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需要重写了:抗日战争其实才是一场“北伐战争”,杨靖宇是“北伐第一人”
蒋介石真是“北伐领袖”吗?屁!
历史书上说蒋介石是“北伐领袖”,国民党军(即国民革命军)是“北伐雄师”,我说这种历史书真到了该撕碎的时候了,中国所有的近现代历史学家,包括新中国以来的历史学家,全部都是睁眼瞎,北伐个鬼呀,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军队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那时代才是最需要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的时候呢,但是呢,长达6年里竟无一句“北伐”,竟无一人“北伐”。
当年的中国人也都是读着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长大的,但实在想不明白,从1931年到1937年,从1937年到1945年,数百万计的国民党军队竟然没有对长城以北的日本侵略军发动或准备发动过一次“北伐战争”,蒋介石比之当年南宋的赵构和蜀汉的刘禅远远不如。
所以,不要动不动就跟我说什么黄埔军校了,国民党军队里的黄埔将领一个顶一个,放在大历史上都是酒囊饭袋,在“北伐”这件事上,他们有谁能比得过诸葛亮、岳飞?有谁能比得过祖逖和梁红玉?抗日战争的前6年,放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才是最需要“北伐”这两个字的时代,这时候站出来的人是谁呢?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之一的张贯一(原名马尚德,后为杨靖宇),是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赵尚志,以及其他共产党领导人周保中、赵一曼、李兆麟、冯仲云这些人,明白了吧,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才配称得上是真正的“北伐雄师”。
中华民国政府在1931年以后有如南宋朝廷,只不过赵构是偏安于江南,蒋介石是偏安于长城以南,这有什么本质区别呢?赵构和秦桧合手害死了抗金英雄岳飞,而蒋介石一个人,根本不用跟任何合手,就害死了吉鸿昌等一批抗日英雄,我越是研究抗日战争的历史,越是会觉得只在中国大陆上存在了38年的中华民国时期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里最为耻辱的时代,几乎就没有之一。
有些历史想来都极其诡异,比如,1949年以后,国民党政权被共产党解放军打得大败,逃到了台湾岛上,那时候几乎算得上是输掉了裤衩,但蒋介石集团还嗷嗷叫着,把个“反攻大陆”一直作为战斗口号,这时我就更不能理解,在1931年之后,国民党政权仅仅是丢掉了东北,还拥有长城以南的那么多中国土地的领导权,还拥有数百万的军队,海陆空军齐备,为什么在如此漫长的6年里却从来没听他们喊过一句“北伐”抗日呢?
东北抗日联军是共产党的第一次“北伐”
这一大段历史真的是要重新书写了,比如,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等共产党领导人的从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游击队、抗日联合军等等,再到东北抗日联军,这其实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北伐”,而中国工农红军从1934年10月开始万里长征,北上抗日,最后到达陕北,接着进行东征,最后到达了华北的抗日战场,这其实可以算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二批(次)“北伐”。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是共产党的第二次“北伐”
整个抗日战争14年期间,国民党军队所进攻的对日作战几乎都是一种固定模式,阻击+撤退,即使在华北、华中和华南战场,大部分国民党军队都是在日寇兵临城下,再退无可退之时才不得不进行抵抗,而不得不抵抗之后的大部分后续动作就是大踏步撤退,尤其是以蒋介石的中央军为最,除了川军和滇军、桂军进行了一些有限的北上反攻;只有共产党的军队,一直在“北伐”,即从北向南进攻,和从西向东进攻。
所以,我认为称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这个历史结论也是不完全确切的,太笼统了,或者说这个结论需要进行更细致的解读,而其中的第一层意思就是在国民党军队大退却的时候,共产党军队一直都在大踏步“北伐”挺进,中国14年抗日战争历史的形态由此就可以分解为:
(1)北伐挺进、
(2)兵临抵抗、
(3)退却溃败
和(4)投降叛国四大部分。
我建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14年历史的正史推倒重来,完全可以以另一种全新视角来重写。
而现在居于台湾岛上的那个国民党,仍然还享受着所谓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抗战的片面历史结论带来的光荣,其实,如果把抗战算成14年历史,其前6年,国民党军队又在哪个正面战场上呢?但那个时候杨靖宇、赵尚志等人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是在全面战场上对日寇作战的——抗战胜利都80年了,必须要给中国共产党最早出师“北伐”驱日的东北抗日联军如此这般地正名了。
中国国民党的整个存在就是百多年的臭不要脸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