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竹生物IPO:三个月收入255.9万元,稀缺肠胃药难撑业绩,等待一个转机
四环医药的创新药板块迎来了一个里程碑时刻。
据港交所9月17日披露,分拆自四环医药的轩竹生物已经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
此前,轩竹生物分别于2024年11月、2025年6月先后两次递表港股,在2022年9月该公司还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了科创板上市申请。多次冲击IPO,如今轩竹生物终于离正式登陆只差临门一脚。
这几年下来,轩竹生物经营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无产品、无营收、无利润”的“三无”阶段迈向了“有上市产品、有营收”的“商业+研发”并进阶段,但是困境依旧突出,收入规模不大、亏损持续,亟需增强动能。
一款PPI药物率先落地,稀缺性突出
现阶段,轩竹生物的产品梯队建设已经比较完善了。招股书透露,公司有超过十种药物资产在积极开发中,涵盖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其中,三项资产获得NDA(新药上市申请)批准,一个药物项目处于NDA注册阶段,一个药物项目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四个药物项目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五个药物项目已获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批准。
商业化进度最快的是一款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创新质子泵抑制剂(PPI)——KBP-3571(安奈拉唑)。
据轩竹生物介绍,KBP-3571是首款及唯一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PPI,于2023年6月获得了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NDA批准,于2023年12月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目前该药物的应用前景是比较广阔的,毕竟适应症较为常见。轩竹生物招股书显示,中国消化性溃疡患病人数由2018年的7140万人增至2024年的7430万人,预计2032年将增至8120万人。而消化性溃疡病例中有约75%为十二指肠溃疡。
治疗方面,PPI是消化性溃疡患者最普遍的选择,相比H2受体拮抗剂(H2RA)这类减少胃酸产生的抗分泌药物,PPI的抗分泌效果更强。超过80%的胃溃疡及90%的十二指肠溃疡可在服用PPI四周内痊愈。
再具体到KBP-3571这款产品,其主要凭PPI领域创新药的稀缺性以及差异化疗效占据有利竞争地位。
轩竹生物称,现有的PPI面临着代谢特征(即细胞代谢活动和生理状态)不可预测、对肝肾功能负担大、起效慢且持续时间短(即治疗效果持续时间短)的问题,会显著降低患者依从性。KBP-3571的代谢特征不同,其可减轻肾脏负担,降低药物相互作用(DDI)的风险,快速且持久地发挥抗分泌作用。此外,在头对头试验中,相较于已被广泛使用的PPI雷贝拉 唑,KBP-3571也表现出更好的安全性。
但即便如此,竞争风险始终突出。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目前国内已经上市7款PPI(除了KBP-3571,其余6款都为仿制药,此外还有96款PPI候选仿制药处于生物等效性研究阶段。对比仿制药,创新原研优势固然难得,但可及性不一定高。

“三驾马车”时代,资金风险加大
KBP-3571这款产品已经上市两年多了,但商业化获量还是比较有限的。
招股书显示,2023年、2024年和2025年前三个月,轩竹生物的收入分别为2.9万元、3009.4万元和255.9万元,基本都来自KBP-3571这款产品。其中,今年前三个月的收入对比去年同期有明显下滑,反映出不小的产品放量压力。

轩竹生物也在招股书中坦言:“尽管KBP-3571已展现出临床裨益且没有仿制药竞争,我们仍面临来自已成熟PPI产品及潜在新市场进入者的激烈竞争,该等新市场进入者在其潜在获批后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但好在,除了KBP-3571,该公司还有两款核心产品已经启动了商业化。
XZP-3287这款CDK4/6抑制剂于2025年5月获得作为单药治疗及与氟维司群联合用于治疗HR+/HER2-晚期乳腺癌的NDA批准。另外,轩竹生物自主研发的抗肿瘤1类创新药地罗阿克片(XZP-3621)于今年8月获批上市,适用于未经过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剂治疗的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
不难看出,上述药物也都是面向需求广阔的大市场。
乳腺癌是全球患病率第二高的癌症,2024年约有240万新病例,其中HR+/HER2-患者约占75%。2024年,在中国用于治疗乳腺癌的CDK4/6抑制剂的市场规模为30亿元,预计到2032年将增至人民币130亿元,前景显然十分广阔。
肺癌也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轩竹生物招股书提到,2024年,中国所有癌症病例中23%为肺癌病例,其中NSCLC是最常见的亚型,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在中国, NSCLC病例已从2018年的76.44万例增加到2024年的97.32万例,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 123.64万例。
总体来看,现阶段轩竹生物已在商业化层面跑出了“三驾马车”,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让马车跑得更快”。与此同时,公司还有多条在研管线推进中,“商业+研发”并进下又该如何缓解资金压力?
招股书显示,2023年、2024年和2025年前三个月,轩竹生物的研发开支分别达到2.39亿元、1.86亿元和0.53亿元;相应净亏损分别为3.01亿元、5.56亿元和0.65亿元。资金缺口还是比较大的。
不过,对于轩竹生物而言,目前已经通过聆讯,上市应该能够带来新的转机。
来源:医药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