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架歼-20公开亮相,官方自信展示机队数量!网友:远远不够

作者 | 科罗廖夫 

来源 | 炮口风暴

美国《军事观察》杂志近期抛出重磅消息,在2025年中国空军开放活动与长春航空展现场,一架歼-20隐身战斗机的细节引发全球关注, 其座舱右前方受油装置舱表面,清晰地喷涂着“CB10300”的字样,这个不同寻常的编号让军迷们沸腾起来。

500

外界据此解读,“CB10”代表该机型第10生产批次,“300”则直接指向第300架量产机,这意味着歼-20的服役总产量已正式突破300架大关。如果再算上刚刚在九三阅兵式上首次公开亮相的歼-20A改进型战斗机和歼-20S双座型战斗机,那么歼-20系列隐身机的服役总量可能超过了350架,比美国F-22多两倍。

而作为全球首款重型隐身战机的美国F-22战机,其量产型数量永远停在了187架,歼-20就此超越 F-22,成为全球产量最高的重型隐身战斗机,这一结果让美国舆论直呼“超出预期”。

500

回溯美国F-22的发展历程,其产量萎缩早有伏笔。美国空军最初计划装备750架F-22隐身战斗机,以巩固空中优势,但项目推进中问题不断,成本超支严重、机身可靠性低于预期、多用途作战能力有限,再加上当时缺乏明确的同级对手,美军不得不先将采购量砍至381架。可美国国会的议员老爷们仍不认可,认为179架已能满足需求,双方围绕产量展开长时间拉锯。直到2009年7月,美国国会最终拍板,将F-22量产型上限锁定为187架,多一架都不批准,美军只能被迫接受。

算上洛马公司此前生产的8架测试型,F-22战斗机的总产量仅195架,在2012年5月最后一架交付以后,生产线彻底关闭。这一时间点也纠正了外界此前认为“2009年或2011年停产”的误传。

500

可就在短短4年后,即2016年3月局势发生逆转。因为中俄相继推出了歼-20和苏-57等五代机,美国国会又动了重启F-22生产线的念头,想通过增购保住技术优势。但现实给了美国一记重击,重启生产线需要高昂的前期投入,下一代六代机研发已提上日程不愿分心,再加上重新组织生产需要漫长周期,多重因素叠加下,重启计划至今仍是泡影。

我国的歼-20隐身战斗机,其产量突破也并非一蹴而就。从现有信息来看,中国空军对歼-20的总需求在300至400架之间,如今300架的基数已得到证实。设定400架上限的原因很明确:一方面,歼-20已部署至五大战区,能充分满足各航空旅在关键方向的作战需求;另一方面,改进型歼-20A 与双座版歼 - 20S 正陆续加入战斗序列,未来生产重心将逐步向这两型更先进的机型倾斜。

500

歼-20战机早期的产能偏低,核心原因是遵循“边生产、边装备、边改进”的稳健思路,从换装国产涡扇-10B发动机解决“心脏”问题,到每一个零部件都严抓质量,直到技术性能、战术指标完全符合军方要求,才真正进入“产能爆发期”。

而推动产能跃升的关键,是脉动装配生产线的应用。这种技术有三大优势:分工明确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自动化设备与先进供给线减少人工依赖、作业流程流畅避免工序挤压脱节。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并未照搬技术,而是对其做了优化,将脉动模式从总装环节延伸到零部件生产,进一步提升自动化与集成化水平,这才让歼-20在短短数年内实现300架的突破。

500

除了先进的生产线,数量充足且操作娴熟的产业工人、全自主可控的供应链,同样是产量稳定的基石。仅从涡扇-10B 发动机的稳定供应就能看出,自主供应链不仅避免了“卡脖子”风险,更能根据需求灵活调整产能。今年7月,孙聪院士被问及未来飞机生产速度时,一句“要像造手机一样造飞机”,更让外界对中国战机的产能潜力充满想象。若这一设想落地,未来歼-20A、歼-20S乃至歼-35 系列,都可能迎来更快的量产速度。

这对美国当前主推的F-35来说,绝非好消息。F-35不仅要在存量、增量上同时面对歼-20家族与歼-35家族的冲击,其技战术指标、实际作战表现也远不及这些国产隐身战机。此前美国还能靠F-22的技术优势勉强维持自信,如今歼-20系列战机的产量、性能双突破,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

500

对中国航空工业和解放军而言,第300架歼-20只是一个起点。即便现在的歼-20还被不少人视为“次优状态”,但其每次传出新动态,都能引发全球关注。不难想见,当歼-20A、歼-20S进入量产高峰期,产量进一步暴涨时,美国面对的,将是比今天更复杂的空中力量格局。中国战机的发展,早已从“追赶”迈入“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开始“领跑”,而这仅仅是中国航空工业崛起的开始。

科罗廖夫的军事大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