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岚峰:硅基生命差在哪里? | 科学世界

硅基生命统治世界?

「小科带你读」

近年来“硅基生命”成了一个流行词。典型场景是:在关于人工智能的访谈中,有人问人类未来怎么办,就有人说也许碳基生命的时代要结束了,硅基生命会成为新的统治者,这未尝不是好事;甚至还有人认为,现有的碳基生命都是更高层次的硅基生命造出来的。

这样的说法优点是显得很有深度,有哲学范儿,我无数次地在节目中和在评论区见到它。然而必须指出,这是对硅基与碳基了解一点、又了解不多的人容易产生的想法。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制造一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感觉,外行说出来后,还能博得其他外行的掌声。关键在哪里呢?持这种观点的人也许很懂计算机,很懂人工智能(AI),但他们都不懂——化学。

为什么从来没有发现硅基生命?

「小科带你读」

从化学的角度看,有个很明显的问题:为什么已知的生命全都是碳基生命,从来没有发现硅基生命?有人可能会说,AI就是硅基生命。但这最多只是一个比喻。因为碳基生命指的是实打实的生命,有着新陈代谢、发育与繁殖、遗传与变异等,而所谓硅基生命,至少目前完全不满足这些条件。任何人面对动植物和面对计算机,都能分辨出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

如果要谈论真正意义的硅基生命,那应该是以含硅化合物为核心的生命。然而一提到含硅化合物,首先想到的就是硅酸盐,由它构成的是岩石、土壤等。这样的生命会是什么样呢?一座山?还是一块地?难以想象它们怎么进行新陈代谢,怎么发展出复杂的结构。而含碳化合物就有千变万化的蛋白质、核酸等。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认识到,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

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点:虽然碳(C)和硅(Si)属于元素周期表中的同一族,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具有巨大的区别。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两者化合物的种类数

上过中学的人,应该都听说过有机物无机物。有机物指的是含碳的化合物(除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极少数简单化合物之外),无机物指的是不含碳的化合物。请问,是有机物的种类多,还是无机物的种类多?考虑到化学元素有一百多种,很容易产生的想法是“无机物比有机物多”。但实际情况是,有机物比无机物多得多!目前有机物的种类上亿,而无机物只有几百万。在这个意义上,其实真正特殊的是C,而不是Si。

为什么有机物比无机物多得多?

碳元素有几乎无限的形成长链的能力,而硅元素就不行。例如有机化学一上来就会学到烷烃,1个C的CH4叫甲烷,2个C的CH3-CH3叫乙烷,3个C的CH3-CH2-CH3叫丙烷等,任意长度的碳链都是可行的。但对于硅就不行,1个Si的SiH4叫硅烷;两个Si的SiH3-SiH3叫乙硅烷,它遇到空气就会瞬间燃烧;3个Si的丙硅烷SiH3-SiH2-SiH3更不稳定。如此下去,目前已知最长的Si原子链长度只有6(Si6H14),再往下就合成不出来了。这还是只考虑C-C单键和Si-Si单键的情况,如果再考虑双键、三键和成环的情况,C和Si的差距会更大。这就是为什么,含C链的化合物数不胜数,而含Si链的化合物屈指可数。

单质Si不是Si的无限长链吗?

是的,但那只是单质。有机物和无机物指的是化合物,生命显然也得以化合物而不是单质为基础。实际上,单质Si的结构跟金刚石一样,都是每个原子周围以四面体构型连接4个原子。此外虽然Si-O链能形成长链,但没有变形余地,而生命需要分子经常变形。

为什么C形成长链的能力比Si强得多?

这里专业程度就陡然上升了。前面都只是事实层面的知识,但这个回答需要理论层面的知识,即使化学专业的人也可能大部分不知道。真正的回答是:C原子的s和p轨道能量很接近,而Si的s和p轨道能量相差很远。

电子排布

原子中的电子排列在一个个轨道(orbital)上,这些轨道分别叫作1s、2s、2p、3s、3p、3d、4s、4p、4d、4f等。这里的1、2、3、4等叫作主量子数(principal quantum number,常用n来表示),数字越小的轨道离原子核越近;s、p、d、f等对应角量子数(angular quantum number,常用l来表示),所对应的角量子数分别为0、1、2、3等。s、p、d、f是对这几个角量子数的历史性称呼,来自光谱学的术语:s表示锐线系(sharp),p表示主线系(principal),d表示漫线系(diffuse),f表示基线系(fundamental)。

在给定主量子数n的情况下,角量子数l只能取小于n的值。为什么会这样呢?它来自对原子薛定谔方程的求解。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方程,求解它能得到原子分子体系的所有性质。对于n=1,只能有l=0,即1s轨道。对于n=2,只有2s轨道(l=0)和2p轨道(l=1)这两个。对于n=3,则有3s、3p、3d轨道这三个等。

500

电子轨道的能量顺序,一般而言是主量子数越小的能量越低;而在同一个主量子数内部,角量子数越小的能量越低。因此,一般是1s<2s<2p<3s<3p<3d。此外,内层已经填满的电子,对化学性质的影响很小,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只需要关心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因此,对于C我们关心最外层的2s和2p轨道,对于Si则是最外层的3s和3p轨道。

以上这些,可以说都是高中知识;但下面的内容,就需要大学知识了。当两个原子相互作用时,它们的原子轨道(atomic orbital)会重叠、组合,形成分子轨道(molecular orbital)。同相的重叠使能量下降,得到成键轨道(bonding orbital);反相的重叠使能量上升,得到反键轨道(antibonding orbital)。电子如果只填在成键轨道而没有填在反键轨道上,整个体系的能量就下降了,这是有利于稳定的。因此,一个化合物是否稳定,归根结底就取决于原子轨道组合成分子轨道时,能量下降了多少,以及电子填充分子轨道时是不是只填了成键轨道。

现在我们接触到了C和Si的区别。C的2s轨道和2p轨道能量很接近,因此两个C原子的2p轨道形成成键轨道时,也会混入很大比例的2s轨道的成分,使分子轨道的能量进一步下降。而Si的3s轨道和3p轨道能量相差很远,两个Si原子的3p轨道形成成键轨道时,3s的成分很少,所以分子轨道的能量下降得并不多。这就是C-C键比Si-Si键强得多的原因。

为什么C原子的s和p轨道能量很接近,而Si反之?

这是一个超级专业的问题,即使学过量子化学的人也可能回答不到点子上。实际上,如果去问一个量子化学专业的人,最有可能得到的回答是:算出来就是这样呗。这是因为,大家学量子化学时,大部分内容都是解薛定谔方程的各种方法,包括精确算法和近似算法,大部分研究都是追求计算精度或者计算效率——以至于很多人忘记了对结果进行定性解释。

在这里真正有趣的是,对C和Si的这个重要区别,存在一个简单的定性解释。这个定性解释是:存在2p轨道,但不存在1p轨道。

这是什么意思呢?首先2p轨道是存在的,但1p轨道是不存在的,因为主量子数n=1时,角量子数l只能等于0,所以只有1s轨道,没有1p轨道。但这跟C与Si的区别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就在于:屏蔽效应(screening effect)。其实这是个非常基础的概念,所有化学专业的学生大一时都学过。屏蔽效应的意思是:原子的内层电子会对外层电子产生一定的屏蔽效果,因为它们都带负电,同性相斥,所以会减弱带正电的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由此导致外层电子的能量升高。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但在此之上,还有非常有趣的一点是:角量子数相同的内层电子,对外层电子的屏蔽作用更强,这是因为它们的空间分布形状相似。s、p、d、f轨道具有不同的形状。具体而言,s轨道只有1个,是球形的;p轨道有3个,是纺锤形的,分别指向x、y、z这3个轴线方向;d轨道有5个,形状更复杂一点,有的是在空间伸展成四瓣,有的是一个纺锤周围套一个圈等。

假如外层有一个px轨道,指向x方向的两极,内层也有一个px轨道,那么在外层px轨道出现几率大的方向上,内层px轨道出现几率也大,所以它对外层px轨道的屏蔽会比较强。而如果内层轨道是s轨道,它在全空间是球对称的,对外层px轨道没有针对性,屏蔽就会比较弱。由此大家可以理解,在角量子数相同的轨道之间,屏蔽效应更大一些。

现在我们可以理清整条逻辑线了:不存在1p轨道,所以C原子的2p轨道受到的屏蔽比较弱,它受到原子核的吸引比较强,能量下降到了跟2s差不多的程度,所以C-C成键时s和p轨道的混合很强烈,导致成键轨道能量下降得很多,因此C-C键很强,可以形成几乎无限长的C链;而由于存在2p轨道,Si原子的3p轨道被屏蔽而抬升,所以轨道能量比3s高得比较多(Si的2s屏蔽3s,C的1s屏蔽2s,这两者都有。Si有2p屏蔽3p,C却没有1p屏蔽2p,这造成了区别),所以Si-Si成键时s和p轨道的混合很弱,使得成键轨道能量下降得不多,因此Si-Si键比较弱,形成Si链非常困难。

硅基生命?不存在的

「小科带你读」

这就是为什么,存在碳基生命,而不存在硅基生命——这都是由于量子力学的一条简单法则:角量子数只能小于主量子数。归根结底,这是解薛定谔方程时得到的自然结果,不需要精确地解,只需要从解的定性结构就能得到。这一连串简单而自然的解释,是不是令你惊叹绝妙?

许多人说,宇宙这么大,其他地方的生命形式也许跟我们完全不同,可能是硅基的,可能是电磁波……。现在我们知道,这类说法看似宏大,实则无知。C形成长链的能力比Si强得多,这不是个偶然现象,而是由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决定的,在宇宙任何地方都是如此。

最后,你可能会问,我是从哪里知道这些的?回答是:来自我的博士后导师,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康奈尔大学化学系罗阿尔德·霍夫曼(Roald Hoffmann)教授。他获奖的原因是关于化学反应的理论,实际上,他就是一位定性分子轨道理论的大师。用现在的观点衡量,他的计算方法都是不精确的。但有趣之处在于,他只需要通过一些定性的推理——主要是画轨道相互作用图——就能得到很多重要的结论,例如某种结构是否稳定、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它在什么位置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它倾向于如何变形等。

正是从他那里,我学到了很多关键的理念。例如他说过:一个好的模型,就是你把它一减再减,直到再减就什么都剩不下为止,这时你就知道,剩下的每一条都是十分关键的,这就是一个好的模型。我从他对教学与讲解的热爱中,还领悟到一个基本道理:凡是你真正理解的,你都可以向别人解释清楚。后来我才发现,这个理念也适用于科普。

500

霍夫曼研究组在康奈尔大学化学系楼Baker Lab台阶上的合影,后排左三为本文作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