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长跑!理想与宁德时代达成战略合作,电池格局生变?

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深水区,一场电池领域的战略合作揭示了产业链垂直整合的新趋势。

9月18日,理想汽车与宁德时代在宁德签署五年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供应商关系延续,而是两家新能源巨头在行业竞争最激烈时刻的深度绑定。

500

而且,理想汽车与宁德时代这场五年合作,远超普通供应商关系,勾勒出智能电动车行业未来竞争格局。

从采购到技术共研,五年战略深化正式开启

松果财经从官方介绍获悉,双方将在电池安全、超充技术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携手拓展国内外业务,共同推动电池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

其实,理想汽车与宁德时代的合作渊源可追溯至理想首款车型理想ONE时期。当时,理想采用项目制与宁德时代合作,由理想提出需求,宁德时代负责生产制造。

2023年4月,理想汽车与宁德时代签署《全面战略协议》,预计理想汽车首款纯电车型将成为全球首款搭载4C麒麟电池的车型。

2023年12月,宁德时代披露,理想新车型MEGA将搭载5C麒麟电池,可在12分钟充电后续航500公里。这一技术突破解决了电动汽车使用中的关键痛点——充电效率问题。

而双方的持续合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的理想汽车累计交付量已突破100万辆,且从未出现因电池自身原因导致的热失控事故。

基于这一成功基础,双方决定将合作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层面。新协议涵盖电池安全、超充技术等多个关键领域,双方将携手拓展国内外市场,共同推动电池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

根据协议,宁德时代将为理想汽车全系产品提供高性能、高安全、高品质的动力电池系统,包括但不限于三元锂电池、M3P 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等,为理想汽车打造高端智能电动体验注入核心动能。

这种多元化电池技术路线布局,显示出两家企业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前瞻性判断。不同电池类型将满足不同产品定位和市场需求,提升理想汽车在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力。

在电动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两大巨头的深度合作将加速技术迭代速度,可能迫使其他车企与电池厂商寻求类似深度合作。

从全球视角来看,宁德时代正在积极扩大产能布局。截至2024年1月,宁德时代在全球拥有十三大生产基地,包括德国、匈牙利的两家海外生产基地,规划自有产能合计超700GWh。

这种产能布局与理想汽车的全球化战略不谋而合。双方在协议中明确提到将“携手拓展国内外业务”,暗示了理想汽车可能借助宁德时代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加速海外市场扩张。

电池行业迎来多元竞争时代

随着五年全面战略协议的签署,理想汽车与宁德时代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宁德时代将为理想汽车全系产品提供多种类型的动力电池系统,这意味著未来理想汽车的产品线将进一步丰富。

与此同时,理想与宁德的合作公布于动力电池产业格局深刻重构的时刻。2025年1-8月,中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417.9GWh,同比增长43.1%,但行业集中度却出现罕见下滑。

前10家电池企业装车量占比94.4%,较去年同期减少1.6个百分点。更值得注意的是,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双雄”的市场份额同步收缩。

其中,宁德时代装车量占比42.74%,同比下跌3.46个百分点,比亚迪占比22.84%,同比下跌1.92个百分点。这种“双降”局面打破了此前头部企业份额稳步提升的常态。

在头部企业份额出现下滑的同时,二三线电池企业开始集体上演“突围战”。国轩高科1-8月动力电池装车量达21.85GWh,装车量占比提升至5.24%;中创新航1-8月装车量达29.18GWh,占比稳定在7%。

这种市场格局变化为整车企业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也使得理想与宁德的合作更加引人关注。

从技术发展路线来看,钠离子电池等新型技术可能在未来得到广泛应用。钠离子电池具有成本低、资源丰富等优势,可能成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重要选择。

此次合作也反映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整车厂与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绑定正变得更加紧密。这种垂直整合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加速技术创新。

而全球化布局也是双方合作的重要方面。宁德时代在德国和匈牙利的生产基地已经布局,这将为理想汽车进军欧洲市场提供供应链保障,帮助其实现全球扩张战略。

目前,理想汽车已经在德国、美国设立研发中心,并正式启动海外销售与售后组织搭建。公司计划在2026年推出的所有产品适配全球法规要求,市场策略聚焦中东、中亚及欧洲地区。

宁德时代同样在加速全球化布局。公司通过香港募资410亿港元,将90%资金投向匈牙利工厂。亿纬锂能也在推进港股上市,募资用于匈牙利、马来西亚基地建设。

而双方这种协同出海战略将有助于两家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结语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正从“头部垄断”向“多元竞逐”转型,宁德时代与理想汽车的深度绑定,既是应对竞争加剧的防御策略,也是全球布局的进攻策略。

电池技术的迭代不会停止,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全球市场的大门正在打开,中国品牌从产品出口转向体系出海。在这场变革中,单打独斗已成过去,生态竞争才是未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