视为推动此轮股价上涨的催化因素。

对于市场的这些解读,百度高管在近期与投资者的交流中应该也是认可的。CFO何海建明确表示,支撑百度估值的核心基础是30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而市场对其Robotaxi、昆仑芯、百度云等业务的价值存在低估。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股价反弹与企业困境反转之间是“必要非充分”关系——反弹的出现未必意味着反转,但长周期反转往往伴随股价反弹。

那么,回到当前问题:百度这轮股价上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能演变为长周期反转的开端?

核心焦虑未消,AI改造仍在路上

常言道“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答百度股价反弹是否预示焦虑拐点的问题,关键在于厘清其焦虑的根源。

从最新财报中,可清晰窥见这家互联网巨头当前的经营困境和破局努力。二季度百度营收327亿元,同比下降4%;净利润73亿元,同比增长33%,营收再度出现了波动,此前承压更大的盈利指标却得到了明显修复,整体算是中规中矩。

500

作为百度两大核心收入支柱,以在线营销为核心的核心业务和爱奇艺,前者贡献了近79%的总收入,是绝对的“现金牛”。但百度的焦虑几乎也主要聚焦在广告业务上。

二季度数据显示,其核心广告业务收入同比锐减15%,成为总业绩承压的主因,而同期中国在线广告市场整体仍保持约3%的同比增速,百度明显跑输行业。更重要的是,至此,百度在线营销收入已连续五个季度同比下滑,2024年二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降幅分别为2%、4%、7%、6%,二季度降幅再度扩大,可见其广告业务的长期承压已成常态。

而这背后,实则是传统搜索引擎产品,在新业态出现后,商业模式开始出现衰退的具象化表现。作为曾经的“流量入口霸主”,百度搜索过去的广告逻辑主打一个“流量贩卖”,模式简单直接。

但智能技术变革与短视频等新业态的崛起,彻底重构了互联网广告价值链条。抖音、快手通过“内容种草+沉浸式推荐”,改变了用户信息接收和消费欲望产业的方式,广告主预算加速向“效果更直接、用户黏性更高”的短视频平台迁移。百度广告业务的式微,实质上是被“信息分发方式的变革”抢走了蛋糕。

据Statista数据,百度搜索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从2021年11月的86.82%,持续下滑至2024年5月的55.85%。

面对这一困局,百度选择了"AI改造搜索"的路径:

7月,百度宣布搜索将进入"3.0时代",开启十年最大改版:搜索框升级为"认知中枢",结果页叠加"逻辑重组、多元化呈现"功能,甚至引入内容消费场景……

新搜索产品端,百度去年就升级了全新"文小言"APP,试图融合"搜、创、聊"功能打破传统搜索边界;近期又上线了主打"无广告"AI搜索应用"Tizzy AI",试图用大模型重构体验。

这些转型动作的效果正在显现:截至今年7月底,超64%的移动搜索结果页已包含AI生成内容;6月百度APP月活用户(MAU)达7.35亿,同比增长5%。但短期阵痛难以避免,百度在二季度财报中明确表示,广告收入下滑部分源于"搜索AI转型带来的投入增加"。

AI改造虽然被视为百度搜索“重振旗鼓”的核心抓手。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便百度在搜索领域全力突围,其平台产品的绝对统治力已难以重现——微信搜一搜、抖音内容搜索、小红书种草模式等多元搜索形态并存,市场早已从“一家独大”转向“百花齐放”,完全将增长重任押注于此,显然不符合效益最大化原则。

预备新增长曲线:智能云能打,昆仑芯爆单,自动驾驶赌未来?

百度的"复苏剧本"能否写就,关键还在于其AI相关新业务能否实现"从技术到商业"的闭环。智能云、自动驾驶,现在又增添了昆仑芯,三者应该是百度未来最具潜力的方向。

其中,百度智能云是当前新主业中最"能打"的存在。2024年四季度,智能云收入同比增长26%,其中AI相关收入增长近3倍;2025年一季度,智能云业务增幅近乎环比翻倍;二季度,百度进一步宣布"AI驱动的新业务收入破100亿元",智能云贡献超80%。可见,AI云的商业化成效释放良好。

从必要性层面来说,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智能云既是互联网平台必备的自主底层技术,也是抵御腾讯云、阿里云、字节等对手通过资本开支拉开差距的关键战场。

前者百度应该深有体会。上半年其通过部署Agent、数字人等新型广告形式,二季度创下的广告佣金收入占核心广告收入16%(约26亿元),环比增长超50%;且客户转换效率明显提升,深度转化目标使商家线索有效率提升22%,到店成本降低64%。

而昆仑芯超预期的商业突破,则正使百度成为国内稀少的集自研芯片能力、AI基础设施服务能力、AI应用场景于一体的互联网企业,其长期科技叙事增添更多魅力。百度高管明确表示,300亿美金的现金储备足以支撑昆仑芯的持续迭代。

相对来说,二季度的这100亿元新业务收入中,萝卜快跑等真正意义上的“新业务”占比还小。

事实上,涉足自动驾驶应该算是百度的"长期赌注":腾讯、阿里、字节因为核心主业势能很足,对自动驾驶的布局更多采取广撒网投资方式,没有放手一搏的必要性;百度则因搜索业务“C位失守”,必须在新战场寻求突破。

目前该业务仍处于"投入期"。截至二季度末,萝卜快跑全无人自动驾驶订单已超220万单,但距离规模性商业落地仍有距离。

智能云是当前"最确定的增长极",昆仑芯有望成为"技术变现的标杆",自动驾驶则是"需要耐心的长期布局"。三者若能形成协同,百度的"第三曲线"说不定会加速成型,进而支撑其估值真正扭转颓势,开启新的上行周期。

不过,在多方位畅销未来的同时,研发投入的收缩、现金储备压力凸显、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模糊仍值得警惕。

来源:港股研究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