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欠30万的戒社老哥,成了当代牛马的电子安慰剂
感觉人生快完蛋了怎么办?热心网友给出了立竿见影的方法:看两集戒社就好了。
戒社,b站上一个戒赌直播间,主播会逐字念出网友的私信投稿——那些深陷网贷的赌徒,絮絮叨叨地讲述自己是如何欠下了一屁股债。
原本只是赌徒之间互相劝勉的小众直播间,没想到如今成了倒霉年轻人的电子安慰剂。
每当觉得自己的人生一败涂地的时候,他们就去看戒社视频,对着戒社老哥们的人生烂账豁然开朗:看来我还有很大的下滑空间嘛。
“每次看完戒社,都觉得自己是社会精英、人类希望、终极孝子。”——真正意义上的“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竟能有此神奇力量,不是,戒社到底聚集了多少牛鬼蛇神啊!
01.戒社名人堂
点开戒社的主页,你可以看到1459个视频,1459个惨败的人生琳琅满目,任君观赏。
读者投稿的故事脉络大差不差:原本过着美满的生活,误入歧途一借再借,直到再也无法从网贷平台借出一毛钱,咬咬牙向家人坦白还清欠债,没过多久又开始网贷,鬼打墙一般。
故事的结尾也往往相似,欠款数额失控,生活一团乱麻,感情、工作、人际关系全被拖下水。
开头:戒戒你好;结尾:非常后悔。
听起来一点也不新鲜对吧!赌徒的故事从古到今都不新鲜,电影小说里也没少出现。
但当它们以自述的形式呈现时,就能多出很多丰富的心理活动和狗血细节,写网文的看了都自愧不如。
课代表给戒社老哥们按照其战斗力(抽象值)整理出了《戒社名人堂》,本课代表中的课代表来给大家总结下这几位代表性人物。
美美把玩哥,00年出生,上大学后接触到网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到大一下学期,网贷就利滚利到了一两万块,家人帮还了一次,还涨了生活费,不料美美把玩哥通过CS go开箱子接触到了网赌,屡屡输钱之后在天台以死相逼,逼家人给他钱。
从此,美美把玩哥赌赢了就买手机、吃香喝辣,赌输了就卖手机、电脑,把家人、女友、朋友的金币爆了个精光,最后走投无路,开了个带浴缸的酒店打算重启,临死前再次梭哈,钱输了,人也没死成。
朋友来催债,美美把玩哥借了兄弟和女友的钱要去还债,结果就有了美美把玩哥一战成名的经典语录:看到钱,我的苹果瘾又犯了,买了一部13pro美美把玩。
大家非常羡慕这种精神状态,一个深陷欠债泥潭、几度求死的赌徒,在火烧眉毛的情况下还能有此等闲情雅致,美美把玩一部iPhone——苹果大概几辈子都想不出这种抽象广告。
再说戒社名人堂之宝可梦博士,投稿人说自己正在读博,每月有3000块工资,和老婆分居中迷上了养宠物,陆陆续续花了2万块购买各种宠物。结束分居后稿主不再养宠物,但钱没还清,怕老婆发现开始以贷养贷。
再次和老婆分居两个月后,稿主又忍不住花3000养了一次宠物。
投稿人的私信十分扑朔迷离,充满了暗示与隐喻,网友做起阅读理解:什么宠物以次为单位、可以说养就养说不养就不养,而且偏偏是和老婆分居时特别想养(?)
养宠物的事被老婆发现之后,宝可梦博士被扫地出门,还剩的5000块钱父母帮还了,投稿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爱好和未来的婚姻充满迷茫......
原来当上了博士生活也是过得一地鸡毛,还得父母帮还养宠物钱,一想到这里,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全都长舒了一口气。
如果你觉得美美把玩哥和宝可梦博士抽象有余,震撼不足,那不妨欣赏人神共愤的《也巧哥》。
出国留学的也巧哥有了生活费之后无心读书,每天躺在出租屋里打游戏,没多久就被学校劝退了,这事也巧哥没告诉父母。拿着父母的钱继续假装留学,实则回国租了个房子继续打游戏,用爸妈给的学费和生活费往游戏里充了十几万。
事情败露之后,父母找关系让也巧哥进了家事业单位当派遣工,也巧哥一个月5000多的工资全用来充游戏,不够,借网贷继续充,滚雪球似的越借越多,欠了八万多块,也巧哥靠自己实在还不上了。
也巧哥紧接着写了足以载入文坛的话:但是也巧,妈妈在年底去世了,妈妈生前保险收益人是我,一下子给了我10万。
这句“也巧”,让投稿人成为当代加缪,《局外人》本人。话说回来,加缪描写主人公的冷漠都需要花20个字: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而也巧哥只需要2字,果然真实远比剧本精彩。
当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来看看也巧哥,或许会庆幸自己还是个人。
不过要说戒社名人堂之英雄榜榜首,那当属“女武神雅典娜”,稿主她爸赌博、酗酒、家暴,把家产挥霍一空后去了外地。后来她妈妈也开始赌博,带她去夜总会,妈妈在里面赌钱,她在外面吃果盘等妈妈。早知道会拥有这样的家庭,她说恨不得在出生之前用脐带勒死自己。
高三,她在昏暗的箱子里被妈妈的债主拦下,她家被一个男人用猛砸了一个小时。她想离这个家越远越好,找爷爷借钱,复读一年考上了211,断绝了和父母的一切联系。
在大学里,她拼命搞钱,做家教、在网上接私活,父亲在这期间去世,她进了游戏大厂实习,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直到她又接到妈妈因赌博欠下高利贷的电话。
在电话里听到妈妈声音的一瞬间,稿主意识到自己还爱着妈妈,于是她做了一个看起来很不理性的决定:用自己一年的职业生涯,试着看能否换回一个正常的妈。
她回到妈妈身边,逼问出欠款的数额,帮着妈妈和一起赌博的同事、男友断绝关系,高压严管半年,妈妈终于不再赌博。她拿出五万元存款,将老房子装点一新,有一天妈妈看着整洁的家和热腾腾的饭菜,轻声感叹:从来没想过能这样过日子。
这期投稿带给无数网友非常强大的精神力量: 别人天崩开局都能逆风翻盘,还有勇气回过头拯救另一个人。而我们,只是碰到一个白痴老板,有什么可过不去的?
戒社就是这样,有抽象派如“我入网贷坑从女友爱吃汤达人开始”,也有纯爱党之“发现男友网贷后依然爱得死去活来”,看完就会发现,人间百态,无奇不有。
其中最受鼓舞当属广大画师群体,他们总是一边画着卖不出钱的画,一边听戒社切片,画画确实挣不了几个钱,但一想到别人都负债累累,也就心安理得地继续画画了。
——直到他们的画师同行也出现在戒社直播间:你好戒戒,我是画漫画的。
02.我们与戒社的距离
很多网友在看完戒社老哥的故事之后惊奇发现,我们离网贷缠身,可能真的只差一个“美女荷官,在线发牌”。
大多数戒社老哥欠下一屁股债,都是因为一个字:赌。
普通人离赌博有多远呢?戒社名人“概率哥”原是一名985大三学生,概率论92分,大三就获得了保研资格,于是一边打游戏一边等待出国留学申请通过。
一天早上,概率哥收到一个陌生好友请求,他一看就知道是个骗子,但是闲着无聊,决定和骗子斗智斗勇,看看对方到底是个啥套路。
概率哥点进骗子发来的博彩网站,拿着对方送的10块钱本金,跟着导师下注,一步步把10块本金变成了2000块。把2000块提现到银行卡的那一刻,概率论考了92分的概率哥沦陷了。
想着赚1万块买电脑的概率哥把银行卡里的钱又充了进去,就在马上要赚到电脑钱的时候,概率哥一把清零了。概率哥很生气,问导师怎么回事,导师说刚好打错了数字,又发来截图说其他学员的下注消息都是正确的,让他再充点钱,包他回本。
于是概率论92分的概率哥就开始借网贷赌博了,跟着导师下注,有输有赢,最后归零。导师说今天运气不好,让概率哥早点休息,下次再来。
概率哥原本想赚点钱买电脑,结果电脑没买到,还负债了1000多,很不甘心,又借了网贷想要东山再起。导师周末休息,他就自己琢磨:赢钱的时候觉得自己的策略无敌,输钱的时候就想起自己的概率论92分,一定能找到其中的规律。
结局大家想必也知道了。概率哥开始借贷赌博,以贷养贷,网贷越欠越多,概率哥骗家人说出国留学,要来大几十万学费和生活费。概率哥害怕回国找工作真相暴露,于是谎称在美国找到了工作,又把家里人打给他投资买美股的大几十万用来赌博。
全输光了不说,概率哥最后不得已向家人坦白时,还欠着50多万网贷。
如果当时没有点开那个博彩链接,天胡开局的概率哥大概能拥有衣食无忧的一生,但因为沾上了赌博,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事实上,人一旦开始赌,就很难通过正常的奖惩机制(打工)获得快感。
2009 年发表在 Neuron 的一项研究表明,赌徒在老虎机上“差点中奖”(near-miss)时,大脑的奖赏中枢——伏隔核、前扣带皮层——依然被激活,就像真的赢了一样。这种错觉让人更想继续下注。
所以,赌博的反馈机制是完全畸形的,哪怕没有真正的奖励,大脑也会自我欺骗,产生一种“我快成功了”的兴奋感。相比之下,打工一天拿到 200 块工资,这种可预测的奖赏远不如赌博里那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多巴胺冲击。
长此以往,人就会逐渐失去从正常生活中获取满足的能力,把赌桌或博彩软件当作唯一的兴奋来源。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戒社老哥明明知道打工才是正经事,却还是一遍遍点开赌博 APP,想着下一把一定翻身。
一项研究中,人类用同样的题目考AI:打工一天能赚40元,赌博有70%的概率一天能赢100元(如果输了要赔1000元),还有概率心脏病发作,亏钱导致停工。在这种笨蛋都知道不应该赌博的严苛条件下,AI一顿操作猛如虎,仅用两年就负债4万。
就这样,AI时而打工,时而赌博,用了30多年才还清欠款。而在另一次训练中,AI到30岁时就已经负债了35万,而且看到钱越来越多,AI反而开始更加激进地赌博,最后在103岁时才还完欠款(AI命真长啊)。
连有且仅有理性的AI都很容易沉迷于赌博,何况普普通通的人类。
而且现在赌博的形式也太多元了一点!
在线赌场里有百家乐、德州扑克、老虎机、捕鱼达人,手游和端游里埋伏着各种开箱子、抽卡、转盘,这些产品的设计逻辑和赌博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利用不确定性奖励让人越陷越深。
戒社的“抽抽乐姐”工作之余还搞自媒体,存了不少钱,手上有20多万用作日常开销,去年四月,抽抽乐姐出门旅行,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了内裤抽抽乐直播间,玩法很简单:30多块钱可以抽五次,许愿一个颜色作为关键词,如果抽中的内裤符合关键词,就可以继续抽,运气好的话无穷无尽。
抽抽乐姐第一次抽中了十几条内裤,觉得太划算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游走在各个内裤抽抽乐直播间,之后又转战手帐直播间、小马宝莉抽卡直播间。
几度挥霍之后,抽抽乐姐意识到账面很不好看,存款所剩无几,于是抽抽乐姐非常抽象地选择了——借网贷做假账。
请不要嘲笑他们太笨,就像一句俗语说的,“不是你不会被骗,是还没遇到适合你的剧本”。
但其实!就算不赌博、不被骗、不养“宠物”,我们离戒社的距离,可能也并没有那么远。一位24岁的画师投稿,说自己专职画画,收入时好时坏,时有时无,借网贷支付房租、生活开销及上绘画班,现在完全还不上欠款。
事实上,失败的人可太多了,他们不过是把自己失败的故事大声说出来的勇敢者之一。 更多人选择的,是坐在屏幕前,听着这些荒唐到近乎荒诞的人生,然后心里暗暗松一口气:幸好,倒霉的不是我。
这,就是戒社走红的真正秘密。
03.什么,全世界都爱看别人倒霉?
其实世界各地的人都一样。一旦生活陷入困境,就会迫切地想要找到某种出口,把糟糕的事说出来、让别人听见——这又不要钱。
而全世界的人也都一样,总是忍不住去围观别人的倒霉事,从更倒霉的人身上获得慰藉——听见别人更惨,自己就不至于那么焦虑;看见别人更荒诞,自己的困境好像也没那么难解。
在英国的 Debt-Free Wannabe Forum(无债一身轻论坛),每天都有上百条新帖子,大家在上面互相倾诉:28岁的小伙子欠了28万美金,一个月收入2600,却光房租、保险、车贷就要3600;另一个人十年间欠了3.9万美金债,完全超出了收入,一辈子都很难还清。
美国人也有类似的小组,点进去一片哀嚎,话题从“欠债还不清”到“信用卡毁了我”。
把这些帖子和 b站戒社的投稿、弹幕放在一起看,会发现氛围惊人地相似:有人讲述自己的破败生活,有人冷嘲热讽,有人留言“原来我还不算最惨”。债务的故事换了国籍和语言,却共通地触发同一种笑声,同一种叹息。
其实这类“公开忏悔”并不是互联网时代才有。上世纪中叶,美国曾经风靡一种忏悔文学杂志。内容大多是女性以第一人称讲述婚外情、未婚先孕、酗酒成瘾之类的故事。表面上看是悔过,实际上提供的却是一种禁忌娱乐。读者在别人的糟糕经历中获得安慰,甚至快感——这和今天的戒社切片,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社会压力下,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出口。战后美国,大量女性走进职场,但社会仍要求她们同时做“好妻子、好母亲”。这种撕扯带来的焦虑,常常通过阅读当时盛行的忏悔文学来释放:那些婚外情、成瘾、家庭崩塌的故事,既让人窥见禁忌,又在最后的忏悔里得到心理平衡。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面对高房价、内卷、阶层停滞,他们同样能在别人的烂账人生里松一口气——原来我还不算最惨。
家长喜欢的是“别人家的孩子”,但人类面对威胁情景时,ta的本能其实是向下比较。研究发现,癌症患者常常会和病情更严重的人比较,从而获得安慰、缓解焦虑(Taylor & Lobel, 1989)。看戒社也一样——当你觉得自己快完蛋了,发现有人比你更完蛋,心情就能立刻好一半。
太阳底下从无新鲜事。大家其实都是在通过集体围观个体失败,缓解社会广泛存在的身份焦虑。
但是,乐呵归乐呵,请千万别忘记,这些故事背后是真实的人生:他们下了半生的赌注,却只赌对了父母的爱。
——而这,本应是人生中最不需要赌的基石。
戒社能让人哈哈大笑,也能让人暗暗叹息。但如果真有什么值得记住,那一定是:
勿存侥幸,远离赌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