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华纳、环球指控MiniMax侵权:好莱坞版权之剑挥向中国AI企业

500

封面图来源:迪士尼电影 官方微博

当地时间9月16日,迪士尼、华纳兄弟探索和环球影业联合向洛杉矶联邦法院起诉中国人工智能明星企业MiniMax,指控其大规模侵犯著作权,未经授权将蜘蛛侠、蝙蝠侠、小小兵等经典角色用作AI训练与影片生成的素材。这份长达119页的起诉书直指MiniMax的核心产品“海螺AI”(Hailuo AI),批评其以“盗版商业模式”绕开版权授权,在牟利的同时损害原创者权益。

MiniMax 在海外市场的表现颇为亮眼,官网数据显示,其产品已覆盖超1.57亿个人用户,遍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Minimax的海螺 AI在海外市场也获得了一定关注,根据一些第三方评测报告,其视频生成能力在多个维度上表现出色,赢得了海外创作者的积极评价,2024年11月访问量曾突破1100万次,为公司的多模态能力出海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在年初a16z发布的《2025年全球Top50 AI应用榜单》中,并凭借用户活跃度、技术社区评分和指令遵循三项指标第一,以全球第12名强势登顶AI视频赛道。而另一款AI情感陪伴产品Talkie(星野 AI 的海外版)月活用户约 1100 万,为其探索拥有更高付费意愿的海外市场创造了机会。

在海外市场高歌猛进的同时,MiniMax在海外也迎来美国主流娱乐集团首次对中国AI公司发起如此规模的诉讼,意味着生成式AI与传统内容产业之间的矛盾被推向全球舞台。

蜘蛛侠变AI燃料:好莱坞的版权之剑

在指控中,好莱坞巨头强调“海螺AI”能够通过简单的文本提示生成带有明显版权特征的影像。例如输入“蜘蛛侠在摩天大楼间摆荡”,AI即可输出包含版权元素的视频。诉状指出,这并非技术“无心之过”,而是精心设计的商业模式。

三大公司要求MiniMax返还所有侵权所得,并依据美国版权法就每项被侵权作品索赔最高15万美元,甚至请求法院颁布永久禁令,切断MiniMax使用相关IP的可能性。

这把“版权”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其实一直悬在AIGC行业头顶。数据是AI模型的燃料,但优质数据几乎都受版权保护。如何合法获取,始终是行业绕不开的核心矛盾。今年6月,迪士尼和环球已对美国本土AI绘画工具Midjourney采取类似行动。如今,战火蔓延至海外,从图像延伸到视频,显示内容巨头的耐心正在耗尽。

从爱奇艺到迪士尼:旧伤未愈,又添新疤

MiniMax此前已在国内面临类似指控。爱奇艺曾起诉其产品生成与《苍兰诀》角色高度相似的虚拟形象,并允许用户互动,涉嫌侵权。如今好莱坞三巨头的跨洋诉讼,无疑放大了这一问题。

诉状显示,好莱坞方面曾多次发函要求MiniMax停止侵权,却未获实质回应。这种“视若无物”的态度被视为激怒对方的重要原因。两起诉讼的共同诉求,也对其业务的模式提出了拷问:MiniMax是否在技术过滤和合规审查上做得足够?或其商业逻辑中是否从一开始就默许了风险?MiniMax是否有条件建立更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却选择忽视?

从北京到洛杉矶,从《苍兰诀》到《蜘蛛侠》,MiniMax频繁被卷入版权纠纷,它揭示了AIGC在IP模仿和“擦边球”创作上的巨大风险,尤其是在角色扮演和社交应用场景中。

“数据捷径”之下,版权风险凸显

短短数年内,MiniMax凭借技术与清晰的商业路径,跻身中国AI头部玩家,获得腾讯、阿里等顶级资本支持,融资累计8.5亿美元,市值一度高达40亿美元。

然而,生成式AI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数据捷径”。早期模型开发者往往通过大规模爬取网络数据来训练模型,这在探索阶段或许合理,但当进入商业化并直接生成高度相似IP内容时,合法性便摇摇欲坠。

MiniMax的困境正是这一行业路径依赖的缩影。初创公司在激烈竞争中需要快速验证商业模式,往往难以承担巨额版权采购或构建“干净”数据库的成本。利用现成数据快速做出惊艳产品,成为最诱人的捷径。但当企业成长到无法被忽视的规模,数据背后的版权隐患便会被放大,成为最致命的攻击点。

迪士尼们此时出手,正因MiniMax已足够成功,其潜在侵权带来的损失也足够巨大。这既是对MiniMax的重击,也是对所有仍在“灰色地带”游走的AI公司的警告:技术的魔力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截至发稿,MiniMax尚未回应。无论诉讼结果如何,这场跨洋指控已注定成为AIGC发展史上的重要案例。它揭示的不仅是MiniMax的风险,更是整个行业绕不开的拷问:在技术与法律、创新与版权的碰撞中,AI公司是选择冲撞,还是寻求共存?这或许是MiniMax的一场“劫难”,也可能是整个AI产业的一次必要的“成人礼”。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