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条未建成的运河看苏联怎么才能不输掉冷战
苏联不可能赢得冷战胜利,但却可以做到不输掉冷战,至少不让国家解体。
办法就是在它财力充裕的上世纪60至80年代完成从西伯利亚调水到中亚的工程。该工程会大大提振农业,实现粮食自给自足。
为何苏联不能赢得冷战胜利?
因为对于苏联,大漂亮有农业和海运对经济的加成两个优势。
大漂亮不仅吃得饱,而且还向世界输出农业技术,让这些中间势力倒向了大漂亮。尤其是位于亚洲的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我国等国,他们通过和大漂亮进行农业合作,粮食产量得到很大提升。而他们刚好挡住了苏联南下地中海、印度洋、太平洋的去路。
红字是世界上学习绿色革命技术的国家
历史上苏联的农业表现很差,它从1963年起就开始进口粮食。尤其是1972年以后一直在大规模进口粮食。
而且在上世纪60年代之后,它发明的集装箱海运技术成熟,成为了成本最低廉的物流方式。它在经济效率上碾压了以铁路为主要运输方式的苏联。
因为苏联在地理上天寒地冻、远离世界主航道,发展海运的条件很差。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因此,因为大漂亮有农业和海运的两个优势,苏联是不可能赢得冷战胜利的。
但是赢不了冷战,并不代表它一定会输。
它可以通过从西伯利亚调水到中亚,实现粮食自给。只要让苏联国民能吃饱肚子,它就不至于惨到被广大国民抛弃,选择自我解体。
历史上苏联的农业搞不好,与它恶劣的农业条件和愚蠢短视的农业路线、水利工程思路有关系。
苏联的农业条件差,其中最致命的是它的降雨和温度的错配。
我们可以看苏联的耕地分布北界,大致与它的人口分界线即列宁格勒-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重合。
这条线以北,温度偏低,作物无法成熟,难以耕作。但这里的降雨却不少,而且有很多大河。
而苏联南部尤其是最温暖的中亚地区,降雨偏少。所以这里的大片土地也无法耕作。
赫鲁晓夫主政时期,从1954年到1963年推行了新处女地计划,希望通过开垦中亚和西伯利亚的荒地大种玉米,来缓解粮食短缺问题。该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
满足种植条件的地区是从伏尔加河以东绵延到西伯利亚的温带草原带,积温偏低,玉米无法成熟。但年降雨量达到400毫米以上,可以种植春小麦。
而温带草原带以南的地区,因为缺水,难以大规模耕作。
1963年,苏联因干旱和土地退化,粮食产量下降了32%,不得不从西方进口粮食。
农业上的失败,也是导致赫鲁晓夫下台的重要原因。
可见,要想根本性地解决苏联农业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把水从寒冷多雨的北方调到温暖的南方。这里只要有水,就可以成为人间沃土。
而苏联历史上也曾经提出过众多的从北方到南方的调水计划。
原苏联已设计的调水工程示意图-1-原苏联所设计的尔齐斯中亚运河;2-所设计的配水渠道;3-沿河床调配径流;4-已进行过施工准备的调水工程的走向;5-远景方案
但实际完成的情况却很一般。在上世纪50至80年代,是苏联水利工程建设的高峰时期。它完成的调水计划,绝大多数是本流域内调水。从北方调水到南方地区,基本没实施。
至于从西伯利亚调水到中亚的调水计划,完成的只有于1972年建成的从额尔齐斯河到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的运河。
原苏联已建成调水工程示意图
我们来看看从西伯利亚调水到中亚的计划,是如何完美错过建设的时间窗口的。
从西伯利亚调水到中亚,即额尔齐斯河-中亚运河(后文简称运河计划),又被称为西伯利亚逆流计划。
1871年该计划就被提出。帝俄基辅大学地理系的一个学生雅科夫·德姆琴科在他的硕士论文里面提到用西伯利亚额尔齐斯河和鄂毕河的水填充咸海。
后面这个计划不停地被不断提起,一直到1984年,该计划仍然没有敲定最终方案。初步方案为工程分为两期。一期工程从鄂毕河、额尔齐斯河调水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年调水250亿立方米,调水距离为2500公里,工期为15年到20年,花费为310亿卢布。二期工程将取水地扩大到叶尼塞河,年调水量增加到600亿立方米。并将水引到里海,阻止其水位下降。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因为财政紧张,他把这些花钱的大项目全部给砍掉。1986年,该方案被彻底否决。
而其中的整个过程,就可以看出苏联高层很缺乏长远眼光和非常愚蠢。
该项目实施的时间窗口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到1982年,因为这个时期财政比较宽裕。
上世纪60年代,苏联已经完成了战后重建。这个时期,可以进行方案研究。
而从1973年到1982年,是苏联财政最宽裕的时期。这个时期可以开工建设。
这时候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收入是苏联财政的最主要支柱。
因为第四次中东战争、伊朗伊斯兰革命,中东的石油产量减少。世界石油价格暴涨,结果让石油产量高的苏联捡了便宜。
1982年以后,非欧佩克国家如英国、挪威等国的石油产量增长,导致石油价格开始下跌。1986年,大漂亮里根政府与沙特就油价问题进行沟通。大漂亮希望通过低油价打击苏联经济,而沙特则希望通过降价夺回市场主导权。
沙特石油突然大幅增产,导致油价在几个月内从每桶30美元暴跌至10美元左右。这对严重依赖石油收入的苏联经济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外汇收入锐减。
而如果在上世纪70年代进行工程建设,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正好避开了1982年以后财政收入下降。
而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又在忙什么呢?
它在忙着和大漂亮搞核武器竞赛、常规武器竞赛、太空竞赛。
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每年将15%到25% 的GDP用于军事开支。1980年,苏联军费约1120亿美元。
这么高的军费,如果拿来开挖运河,早就干完了。
从1963年起,苏联就开始进口粮食。1973年,由于粮食歉收,苏联向大漂亮和西方秘密购买了大量粮食,几乎把大漂亮市场上的粮食给买空了。从此,一直到苏联解体,苏联几乎每年都进口大量粮食。进口谷物约占苏联全年谷物总消费量的15%到20%。
购买粮食所花费的外汇约占苏联全年硬通货收入的20%到30%。这笔钱主要来自卖石油和天然气的钱。
运河计划被想起来的时候,已经是上世纪70年代了。因为中亚种植棉花,结果导致咸海的水位逐年下降。
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这些国家希望重启运河计划,调水到中亚,以拯救咸海,保住当地的棉花种植。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苏联一直在中亚大种棉花。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纺织原料自给,另外就是为了拿棉花卖钱,换取宝贵的外汇。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世界的棉花价格一直在上涨。
为了种棉花,苏联从1954年到1988年,一直在干燥的卡拉库姆沙漠里建设卡拉库姆运河,以满足白色黄金-棉花的用水灌溉。运河的水来自阿姆河。
种棉花太耗水了,直接让阿姆河和锡尔河这两条大河流入咸海的水已微乎其微。这直接导致了世界第四大湖咸海现在已接近干涸。
要知道阿姆河和锡尔河的年径流量并不算小,它们大约每年向咸海注入1160亿立方米的水量。
咸海从上世纪60年开始就已经出现了水位下降的情况。
苏联高层让水利部在1980年拿出从西伯利亚调水到中亚的第一期工程的方案。
但这个时候弄这个事情已经晚了。
1979年,苏联进攻阿富汗,从此陷入了长达十年的战争。
1986年,戈尔巴乔夫把该调水计划给否决。
否决的主要原因还是建设成本太高、生态影响。
首先是造价问题。
从1986年开始,由于世界石油价格下跌,苏联一下子没钱了。
设计单位全苏国家水利勘测设计院评估运河计划的建设成本为310亿卢布。反对者认为根本不止,可能需要花1000亿卢布。
1986年,苏联全年度的国家财政预算也只有 4000亿卢布 左右。这个项目的成本至少相当于苏联全年财政收入的10%。如果启动该工程,将是苏联历史上最大的的民用工程。
其二是地形不利于调水。
西伯利亚的水源地位于低海拔的西西伯利亚平原,而中亚的输水地海拔相对较高。因此需要建立大量的泵站。
其三是生态影响。
全苏国家水利勘测设计院和苏联科学院水问题研究所认为,该工程的生态影响可以接受。
而大漂亮从上世纪60年代以后,公众对于生态问题越来越关注。上世纪70年代以后,大漂亮已停止建设大规模的水利工程。
这股思潮也影响了苏联民众对水利工程造成的生态影响的看法。
苏联科学界认为运河计划抽取鄂毕河等巨大河流的冷水,会永久性地改变西伯利亚的生态系统。可能导致河流下游及北冰洋的水温、盐度发生变化,影响北极冰盖和全球气候模式。
取水地所在的鹅联邦强烈反对这个事情。他们认为这是为了中亚加盟共和国的利益掠夺自己的自然资源。
而作为受益方的中亚,他们居然有人担心该项目会带来更多的鹅国移民和中央控制。
因此,无论是财政还是公众对环保的关注,苏联已不可能实施这个工程了。
5年后,苏联选择了自我解体。
该项目从提出到被最终否决的全过程,就可以看出:正是因为苏联整体战略出了大问题,让苏联的农业一直搞不好,连带着它的国家最终也解体了。
它主要的钱都花在和大漂亮全世界争霸上了,结果对农业这些民生工程上投入不足。它花在军费上的钱,无论是搞农业,还是搞调水,钱完全是够用的。
它在中亚这样干旱少雨的地方,大种极其耗水的棉花用来换取外汇,却一直没有解决粮食自给问题。结果它又用卖石油的钱去国际市场上买粮食。
苏联搞了几十年建设的水利工程,一直是在本流域内拆东墙补西墙,极少做跨流域调水。它把阿姆河这样的大河给薅秃了,却一直不建设从西伯利亚调水到中亚的工程。
相比之下,我国调水的思路就更为深谋远虑。
1952年,教员在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他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
看见没有,教员才是大神级别的战略家。他一眼看出,必须开源,也就是从多雨的南方调水,实行跨流域调水,才能解决北方缺水的根本问题。
总之,它完全可以在中亚只种植够自己用的棉花,然后开启调水工程,把中亚的农业搞起来,就可以实现粮食自给自足。
如果苏联在上世纪70年代开工,80年代初完成了运河计划。
并且不在军事上穷兵黩武,只在中亚种植够用的棉花,做好农业节水。
那么会怎么样呢?
第一,苏联会实现粮食自给,成为粮食出口大国。
一期工程调水250亿立方米,至少可新增粮食种植面积400万公顷。相当于中亚耕地增加50%,而且这些耕地是高质量的水浇地。这里还是全国热量最有优势的地区。
生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3000万人,完全实现粮食自给。
二期工程调水后,总调水增加到600亿立方米。那就可以多养活7200万人。
苏联再也不需要用卖石油的钱来买粮食了,而且还有大量粮食可以出口。生活水平的改善,可以大大减少人民的怨气。
第二,中亚有大量的新兴城市出现。
苏联可以减少对西伯利亚的移民。因为那里气候寒冷,经济效益很低。这些人都可以到中亚去。
通过兴建水利工程,来提振经济在国际上有先例可循。
例如,从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大漂亮加州陆续完成了一系列的调水工程。年调水量为60亿到90亿立方米。让气候干旱的加州成了大漂亮经济最强的州。
而且苏联的引水条件比大漂亮还要好。
鄂毕河、叶尼塞河是世界大河,加起来年径流量近1万亿立方米!而且,西伯利亚平原和中亚之间,不像大漂亮降雨充裕的西北部和加州之间还有高山阻拦。
第三,因为减少了耗水的棉花种植,又有新调入的西伯利亚的水进来,这样咸海的萎缩会大为减少。
第四,将鹅联邦和中亚地区绑定。
中亚地区为了水,不可能选择离开苏联。而且,中亚地区可以有偿的使用水,鹅联邦可以得到一笔数额不小的钱。
鹅联邦和中亚地区绑定后,人口在苏联里面就占绝对优势了。这样制止解体的可能性就大了很多。
第五,可以把调水搞农业的模式输出到世界,尤其是位于亚洲的中间势力。
其实大漂亮对印度、巴基斯坦推广的绿色革命,都是靠开采地下水维持。短期内虽然粮食增产了,但是一个个都出现了地下水超采问题。连我国的华北地区也中招了,出现了地下水漏斗。
所以大漂亮搞的农业模式,和苏联在中亚种棉花搞得咸海干涸一样,没有本质差别。只不过苏联先倒下了,好像显得大漂亮多么英明神武。
而调水搞农业,对水资源的保护要更友好一些。这种方式可以吸引中间势力倒向苏联。
而且该计划,在苏联解体后,仍然不断被中亚国家提起。
但可惜时过境迁,毛熊方面始终不是很热情。
2004年,该计划被提交给普大帝。其支持者包括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以及中亚地区的一些领导人和科学家。
卢日科夫
但毛熊方面反映却很冷淡。
总部设在莫斯科的毛熊地理协会主席格拉佐夫斯基也对记者说:“提出该设想的人简直就是神经不正常。”《俄罗斯商业日报》援引一名政府官员的话说,应由精神病专家,而非经济学家来为这项提议把把脉。
现在谈这个已经晚了。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让国家强大的机会其实不多。
苏联的淡水资源非常丰富,调水的地形条件也要比大漂亮更好。结果它没有意识到发展远程大规模调水对于提振经济和国家强大的作用。它白白错过机会,可惜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