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起诉《纽约时报》:天价索赔150亿美金?

出处 | 有理儿有面

当地时间9月15日,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真实社交”发文称,他要向《纽约时报》提起诽谤诉讼,指控该报诽谤和诋毁名誉,并索赔150亿美元。

500

150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

这个数字堪称“狮子大开口”。要知道,《纽约时报》这家公司的整体市值才96亿美元,把它打包起来全卖掉,都不值这个价。

但是作为“国王”的特朗普才不管,胆敢以下犯上,就要接受重拳出击。索赔金额小了,怎么能对得起国王的身份呢?

不仅如此,在社交平台上,特朗普更是火力全开,怒斥《纽约时报》是美国历史上“最差劲最堕落”的报纸,是激进左翼民主党的“咽喉”,称该报在过去十多年里一直在涉及他、他的家庭、他的“美国利益优先”等报道上“撒谎”。

那特朗普以什么把柄来起诉《纽约时报》呢?

500

这场诉讼的导火索,是源于两记精准的“舆论炸弹”!

《纽约时报》两名记者撰写的新书《幸运的失败者》,揭露特朗普并非白手起家,而是继承了父亲至少4.13亿美元资产,并通过虚假公司架构和税务欺诈维持商业帝国。

书中直指,他的地产帝国是“财务操作与公关包装的产物”。

这对特朗普苦心经营的“商业天才”人设构成毁灭性打击,直接导致其媒体公司股价暴跌。

是可忍孰不可忍,而《纽约时报》9月10日的一篇报道,更让特朗普暴跳如雷。

这篇报道揭露了特朗普2003年,向已故富商爱泼斯坦赠送带有性暗示内容的生日贺卡,并称纸条上有其签名。

500

暧昧,相当暧昧,这让全球民众浮想联翩,特朗普和爱泼斯坦之间不可告人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特朗普坚决否认,那幅画不是他画的,字也不是他签的,斥责报道“恶意造假”,并扬言“要让《纽约时报》承担应有责任”。

其实,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和媒体开撕了。翻开他的“诉讼履历”,堪称一部“反媒体教科书”:

500

2018年,起诉《纽约时报》税务调查报道,指控记者与特朗普侄女合谋报复,最终败诉并支付40万美元律师费;

2020年,因《纽约时报》称其竞选团队“通俄”,提起诉讼,被法院以“缺乏宪法依据”驳回;

2021年,再次起诉《纽约时报》,指控记者与侄女非法获取器纳税申报单相关文件,该诉讼也被驳回;

2024年:起诉《华尔街日报》报道其与爱泼斯坦的“伪造信件”,索赔100亿美元;

同年与CBS、ABC达成和解,分别支付1600万美元和1500万美元“封口费”。

要知道,《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都是美国媒体主流中的主流,世界上大多数领导人政客都挨过这些媒体的铁拳。

怎么到特朗普这就不行了呢?

500

难不成特朗普真是正义的化身,来拨乱反正来了?

当然不是!

明眼人心里都清楚,让特朗普耿耿于怀的是,在上次总统大选中,《纽约时报》公开支持哈里斯。

甚至在投票阶段给出的预计,是哈里斯将获得274票,成为美国第一位女总统,这不仅狠狠打了特朗普一耳光,更给他的上任之路带来重重阻碍。

这怎么能行!

深谙推特治国的特朗普心里清楚舆论的威力,怎么可能继续放任“异己”之声呢!

说好的言论自由呢?原来在“自由”的标杆下,竟是“双标”啊!

500

这场诉讼彻底撕开了美国媒体生态的遮羞布,暴露了作为政治工具的本质。

与其说,是特朗普与《纽约时报》的恩怨,倒不如说是美国两党争夺舆论话语权的缩影。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自由派媒体接受民主党金主注资,聚焦特朗普的税务、移民政策争议,被共和党斥为“政治打手”。

而福克斯新闻、《华盛顿时报》则受共和党势力操控,同时以诉讼威胁自由派媒体。

500

这种分化在2024年大选中达到顶峰,自由派媒体对拜登的正面报道占比达68%,而保守派媒体对特朗普的支持率报道偏差率超过40%,反之亦是如此。

在特朗普第二任期的首次内阁会议前,白宫就以“媒体报道新政策”为由,拒绝了路透社、美联社等的多家媒体记者参与报道。也曾以“国家安全”为由,施压推特封禁批评账号。

不仅如此,白宫还表示,将自行决定哪些媒体可近距离报道总统在椭圆形办公室和“空军一号”等的活动。

500

而迎合特朗普立场、宣传其政策的保守派媒体则得到特朗普的青睐。美国国防部此前就要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根据新的轮换系统腾出其在五角大楼的办公空间,留给《纽约邮报》、极右翼新闻网站布赖特巴特等。

说到底,美国媒体的自由,本质上就是服务于特定利益集团的选择性自由,是党派的传声筒吧。

这也就是为什么特朗普会如此执着于TikTok的原因所在!

500

那特朗普的诉讼能成功吗?

就目前而言,特朗普的诉讼面临的最大障碍,是美国诽谤法中的“真实恶意”原则。

1964年“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确立了公众人物诽谤诉讼的“真实恶意”标准:原告需证明被告明知报道虚假,或对真实性“漠视不顾”。

这就意味着,特朗普不仅要证明《纽约时报》报道失实,还需坐实其“蓄意构陷”,而《纽约时报》作为老牌自由派媒体,素以严格核实信源著称,其记者更曾因揭露特朗普税务问题获普利策奖。

诉讼中,特朗普团队指控《纽约时报》“故意传播虚假信息”,但至今未公开具体证据。

反观《纽约时报》,其报道基于记者调查、公开文件及税务记录,符合“合理依赖”原则。若特朗普仅以“观点不同”起诉,法律上难以成立。

尽管特朗普任命了3名保守派大法官,但最高法院推翻“沙利文判例”的可能性极低。

历史上,即便保守派主导的法院,也多次支持媒体对政府的批评。此外,联邦法院若援引佛罗里达州反恶意诉讼法,可能直接驳回案件,避免司法资源浪费。

也就是说,大概率特朗普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但是,特朗普根本不在乎!他真正在乎的并不是这150亿美元的输赢,而在舆论场和选民。

500

通过塑造“对抗腐败媒体”的形象,特朗普将自己包装成“体制受害者”。每次诉讼都会引发支持者在社交媒体发起#SaveTrump#话题,24小时内相关标签阅读量突破5亿次。

这种情感动员远比法律胜负更重要。

而当《纽约时报》聚焦其财务问题时,特朗普通过诉讼将舆论焦点转移到“媒体偏见”上。

这种“声东击西”策略在2025年7月同样奏效,当爱泼斯坦案新证据曝光时,他立即起诉《华尔街日报》,成功将公众注意力从案件本身引开。

所以说,这场诉讼看上去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而非真正意义上法律博弈。

500

他的真正目标,是塑造“受害者”形象,煽动支持者对“假新闻媒体”的愤怒,来巩固支持率。

可特朗普这场150亿美元索赔闹剧,不仅是个人恩怨的表达,更是美国民主制度的“制度性溃败”象征。

当两党将媒体异化为“舆论武器”,当司法系统沦为“政治角斗场”,真正受损的是民主制度的根基,所谓“言论自由”便成了镜花水月。

当特朗普在海湖庄园宣称“为正义而战”时,他或许应该重温《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的判决词:“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哪怕它包含对政府和公职人员的激烈、刻薄,甚至尖锐的攻击。”

这才是,美国之所以是美国的精神内核。

图片源自网络

点击「有理儿有面」阅读原文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