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零食三巨头的利润?
零食三巨头如果想成功突围,必须进行全链路重塑。这不仅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革新之路,更是一场关乎战略远见与产业格局的深度洗牌。
作者/无字
出品/新摘财经
曾风光一时的零食三巨头,集体遭遇滑铁卢。
2025年8月末,三只松鼠、良品铺子、来伊份零食三巨头纷纷发布2025中期财报,营收分别为54.78亿元、28.29亿元以及19.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94%、下跌27.21%、增长8.21%;净利润分别为1.38亿元、-0.94亿元以及-0.51亿元,分别同比下跌52.22%、491.59%、439.6%。
横向对比来看,零食三巨头的业绩均高度承压,营收不是增速放缓,就是落入负增长泥潭,净利润不光上演“高台跳水”,更出现亏损迹象。
曾几何时,作为中国休闲零食赛道的三大头部玩家,伴随着市场蓬勃发展,三只松鼠、良品铺子、来伊份展现了极强的成长性。现如今,零食三巨头集体“触礁”,很大程度上昭示出,中国休闲零食市场发展趋势已悄然生变。
接下来,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三只松鼠、良品铺子、来伊份零食三巨头的业绩或许很难轻松回暖。
一、零食三巨头,集体踩下“刹车”
尽管主营零食产品以及销售渠道不尽相同,但零食三巨头纷纷出现营收增长乏力、净利润下滑问题的底层诱因却高度趋同:硬性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传统渠道业绩停滞不前,并且新兴渠道迟迟难以突围。
图源:三只松鼠2025年上半年财报
作为一家起家于电商的企业,时至今日,三只松鼠仍高度依赖线上渠道。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三只松鼠线上渠道营收42.95亿元,同比仅增长5.01%,营收占比高达78.42%。
事实上,早在2019年,三只松鼠就意识到了,过于依赖单一渠道,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希望拓宽线下渠道,喊出了“万店计划”的口号,计划五年内,开出1万家线下门店。
不过遗憾的是,三只松鼠不光没有如约达成“万店计划”,甚至门店规模不断萎缩。财报显示,2022年-2024年,三只松鼠分别拥有561家、415家和333家门店,分别闭店549家和146家和82家。
图源:良品铺子2025年上半年财报
与三只松鼠类似,良品铺子也面临电商业务成长性消逝,以及线下渠道收缩的困局。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良品铺子电商渠道营收11.56亿元,同比下滑29.08%,占总营收的40.86%。
图源:良品铺子2024年财报
尽管良品铺子的线下影响力远超三只松鼠,但近期,其线下渠道也出现了“大溃败”。财报显示,2022年-2024年,良品铺子线下门店数量分别为3226家、3293家以及2704家,分别同比增加252家、增加67家以及减少589家。
因线下门店数量萎缩,良品铺子线下渠道的业绩不断走低。2025年上半年,良品铺子加盟渠道营收6.83亿元,同比下滑33.37%;直营渠道营收7.26亿元,同比下滑23.5%。
图源:来伊份2025年上半年财报
与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零食企业主要依靠线上渠道创收不同,来伊份的营收支柱是线下渠道。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来伊份直营门店营收8.75亿元,营收占比高达45.1%。
然而,来伊份的门店规模也呈现收缩态势。截至2025年6月底,来伊份门店总数为2979家,净减少106家,其中直营门店数量减少90家至1395家。在此背景下,来伊份直营门店营收同比暴跌78.69%。
好在,来伊份的电商渠道拥有较强的成长性。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来伊份电商渠道营收1.8亿元,同比增长23.29%。不过由于营收规模十分有限,电商渠道并未帮助来伊份平衡直营门店的下行压力。
营收下滑的背景下,如果零食三巨头们可以控制营业成本,也能勉强守住净利润。遗憾的是,三只松鼠、良品铺子、来伊份三家企业均面临营收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最终深陷利润暴跌的困局。
图源:三只松鼠2025年上半年财报
以三只松鼠为例,为了吸引消费者买单,其祭出了大手笔宣发策略。2025年上半年,三只松鼠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分别为11.19亿元和1.56亿元,分别同比激增25.11%和57.89%。然而如我们所见,双位数增长的费用,并未撬动营收等比例增长。最终,三只松鼠的净利润“腰斩”。
因业绩不佳,零食三巨头纷纷被资本市场看衰。2025年以来,三只松鼠、良品铺子、来伊份股价分别下跌约38%、20%以及40%。
在此背景下,不止普通投资者纷纷看衰零食三巨头,大股东们也希望“离场”。2025年7月17日,良品铺子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宁波汉意及其一致行动人拟以12.42元/股的价格,向长江国贸转让合计21%股份,交易总价10.46亿元。交易完成后,良品铺子的控股股东将变为长江国贸,实控人由杨红春等创始人变为武汉市国资委。
然而,广州轻工却就上述股权转让对宁波汉意提起诉讼,并申请财产保全,冻结宁波汉意所持良品铺子约7976.4万股股份。这主要是因为,早在2024年5月,宁波汉意与广州轻工签署了《协议书》,后者在5月28日前享有优先购买权,交易价格为12.42元/股,如果广州轻工决定推进交易,宁波汉意“应当无条件配合”。
尽管上述纠纷并未形成最终定论,但宁波汉意“一股两卖”的行为,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昭示出,其急于从良品铺子中抽身的焦虑。
二、量贩零食大行其道,零食三巨头被掀翻
近年来,零食三巨头集体遭遇滑铁卢并非偶然,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消费者的偏好发生了变化,并且中国零食市场出现了更具竞争力的业态。
图源:勤策消费研究
此前,迎合消费升级热潮,三只松鼠、良品铺子、来伊份等零食企业靠精美的包装、高端化的品牌与互联网营销,成功打开市场。得益于此,零食三巨头均拥有较强的溢价能力,毛利率约为30%左右。
然而,近几年,因经济承压,消费者消费日趋谨慎,开始追求“高性价比”,零食三巨头的高价产品已背离了消费者的诉求。
图源:鸣鸣很忙招股书
在此背景下,以万辰集团、鸣鸣很忙为代表的企业开始发力量贩零食,通过直连工厂、规模化采购、高周转率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零食产品。财报显示,2024年,万辰集团、鸣鸣很忙量贩零食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10.86%和7.6%,远低于零食三巨头。
图源:灼识咨询
事实证明,因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量贩零食产业正蓬勃发展。灼识咨询统计的数据显示,2017年-2022年,中国量贩零食市场规模从9亿元上涨至40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14.6%。预计2027年,相关市场规模将达1400亿元,2022年-2027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7.3%。
图源:勤策消费研究
目前,中国零食市场已进入由量贩店主导的时代。勤策消费研究披露的研报显示,2024年,中国零食渠道结构中,量贩店占比最大,为37%;超市占比22%,电商渠道占比20%,且逐年下降。
为了抵抗蓬勃发展的量贩零食业态,零食三巨头也纷纷主动降价。2023年初,三只松鼠实施“高端性价比”战略,希望做到“价格更便宜,但产品还保持高品质”。无独有偶,当年年末,良品铺子也开启十七年来首次最大规模降价,300多款产品平均降价22%,最高降价45%。
然而遗憾的是,随着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向量贩零食渠道转移,三只松鼠、良品铺子、来伊份不仅面临高企的硬性成本压力,在量贩零食赛道的影响力也极为有限。在此背景下,降价策略非但没有带动零食三巨头业绩回暖,反而进一步诱发业绩崩坏。
三、出走零食赛道,三巨头剑指“山姆”
面对中国零食市场发生的变革,零食三巨头并未坐以待毙,而是正积极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全新的时代。
综合来看,三只松鼠、良品铺子、来伊份都意识到了,如果和量贩零食企业拼低价,那么自己很有可能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因而希望从供应链以及渠道层面入手,跳脱出零食产业,发力全品类硬折扣零售。
图源:三只松鼠
比如,2025年6月20日,三只松鼠首家自有品牌全品类生活馆——“三只松鼠生活馆·阳光之城店”开业,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覆盖日常生活全场景的优质产品。三只松鼠计划2025年内开设20家新生活馆。
无独有偶,2025年上半年财报中,来伊份也对外表示,将持续推动万家灯火战略,优化单店盈利模型,创新推出生活店模型及业内首家仓储会员店。
事实证明,由于可以给目标受众提供差异化的高质价比商品,目前以山姆、Costco为代表的仓储会员企业是零售产业为数不多仍保持强劲增长的代表。
图源:沃尔玛2026财年第二季度财报
沃尔玛2026财年第二季度(截至2025年7月31日)财报显示,其中国市场净销售额58亿美元,同比增长30.1%;可比销售额增长21.5%,电商业务净销售额增长39%,电商销售额占比超50%。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与此前仅需贴牌即可轻而易举打造品牌零食不同,全品类硬折扣零售涉及全链路的供应链、产品、渠道改造,极度考验企业的操盘能力。目前,因业绩承压,零食三巨头正严控成本支出。以三只松鼠为例,2025年上半年,其研发费用仅为0.11亿元,费用率仅为0.2%。
在此背景下,以三只松鼠为代表的传统零食企业,或许很难轻而易举打造出极具竞争力的全品类硬折扣产品,弯道超车山姆、Costco等巨头。
由此来看,目前零食三巨头其实正面临两面夹击的困局:一方面,主打薄利多销的量贩零食企业正不断夺取消费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零食三巨头虽然想通过全品类硬折扣零售打开想象空间,但因上游投入力度有限,相较山姆、Costco等巨头,又很难形成竞争优势,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可以说,过去几年,零食三巨头可以创造亮眼的业绩,与其说是业态的胜利,倒不如说是抓住了时代的红利。随着市场环境生变,零食三巨头均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
未来,零食三巨头如果想成功突围,必须进行全链路重塑。这不仅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革新之路,更是一场关乎战略远见与产业格局的深度洗牌。最终,唯有具备坚韧定力与前瞻布局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立于新秩序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