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还是“娶”,安能物流停牌引爆行业洗牌?
突发停牌,快运行业再迎大变动!
8月下旬举办了国内物流行业首场专属狂欢盛会——“安能ANE物流狂欢节”的安能物流于9月18日发布短暂停牌公告。
公告显示,公司的股份已于2025年9月18日上午9时正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短暂停止买卖,以待根据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发出载有本公司内幕消息之公告。
此次消息事发突然,一经披露便迅速在物流圈传开,引发行业关注。
安能物流,2010年6月1日在上海成立,是国内零担快运行业的头部企业,创新推出“MiNi电商系列”、“精准零担快运”、“定时达”、“安心达”、“3300产品系列”等行业产品。2021年11月,安能物流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成为港股“快运第一股”。
那,安能物流此次停牌,到底是“并”还是“购”呢?
一、安能物流停牌,并购谜底待揭
关于安能物流并购的传闻,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已在业内流传,顺丰快运、中通快运、圆通快递、百世物流均被卷入传闻,成为安能物流的“绯闻对象”。
对于并购一事,《经济观察报》2023年9月的报道显示,安能物流总裁秦兴华在彼时业绩发布会面向分析师和记者的问答中,公开回应了相关传闻。
他表示,企业到了一个阶段,行业环境到了一个阶段,并购和整合将是企业发展到一个阶段必然要发生的一个动作。“江湖传闻归传闻,行业的并购案整合案一定是长时间的,目前我们所有的这些方面都在洽谈,但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秦兴华说。
通常而言,推动企业走向并购的,无外乎内部调整与外部行业环境变化的双重作用。
从内部来看,财务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
2025年8月19日,安能物流发布了中期业绩报告。
截至2025年6月30日,安能物流总收入56.25亿元,同比增长6.4%;毛利8.8亿元,毛利率15.6%;经调整净利润4.76亿元,同比增长10.7%;货运总量682万吨,同比增长6.2%。
另外,安能物流还实施高达50%派息率的首次中期分红。如此看来,安能物流实现了收入、利润和货量的全面增长。
但若将时间线拉回并购传闻频起的2023年之前,安能物流曾一度面临显著的财务压力。
首先,股价暴跌。2021年11月,安能物流在港交所上市,上市当日收盘价为13.48港元/股,收盘市值129亿人民币。然而到了2022年4月初,股价跌为4.13港元/股,公司市值仅约39亿人民币。截至停牌前,9月17日,收盘价为10.14港元/股。
市值的急剧缩水,不仅反映了资本市场信心的流失,更暴露出安能物流其中深藏隐忧。
其次,亏损严重。据了解,安能物流在2018年出现20.13亿的巨额亏损,2019年亏损有所收窄,为2.14亿元,2020年安能物流转亏为盈。
回顾其发展历程,当时的并购动向很可能是出于应对财务压力的考量;而如今,随着盈利能力的稳步修复,安能物流已展现出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与战略主动性。
从行业格局演变来看,此次并购无论结果如何,都将是其在零担快运行业新一轮整合中抢占战略高地的关键之举。
二、安能物流并购,竞争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零担快运市场竞争激烈,新玩家不断入局(比如融辉物流、兴满物流、笨鸟速运),行业整合持续加速(京东全资控股跨越速运、持续增持德邦股份;顺心捷达入股德坤;满帮与百世快运合作)。
临沂商贸物流科技产业研究院在《2024年零担物流整合加速、集中度趋高》一文中表示,“2020年,中国零担物流CR10为78.4%,2023年,中国零担物流CR10达到85.6%。”
零担物流行业集中度持续攀升,头部十强企业收入占比不断扩大,市场资源加速向龙头聚集。
2025年5月,引航咨询发布了《2025中国零担企业排行榜》,从营收来看,前十名分别为顺丰快运、德邦快递、跨越速运、安能物流、中通快运、壹米滴答、三志物流、顺心捷达、百世快运、德坤物流。
在这十家中,其中五家属于顺丰系和京东系,其中顺丰系营收达540.5亿元,京东系营收达566.8亿元,业务体量上,两大巨头规模均达到3000万吨/年。
安能物流此次无论是“并”还是“购”,都将提升其在零担快运行业的综合竞争力,直迎行业竞争。
通过并购整合行业资源,安能物流可快速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和货量规模,进一步强化规模效应,降低单位运营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如果与绯闻对象顺丰快运并购,安能物流将迎来一次战略级的跃升,安能物流可以顺势接入顺丰庞大的高端客户体系。
如果与绯闻对象中通快运并购,这不仅可以加快中通快运的上市时间,以及降低其上市难度,同时扩大安能物流合并后的规模效益。
对于安能物流而言,无论最终与顺丰快运、中通快运或是其他企业达成并购,都是战略性的重新选择,可以缓解业绩回升后可能面临的增长瓶颈期,开启新一轮发展,同时,为投资者创造更大价值,最终实现企业效益与资本回报的双赢局面。
安能物流此次停牌引发的行业震动,实质上反映了中国零担快运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精耕细作的必然阶段。
无论是通过“并”还是“购”,出任何一张都是王牌,这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命运,也涉及行业竞争格局的塑造。
不得不说,现实世界中,企业之间博弈的精彩程度,远比任何电视剧里的商战都更加惊心动魄、悬念丛生。
对于此次并购,你们觉得谁最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