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吃肉糜”在今天的德国是可行的!?

我们在上一章发表了《不搞土地改革,结果会怎样呢?》之后,有不少的读者留言。发达国家的主粮下降和不足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他们吃肉可以吃到吐。发达国家是市场多元化的体现,不像咱们必须严格控制和支撑粮食生产。他们的主粮减少,但是依然可以靠肉吃饱。

作为一个自小被教育”何不吃肉糜“的人,我不是很相信这种言论。因此,我抽取德国的数据看了一下。德国在2022年的人均主粮大概是334公斤/人/年(自产-出口+进口),中国在这个时候是487公斤(只算自产,因为中国基本是净进口,数据更高)。这些是我们上一期的数据,我们用这些数据来论证德国的主粮已经低于FAO的标准,400公斤/人/年。

那么肉类的数据呢?同期,德国的人均肉类是75公斤/人/年,而中国只有60公斤/人/年(两者的数据均为猪肉+禽类+牛羊的总量,并且增加进口数据,减去出口数据)。

我深深的被数据展现的现实震撼了。作为一个工业党,既然追求事实,就必须讲事实。哪怕是打自己的脸,也要把事实讲出来。所以决定再写一篇文章来打自己的脸,市场化的优越如何碾压社会主义的。

充满爱的数据

德国,是一个肉食和素食均衡的国家。那么,他们是从哪一年开始吃肉吃到吐的呢?我深入的查了一下数据:

以上的详细表格所展示的两个极为重要的信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让我们聚焦于德国在2015年的一个显著现象:当时德国的肉类供应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饱和状态,人均年消费量高达87.5公斤/人。面对如此过剩的肉类资源,德国人显然已经处于“吃不了兜着走”的尴尬境地。为了摆脱这种局面,同时也为了与发展中国家缩小差距,德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且富有成效的措施。他们通过大力宣传环保理念,倡导素食生活方式等一系列光辉而伟大的行动,成功地将其人均食肉量硬生生地降低到了75公斤/人/年。这种如同读者、意林杂志中才能读到的遥远而感人的故事,通过一组组热情洋溢的数据再次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我开始陷入沉思,我们是否应该认真反思:在追求工业化的道路上,我们是否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爱与和平?

接下来,让我们转向第二个关键信息。德国在肉类贸易方面呈现出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进口量还是出口量,都保持着相对均衡的状态。以2022年的猪肉贸易为例,德国的猪肉出口量达到了260万吨,而进口量则为190万吨。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何不直接将出口的肉类转为国内消费,反而还要进口,难道仅仅是为了为国家创造外汇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进行了更深入的了解。而当答案揭晓的那一刻,我的震撼之感更上一层楼,仿佛整个人瞬间得到了升华。

原来,德国出口的肉类产品,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优质猪肉。作为一个养猪业效率极高的国家,德国能够大规模生产出标准化、高质量的猪肉分切部位,比如去骨猪后腿肉、里脊肉等。而反观德国进口的肉类,则主要是来自其他国家(如丹麦、荷兰、比利时)的大量猪副产品,包括猪蹄、猪头、内脏等,甚至还包括活猪。

这种出口优质猪肉、进口副产品的贸易模式,不禁让人联想到我们常说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德国人将最好的肉类产品奉献给其他国家,而自己则消费那些在其他国家可能并不受欢迎的猪蹄、猪头和内脏。这种无私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我们再进一步仔细审视德国的肉类数据。根据FAO以及德国官方公布的数据,德国的猪肉年产量高达500万吨。这一数据是基于“胴体重”进行统计的。“胴体重”是指动物经屠宰后,去除血液、毛发/皮(牛、羊等不去皮)、头、蹄、内脏(肾及板油通常保留)后的带骨肉的重量。

这意味着,在德国出口了260万吨优质猪肉之后,国内剩余的大部分已经是头、蹄、内脏等部位了。那么,德国最大的猪肉出口国是哪里呢?答案是中国。看到这里,我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原来,德国人为了配合中国的扶贫事业,竟然不惜将优质的猪肉出口到中国,而自己则留下那些并不那么受欢迎的部位。

我们天天口号喊得震天响,说要“舍己为人”,但到头来,真正践行这一精神的却是德国。我们获得了冷冰冰的肉类产品,而德国人却收获了无价的爱与尊重。这份爱与尊重,远比任何物质财富都要珍贵。

冷冰冰的肉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市场化的优越,必须要有一个对比的对象碾压,才能体现其伟大。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国的猪肉,以及各种肉的产量情况。来跟德国做一个对比,以证明德国的肉是如何充满爱,而国产猪只不过是冰冷的数字:

在中德两国数据的对比分析中,有几个至关重要的数据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显而易见的是,中国的肉类产业化发展明显缺乏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具体表现在,中国的肉类进口量远远超过了出口量,尽管中国在肉类自产方面已经跃居世界第一的位置。然而,若按人均消费量来计算,中国在猪肉消费上仍不及德国,但在禽类消费方面却已经远远超过了德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猪肉消费较少而禽类消费大幅增长的现象呢?这与肉类本身的转化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我们稍后再详细讨论。

中国的这种产业化模式,使得自产的肉类已经几乎占据了全部市场,没有给其他国家留下太多的生存空间。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甚至可以说是对其他国家生存空间的一种挤压。以德国出口到中国的猪肉为例,2021年的出口量为70万吨,2022年下降至49万吨,而到了2023年更是减少到34万吨,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

其次,中国在肉类贸易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单向性,即大量购买其他国家的肉类产品,而自身的出口量却非常有限。这种贸易模式无疑是对其他国家关爱不足的体现。中国大量进口猪肉和牛肉,而出口的却主要是头、鸡爪、鸭脚、内脏等副产品。这种贸易结构恰好与德国形成了互补。这也再次印证了一个观点:真正发达的国家,不仅经济实力雄厚,更在于其对其他国家的关爱和责任感。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这种“爱”的内涵,我们决定进一步调研德国在这方面的表现。具体来说,德国自身已经拥有大量的肉类副产品,为何还要进口这些副产品呢?是为了丰富国民对不同来源副产品的口味体验,还是出于帮助其他国家处理这些价值不高的副产品的考虑?

在我们深入探究之后(实际上,FAO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数据支持),发现德国进口的这些副产品主要用于制作香肠、火腿等产品,并进一步出口到周边国家。

也就是说,德国在2022年进口的那190万吨猪副产品,其主要用途是用于制作香肠、火腿等产品,然后再出口到其他国家,当然也有部分是供国内消费。香肠、火腿这类产品近年来成为热门话题,它们属于预制菜的一种,但并非普通的预制菜,而是升级版的“预制菜2”

“预制菜2”中蕴含了丰富的爱和惊喜。因为在普通的预制菜中,我们虽然无法确定食材的新鲜程度,但至少能清楚自己吃的是哪个部位,比如内脏、臀部、头部等。然而,“预制菜2”则不同,我们甚至无法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这种未知感带来了一种神秘而浪漫的开盒体验。

在“预制菜2”中,我们可能会吃到头部、脚部,甚至可能是大豆。确切地说,是大豆蛋白的加入。因为在火腿和香肠中加入大豆蛋白,不仅不会显著改变味道,还能大幅降低成本。但需要强调的是,加入大豆蛋白并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这种肤浅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加食物的美味和多样性。这样一根火腿既有素食成分又有肉类成分,极大地丰富了口感和营养。

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既然德国的进口主要是为了加工后再出口,那么我们在计算相关数据时,就应该将进口量剔除后再进行核算。这样一来,德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究竟是多少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和探讨。

德国的人均消费是45.5公斤/年/人,中国的是60公斤/年/人。是不是看起来德国的人均消费低,中国人均高。我们在对比两国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抛开事实不谈。这个人均消费的数据只不过证明了,中国的饮食过于死板,毫无张力。德国的美食多元化协调,更为精致和并且充满情调。

过于死板的饮食习惯

中国的饮食习惯,好听的说是教科书级的均衡,说的不好听是过于死板毫无活力。因为我们基本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每种产品都严格的保持一个标准量。比如,每天必须摄入一定量的蔬菜、肉类和主食,这种固定的搭配方式虽然营养全面,但缺乏变化和创新。而德国的饮食,就充满了幻想与情调,根本不需要死板的照本宣科。

先简要地概述一下上述表格中的几个核心信息点。这份表格已经详尽地涵盖了两国在自产、增加进口以及减少出口方面的各项数据。关于鱼类这一部分,我们无需过分纠结于细节,去深究鱼是否还有一部分被加工成鱼罐头、鱼丸子等产品出口。因为鱼的食用,其精髓在于其精致性,它更多地扮演着画龙点睛的角色。这就好比红酒,它并非单纯用于饮用,而是用来彰显生活情趣的象征。倒上半杯红酒,轻轻摇晃,细细品味其香气,而不急于入口。手握酒杯,优雅地度过整个夜晚,这便是贵族气质的体现。而那些拿起酒瓶,大口猛灌的人,则显得毫无情趣,只能是平民的做派。鱼类亦是如此,拥有鱼并非为了大快朵颐,而是看一眼鱼,再吃一口饭,这便是贵族的品味。

正因如此,除了中国之外,其他发达国家是不会大力发展渔业的。他们会以一种更为松弛的态度,通过出海捕鱼来丰富自己的饮食口味。唯有中国,会严格按照教科书上的指导去建设渔场,甚至不惜在深海中进行大规模的海鱼养殖。

发达国家对于肉类的追求,讲究的是一种弹性。如果每一餐都吃得过饱,那就毫无弹性可言,同时也缺乏饮食的多元化。好听点是追求温饱,难听点则是不会生活,缺乏生活的情趣。毕竟,饮食的好坏,需要从他人的评价中得到认可,而非自说自话。吃得再多再好,如果没有得到发达国家的认可,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德国的《明镜周刊》曾指出,这种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缺乏多元化,缺乏对自然的关爱。

日本的NHK则告诉我们,并非他们不想从事这一产业,而是这种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只要他们愿意,随时都能做得出来,并且还能做得比我们更好。养鱼毕竟是一种高污染、低效率的产业,直接深海捕捞显然更为高效。

英国的BBC则提出质疑,虽然我们国家的肉类供应充足,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呢?或许是中国人能吃上肉,而资本主义国家却因此少吃肉,这算是间接薅了资本主义的羊毛。等到资本主义国家反应过来时,他们可能会送出更多的羊毛。

美国的《福克斯》更是直言不讳,认为中国人吃肉是一种威胁。因为中国每多吃一块肉,亚马逊雨林就多一块森林在燃烧。

“中国吃肉在威胁世界”这一论调,我以前是不大相信的。但现在我开始理解他们为何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了。因为确实只有中国在大幅增加肉类消费,而他们的肉类消费却在大幅减少。吃得肉最多,对世界的影响自然也最大,从逻辑上看,这似乎也并无不妥。

何不食肉糜的问题再论

我们当年嘲笑晋惠帝,是一种理科生的死板思维。为啥主粮不足,肉就不可能足呢?我们来深入的讨论一下。

粮食要变成肉,是一种能量的转化。鸡鸭,猪,牛这些,靠散养,数量是非常少的。给10只鸡做成本,靠鸡生蛋,然后孵蛋,然后小鸡自己吃虫子长大,一年内能够吃到10只鸡,已经属于养鸡小能手。注意还是需要给它保暖,防疫,保护不被周边的动物吃了。

鸡是这些动物里面转化效率最高的。中国的鸡工业,转化效率全球最高,用粮比例大概是1:1.6。也就是大概用1.6斤的粮食,换取1斤的鸡肉。其他的肉类呢?比如猪,它的转化效率就要低一些,大约是1:3.5,也就是说,需要3.5斤的粮食才能得到1斤猪肉。而牛肉的转化效率更低,大约是1:10,意味着需要10斤的粮食才能产出1斤牛肉。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得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肉类供应更加紧张。

这个表格所展示的是全球最杰出的工业国家——中国的相关比例数据。为了实现表格中所呈现的高效率,我们不仅需要大力建设防疫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疫苗的研发与普及、恒温房的建设以及定期的健康检测等,而且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粮食的供应。具体来说,工业用途的鸡所消耗的粮食,与我们人类日常食用的主粮在品质和种类上其实是颇为相似的。这种粮食的种植依然依赖于宝贵的土地资源。然而,众所周知,中国面临着耕地资源短缺的问题,因此不得不从美国大量进口饲料玉米和饲料大豆,以满足养殖工业鸡的需求。

我们在之前探讨土地改革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过,美国的粮食产量中,有大约四分之三的部分是被用作饲料和工业用途的。这四分之三的粮食,主要用途就是喂养鸡、猪、牛等家畜。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分用于饲料的玉米,其品质并不适合人类食用,即使勉强食用,也会因其坚硬如石且缺乏口感而难以入口。此外,饲料玉米的亩产量通常要高于我们日常食用的玉米品种。因此,尽管它们都被称作“玉米”,但实际上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产品。

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主粮供应不足,那么肉类食品的供应必然会受到更为严重的影响。具体而言,为了满足一个人对鸡肉的需求,可能需要牺牲两到三人本已不足的主粮供应;而若要满足一个人对牛肉的需求,则可能需要牺牲多达十到十五人的主粮。这种牺牲是巨大的,也是无奈的。

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因粮食短缺而导致的肉类供应不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国。相比之下,在德国等国家,他们并不会面临这样的困境,因为他们拥有一种特殊的“原料”,那就是爱。大家可以试着回忆一下自己初恋时的情景,是否即使只是随意吃上两口盒饭,也不会感到饥饿?这正是因为“秀色可餐”,爱意满满,让人心满意足。爱,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当作食物来滋养心灵。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学会去爱,去爱每一个人,无论他们的国籍、肤色、宗教信仰如何,甚至去爱动物、植物,去爱整个世界,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达到一种顿悟的境界,澄然中立,最终实现与万物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也就不会再感到饥饿了。

为了帮助大家早日掌握这种爱的能力,我已经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整理好,并且免费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努力加油,尽快学会用爱去滋养自己和他人的心灵。至于那些苦难和挑战,就让我一个人来承受吧。而大家所享用的德国猪肉、美国牛肉、日本海鱼等美食,如果有多余的,可以留给我来处理。我会以恰当的方式,让这些食物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