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卖的,是“专业”还是“脸”?

作者 | 满排耳洞的

来源 | 法律先生

500

《怒火街头》郑嘉颖饰演的Law霸形象就非常不像律师

律师是自由职业,却没有穿搭自由。

纹身不敢露,发色不敢染,衣服最好黑白灰,好吧,不纹身,那打个耳洞总行吧?结果还是不行。

前阵子,在英国一个律师论坛上,就有男律师分享自己戴着一对大耳环去律所,立刻引发群嘲。

本以为在更开放的欧美能宽容一点,结果,全球的律师都得看起来像律师。

500

500

类似的大耳环,图片为参考

当然,有很多人认同,职业场合必须「专业」。

西装、领带、正装,这是对客户的尊重,也是对职业的尊重。就像法袍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提醒大家法庭的庄重。

你可以下班随便,周末放飞,但在法庭、会议室和客户面前,你的外表就是执业许可证。

哪怕智商爆表、业务过硬,只要外形越界,就可能被悄悄放进「靠不住」的名单里。

500

但另一种声音则更犀利,律师卖的是能力,不是脸谱。

律师既然卖的是专业能力,为什么还要被外表绑架?

你耳垂有个耳钉,手臂有个纹身,和能不能赢案子、能不能守住合同条款毫无关系。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味要求「职业化」,很容易把律师培养成同一模子刻出来的灰色石头,失去多样性和创造力。

知乎上关于「律师能不能纹身」的讨论就很典型。

「纹身不会让我少背一条法条,但刻板印象会让我少一个客户。」

年轻律师渴望自我表达,但市场逻辑告诉他们,收起锋芒,别给客户找借口质疑你。

500

可也有反例。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法学教授Lynette J. Chua,有着酷到炸裂的花臂纹身。但不会有人因此质疑她「不专业」,反而觉得更真实、更有魅力。

但现实是,中国法律行业恐怕还很难容纳这样的「异类」,法庭更讲究「秩序」,客户更爱「求稳」。

于是,律师纹身或者大耳钉就成了红线,没人明说,但所有人心照不宣。

500

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教授Lynette J. Chua

客户挑的不是最聪明的律师,而是最像律师的律师。

大耳环与纹身之所以引发争议,不是因为它们妨碍了逻辑,而是因为它们打破了人们心里对律师形象的幻觉。

点击「法律先生」阅读原文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