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三剑客”,干翻苹果,把耳机卖到全球第一

500

  作者:牧龙闲人

  在中国空间站,我们的航天员作业时,耳朵上常常会挂着一种特殊的耳机。

  这种耳机不必塞进耳朵里,只需贴合在头部两侧,便能通过颅骨将声音送进大脑,清晰高效地完成彼此间的通讯。

  这一技术就是骨传导。

500

  ● 中国空间站内,航天员佩戴骨传导耳机作业。有眼尖的网友发现,他们佩戴的骨传导耳机型号为韶音AS800。图片来源:央广网

  除了航天员之外,某些特种作战人员,以及长跑运动员、骑行运动员等,也会佩戴骨传导耳机。

  并且,他们的耳机大概率来自同一家中国企业,这家企业叫作韶音科技。

  韶音科技是全球最大的骨传导耳机制造商,同时也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军用耳机制造商之一,占据着全球骨传导耳机市场70%的份额。

  也就是说,全球每卖出10副骨传导耳机,就有7副来自韶音。

  这些耳机可广泛应用于运动、户外、军事、反恐、消防等领域。

  业内观察家普遍认为,耳机行业的韶音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大疆”,尽管二者分属不同品类,但其商业内核高度相似:

  它们打破了传统中国品牌依赖低价抢占市场的策略,凭借原创技术,在中高端领域占据大量市场份额,逐步改写全球竞争格局。

500

  从“工业食物链”最底端开始

  一副小小的耳机,到底能捅出多大的篓子?

  很多年前,《解放军报》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

  某个周末的晚上,北部战区空军地导某营制导发射连官兵休息时,营区突然响起了尖锐的防空警报。

  官兵们听到警报后,迅速奔赴战斗岗位。

  然而,却有5名官兵迟迟没有出现。他们的缺席,让本该在1分钟内完成的电源检查工作,3分钟都没能完成。

  防空作战瞬息万变,这3分钟足以改变战局走向,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灾难。

  最终,整场演练只能宣告失败。

  那么,这5名官兵到底去哪了?

  原来,他们全都戴着耳机,在连队的学习室内聚精会神地看书、听歌,完全不知道刚才发生了“战斗”。

  连队领导气得直拍桌子:“一副耳机引发如此严重的战备问题,倘若这是一场真正的战斗,后果不堪设想!”

  从那以后,连队对耳机的使用做出了严格的要求:音量不能调太高,保证能听到外界声音;如果对音效有特殊要求,必须保证同一场室内至少有一人不戴耳机……

  小小一副耳机,就这样成了连队的“反面教材”。

500

  ● 传统耳机佩戴时需塞进耳朵,往往越昂贵的耳机隔音效果就越好。图片来源:摄图网

  其实,如果当时骨传导耳机能够普及,也许就没有这些麻烦事儿了。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骨传导技术主要停留在实验室里,因为这种耳机自诞生开始,就带着不少缺陷,比如漏音严重、音质差、功耗大、震动强等问题,导致该技术很难大范围推广。

  直到韶音的出现,开始打破这一局面。

  韶音科技的三位创始人——陈皞、陈迁、齐心,都是西安交通大学的校友。

  他们毕业后曾各奔东西,但出于对技术的热爱,最终三个理工男又碰到了一起。

  就像一个现实版《中国合伙人》的故事,他们共同凑了25万元,于2004年在深圳租下了一个小厂房,办起了韶音科技,专门做耳机、对讲机的代加工生意。

  三人平均持股,陈皞负责总体事务,陈迁负责财务,齐心负责技术。

500

  ● 韶音科技创始团队,从左至右依次为陈迁、陈皞、齐心

  那时的消费电子类产品远不及如今这样竞争惨烈,他们的公司发展得很顺利,成立不久就接到了一笔海外订单,总额2.5万美元。

  这笔钱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但足以成为一剂强心针,让他们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借着这股势头,他们主攻海外市场,代工的产品陆续发往北美、欧洲、中东等地区。

  随后,他们根据市场需求,面向国内外推出了一系列特殊用途的耳机,除了覆盖民用领域之外,还覆盖军用、警用、消防等细分市场,大量发达国家的警员和消防员都在用他们的产品。

  据媒体报道,到2007年前后,韶音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军用耳机制造商。

  不过,虽然企业势头很猛,但代工挣的始终是血汗钱,处于工业食物链的最底端。

  随着同类代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他们的利润越来越低,即使企业已经做得很大,仍免不了要被客户不断压价。

  陈皞甚至遇到过一位客户,对方拿着他们的BOM表(零件列表),把所有零件价格加在一起,只给他们10%的毛利润。

  这种处境,让陈皞决定打造自己的品牌:

  “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将永远处于行业的底层,毫无话语权。”

500

  错位竞争,进军骨传导

  做品牌远比陈皞预估得更为复杂。

  当时的耳机市场已经厮杀成了一片红海,森海塞尔、铁三角、索尼等国际巨头,牢牢占据着中高端市场,赚走了大部分利润;而在中低端市场,上千家大大小小的国产耳机品牌,在有限的市场空间内贴身肉搏,通过价格战、渠道争夺、营销创新等手段,展开生存较量。

  对当时的韶音而言,要想在这种情况下杀出重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于是,陈皞三人想到了错位竞争,瞄准了骨传导耳机。

500

  ● 陈皞

  骨传导技术听起来十分高大上,其实,这一技术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举个简单的例子,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亲自试一下——

  用双手捂紧耳朵,同时用极低的声音跟自己说悄悄话,你会发现,无论你的声音多么小,你都能清楚地听到自己说的是什么。

  这其实就是骨传导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说,我们日常听到的声音主要依靠“气传导”,即声波通过耳廓—外耳道—鼓膜—锤骨—砧骨—镫骨—前庭窗到达内耳,经大脑听觉中枢综合分析后“听到”声音。

  而骨传导则省略了前面的一系列步骤,声音经颅骨直达内耳,于嘈杂的环境中实现清晰的声音还原。

500

  ● 骨传导与气传导原理图

  据说,当年贝多芬双耳失聪后,就是通过咬紧金属板抵住钢琴振动区,听到从颚骨传回的声音,进而创作出众多美妙乐曲的。这是骨传导技术最早的应用案例之一。

  到了二战时期,第一代骨传导耳机开始出现,被运用于军事领域,以应对战场上糟糕的通讯环境。

  但在战争结束后,这种耳机由于存在体积大、音质差、漏音严重等问题,并没能获得大范围推广,而是更多地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以及一些对音质音效没有过多要求的领域。

  而陈皞要做的,就是攻克这些难题,把骨传导耳机带入消费级。

  他们押上全部身家,一边做代工,一边把代工赚来的钱大量砸进骨传导领域,一干就是9年。

  期间,他们尝试了无数种材料、测试了无数种结构。

  最终,在经过5次迭代后,2016年,他们终于取得了关键性的技术突破,成为全球第一家解决了骨传导耳机音质、漏音、功耗、震动四大难题的企业。

  他们将产品定位于运动和户外,产品一经发布,便连拿IDEA设计奖、国际电子消费展年度科技创新奖、德国红点奖等诸多国际重磅奖项,迅速横扫欧美市场。

  由于不堵耳朵、不闷汗、不影响听环境音,他们的耳机堪称户外运动爱好者的“本命神器”,受到了该群体的狂热追捧。

  其忠实用户中,不乏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基普乔格、环法四冠王弗鲁姆等世界名将。

500

  ● 马拉松名将基普乔格佩戴韶音耳机

  韶音还与多家世界级俱乐部达成深度合作,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驻2万多家门店。

  多方加持下,韶音的业绩一路开挂。

  2022年,韶音实现全球营收27亿元;2023年激增至40亿元;2024年数据虽未公开,但据长财信证券测算,这一数字高达77亿元。

  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国际巨头森海塞尔的4.92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1亿元)。

  从替人代工到品牌自主,为了这一目标,陈皞熬了足足17年。

500

  庞大的“专利护城河”

  韶音的全球化路径,是典型的“先在海外开花,再回国内结果”。

  这种路径与大疆无人机不谋而合,完全颠覆了传统模式下的“以中国市场辐射全球”。

  在国内,面对同行们的低价策略,陈皞没有选择卷价格,而是专注高端市场,把产品打磨到极致。

  旗下某型号耳机单只重量仅8.3克,不足两张A4纸重,挂在耳朵上“轻若无物”;还开发出“超零度硅胶”,触感比婴儿肌肤还柔软。

  陈皞的底气,来自于他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筑起的一道厚重的技术壁垒——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开放式耳机发明专利1408项,稳居行业第一,比第二、第三、第四名加起来还要多。

500

  ● 全球开放式耳机发明专利排行榜(2019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图片来源: IPRdaily中文网

  这些专利成果,不仅巩固了韶音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也成了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利器。

  因为任何一家企业,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要想造开放式耳机,都得避开它的专利护城河。

  对于国际巨头们而言,这些密密麻麻的专利,与韶音所占据的70%骨传导耳机市场同样可怕。

  这也是业内看好韶音、将其视为“下一个大疆”的原因——既掌握先进技术,又占据大量市场,且所处领域具备广阔的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资本普遍看好韶音,但陈皞却显得非常“高冷”。

  圈子里几乎人尽皆知,某投资机构为了能投韶音,每年都会到公司拜访,但每次都被礼貌回绝。

  哪怕韶音公司账上缺钱,陷入资金匮乏的窘境,陈皞也没有接受资本入局,而是靠专利抵押贷款渡过难关。

  他们拒绝了所有融资,把公司发展方向牢牢握在了自己手里。

  而面对员工,陈皞则瞬间化身“暖男”。

  他明令拒绝996、拒绝PUA、拒绝内卷,将员工健康当作关键绩效指标,逼着员工健身。

  公司提供免费的健身场所和专业教练,健身房里甚至还配备了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守护员工的生命健康。

500

  ● 韶音科技健身房。图片来源:Shokz韶音招聘

  楼顶的天台上则划出种菜区域,有员工很认真地打理这些作物,整个过程看上去松弛感拉满。

500

  ● 楼顶上的“有机农场”。图片来源:Shokz韶音招聘

  在大多数企业拼命内卷的当下,韶音简直就是业内的一股清流。

  他们用十数年积攒下的硬核技术和业绩证明,中国货不靠低价、不卷人工,同样能够成为世界第一。

500

  ● 韶音科技声学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产品调教。图片来源:Shokz韶音招聘

  在耳机领域的成功,并没有让陈皞就此止步,他开始拓展更广阔的声学市场。

  他推出韶音助听器,帮助听力障碍人群倾听世界的声音。

  另外,在医疗大健康、智能穿戴设备、半导体等业务板块,陈皞也在积极布局。

  他说:“中国的硬件企业一旦掌握底层核心技术,背靠中国庞大的市场,以及沿海地区齐全的供应链,中国的产品就可以横扫全球!”

  从“小众技术”到“大众需求”,陈皞立足科技创新,在收获真金白银的同时,也让韶音科技成了中国的又一张“创新名片”。

  ●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扒一扒中国空间站内的国产“黑科技”

  科技快报|韶音运动耳机,正在成为耳机行业新的国货之光

  凤凰网科技|AfterShokz:一群热爱运动的工科生成就最不一样的运动耳机

  观察者网|5名士兵戴耳机听歌,未听到演练命令致战斗失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