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你就说理,堵嘴不算本事——与金教授再辨张学良

前言小记:

为什么说再辩呢?昨天晚上看了金教授的文章之后,写到凌晨3:30,把文章发了,然后才去睡的觉。今天上午一看,文章又被删了。我也不清楚是为什么,所以稍作整理再发出来让大家看看,到底本文有什么问题?

━━━━━━━━━━━━━━━━━━━

九一八事变责任再辨析:张学良应负主要历史责任

94年前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的深重国耻,关于事变责任归属的讨论至今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尽管蒋介石与张学良均负有责任,但 张学良作为东北实际掌控者,应承担主要和直接责任 。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张学良对东北拥有完全控制权与决策自主性

1928年东北易帜后,张学良虽名义上服从中央,实则保持高度自治。作为奉系军阀首领,他对东北军政事务拥有绝对决策权。历史事实表明,张学良在中东路事件(1929年)中敢于独自对苏作战,充分证明其决策独立性。九一八事变当晚,面对日军的进攻,张学良直接下达"不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的命令,这种主动放弃抵抗的选择,并非蒋介石所能实时控制。

二、军事对比与应对失当

根据史料记载,九一八事变当晚进攻北大营的日军仅约600人,而驻沈阳东北军达1.5万余人,双方兵力对比为1:25。东北军不仅人数占绝对优势,还装备精良,拥有当时中国最强大的空军(近300架飞机)和亚洲一流的兵工厂。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确有妥协倾向,但作为拥有完全军事自主权的地方统帅,张学良完全有能力组织有效抵抗。马占山随后在黑龙江的顽强抵抗证明,东北军具备与日军周旋的能力。张学良作为军事统帅,未能把握历史机遇组织有效防御,这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蒋介石态度决定论"的逻辑缺陷

金教授认为"如果老蒋态度坚定,那么张学良的立场也会跟着坚定",这种假设存在严重逻辑问题:

首先,历史不能建立在假设之上。张学良作为拥有完全决策权的军阀,其选择取决于自身判断和利益考量,而非仅仅听从蒋介石指令。中东路事件中,张学良未请示南京政府就擅自对苏开战,即是明证。

其次,即便蒋介石命令不抵抗或态度模糊,也不构成张学良放弃东北的充分理由。作为拥有44万军队的地方实力派,因为区区600日军的进攻就放弃父子两代人苦心经营几十年的东北基业——包括亚洲最大的兵工厂、全国最完整的军工体系、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3000万东北人民——这不仅违背民族大义,而且不符合军阀自保逻辑。

值得深思的是:蒋介石有什么资格命令张学良?军阀若是肯听命于人,就不会有当时军阀混战的割据局面。北洋系当初若能听某个人的命令,或至少保持内部团结,就不会有后来的蒋介石崛起。

四、军事失误与责任归属

张学良的失误不仅在于不抵抗,更在于连最基本的军事预案都未能执行:

1. 军事设施与装备的处置失当 :

即使决定撤退,也应销毁可能被敌人利用的军事设施和装备,这是基本的军事常识。然而张学良连这点都未能做到,使大量先进装备完好落入日军手中

2. 战略撤退与溃败逃跑的区别 :

真正的军事家懂得"以空间换时间",但必然会为后续抵抗创造条件。张学良的溃退毫无章法,连为破坏军事资源争取最低限度的时间都未能做到

3. 辜负历史机遇 :

若能初期抵抗,哪怕仅为破坏军事设施争取时间,也将大大延缓日军进攻步伐,改变战争进程

五、历史教训与启示

九一八事变的教训深刻而多元:

1. 军事决策不能依赖外部干预 :

张学良寄希望于国联调停,错失抵抗良机

2. 领导者须有担当精神 :

面对外敌入侵,守土有责是最基本的政治伦理

3. 地方政权必须与民族利益保持一致 :

张学良作为军阀,优先考虑保存实力而非国家利益,最终导致实力与地盘俱失

4. 军事行动必须恪守基本准则 :

即使撤退,也应为后续抵抗创造条件,而非一走了之

结语

历史评价应当客观公正。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臭名昭著,但张学良作为东北实际统治者,手握重兵却主动选择不抵抗,直接导致东北沦陷,应负主要责任。面对区区600日军的进攻,拥有25倍兵力优势的东北军竟不战而退,这种军阀思维下不可理喻的决策,开创了消极抗日的恶劣先例,对后续抗战产生了深远负面影响。

九一八事变的警示历久弥新: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任何犹豫和妥协都将付出沉重代价。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仅要厘清责任归属,更要汲取历史智慧,强化国防意识,确保民族复兴进程不再被类似悲剧中断。

九一八事变的警示历久弥新: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任何犹豫和妥协都将付出沉重代价。历史已经作出公正评判:张学良虽因西安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功将被铭记,但"统帅弃守富饶国土"已成为其历史定评的核心要素,任何功绩都无法洗刷这一根本罪责。随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其推动团结的功绩或更受关注,但耻辱柱上必永铸其名。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仅要厘清责任归属,更要汲取历史智慧,强化国防意识,确保民族复兴进程不再被类似悲剧中断。

唯有以史为鉴,方能开创未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