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歌曲,都变成了“最炫民族风”?

500

燃起来了,都燃起来了。

最近的互联网上出现了很多改编民歌的视频。

那些我们熟悉的音乐居然能被改得热血沸腾?

最炫民族风杀回来了?

500

新版“最炫民族风”席卷互联网?

最近刷流媒体平台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愣住了。

很多打着“民歌”tag的短视频,结果音乐一响,居然一股子摇滚味。

这类视频里最火的就是《阿里山的姑娘》的改编版。

500

低沉的鼓点带着金属质感一下一下砸在耳朵里,旋律却还是那首老民歌熟悉的调子,两者叠在一起,居然莫名合拍。

尤其是前段时间大阅兵以后,这些“超然民歌”配上了各种武器展示和ai制作的战争画面,瞬间让人血脉偾张。

动感十足的民乐,这谁来了都得感叹一声“最炫民族风”啊!

我了解以后才知道,这种充满金属感的音乐风格叫“phonk”。

在各种短视频平台搜一搜,“阿里山的姑娘 phonk”“弥渡山歌 phonk”之类的关键词,全都是播放量不低的混剪。

尤其是up主“羊音乐”的改编堪称“开山鼻祖”,把民歌旋律处理成粗粝的节拍,然后配上历史感十足的镜头,全都踩在鼓点上闪现。

效果就是那种——明明坐在手机前,却感觉自己正在看一部热血大片。

500

有趣的是,评论区的氛围完全就是对这种“最炫民族风”的“集体上头”。

一边有人调侃“这也太燃了吧,听完感觉自己能单挑一个师”,另一边还有人认真分析为什么旋律和节拍这么契合。

点赞和转发数动辄上万,可以说演变成了一种风潮。

500

这“phonk”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与八竿子打不着的民歌如此适配呢?

500

 “phonk”究竟是什么东西?

既然这种混搭能火,咱们还是得先说清楚 phonk 到底是什么。

它的名字乍一看像是 funk 的亲戚,其实完全不是一个路子,而且这其实是一种在各种剪辑里很常见的渲染氛围的音乐类型。

phonk 的老家在九十年代的美国南部,当时那片地下说唱圈子很爱折腾采样。

他们会把老黑胶里的旋律、甚至电影对白切成碎片,再用“减速切片”的手法处理,声音被拉得慢吞吞,还带点失真,就像磁带录音机被掐了一下电源似的,听起来既阴冷又迷人。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叠上沉重的 808 鼓点,那种气氛就像深夜里你路过一个地下车库,空气里全是机油味,铁皮门被低音震得直响。

500

这种音乐最初并不主流,算是边缘人群的小众嗜好。

一直到 2010 年前后,互联网给了它复活的机会。

当时网络上上的一批年轻制作人,把这种粗粝怀旧的质感重新带火,还顺手给它贴上了“phonk”的标签。

再后来,它又演化出一个更快更猛的分支——drift phonk。

这个版本节奏更硬核,鼓点像机关枪一样连发,常常加上金属牛铃的“叮当”声,听起来就像车胎压过铁轨,整个人立刻血压飙升。

500

所以你才会发现,在短视频平台,凡是需要强调速度和力量的画面,十有八九会有人配 phonk。

赛车漂移、健身举铁等,背景音乐一律是那种粗糙到极致的节拍。

听的时候,你的耳膜被压得发麻,可偏偏大脑又觉得过瘾,不知不觉就点开了循环播放。

这种“越粗糙越上头”的魔力,正是 phonk 的“毒性”所在。

500

如果非要一句话总结,phonk 就是带着怀旧滤镜的硬核节拍。

它既不像电子舞曲那样干净明快,也不像流行歌那样圆润顺滑,而是故意加上失真和噪点,让声音带点砂纸般的摩擦感。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网络里流行的 phonk 和九十年代的原始版本多少已经有了距离,它更多是被平台和流行文化改造过的产物。

可正因为如此,它才更适合短视频时代的节奏,能轻轻松松把观众的情绪拉满,也才得以和民歌达成如此神奇的融合并且走红。

500

phonk 为何能适配民歌?

说到底,为什么偏偏是中国民歌和 phonk 这么合拍?

表面上看两者格格不入,一个前门楼子,一个胯骨轴子,一个悠扬婉转,一个粗粝躁动,但放在一起却意外地产生了化学反应。

500

这其中的原因先从旋律说起。

民歌常用五声音阶,旋律线条清晰利落,少了复杂的和声,听起来就像一条笔直的河流,流到哪都能自成景致。

放进 phonk 的低音世界里,它并不会被淹没,反而因为节奏的衬托显得更突兀、更锋利。

比如你听《阿里山的姑娘》那段旋律,在重鼓的推动下,好像一下子变成了战场上冲锋的号角。

500

其次是节奏反差也给这种融合改变增加了“可听感”。

民歌唱腔往往悠长舒展,带着田园气息,而phonk 的节拍却是急促而密集的,像机关枪一样不留空隙。

两者叠加就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张力:一边是平静,一边是狂暴。

观众在这种反差里会被推向情绪顶点,好比在山间小路上悠闲散步,突然身后呼啸着飞过一架战机,心跳瞬间提到嗓子眼,可不就“热血沸腾了嘛。

500

但真正让它“上头”的,还在文化层面。

民歌承载的,是一种血脉里自带的归属感。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旋律,也能立刻让人联想到山川、乡土和民族记忆。

而 phonk 的加入,则给这种熟悉的旋律套上了一个“当下”的外壳,它把原本属于田园与故乡的声音,翻译成短视频时代的节奏符号。

再加上 AI 生成的战争场面、历史镜头、军机呼啸,这种古老与新潮的对撞,直接把“民族性”放大成了“燃感”,让人既觉得亲切,又觉得震撼。

500

换句话说,这种组合不是单纯的猎奇,而是一种“文化再演绎”。

民歌给内容提供了根基,让观众有情感的落点,phonk 给予力量感和节奏感,把这种根基放大到可以震撼全场,给它们搭配的画面更是赋予了宏大叙事,把个人的情绪提升到集体的共鸣。

500

当三者融合,观众感受到的不只是“好听”,而是一种属于此时此刻的文化认同:原来我们的声音,也能在世界最潮的节拍里燃烧。

大家听过这样的phonk“最炫民族风”吗?你燃起来了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