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双冠王”禾赛回港上市,稀缺资产引爆中国科技叙事

今年以来,恒生指数以超30%的涨幅,大幅跑赢美股三大指数。资本市场的表现反映了全球资产定价机制的深层次变革,中国科技资产迎来全面重估的机遇。

这背后是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势在必行,高科技产业井喷的时代正在到来。比如,两家国内车企跃居全球前十,自动驾驶企业积极推动Robotaxi走向海外,“杭州六小龙”崭露头角。

自动驾驶与机器人无疑是科技主线中的焦点,它们反映了中国高端制造的全面突破。比如,作为两大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智能之眼”,中国激光雷达厂商被推到市场风口上。

9月16日,全球激光雷达龙头禾赛以机器人和车载激光雷达双线第一的成绩,完成“美股+港股”两地上市,也成为2022下半年以来中概股“回港”上市最大IPO。

开盘后,禾赛一度报于每股244港元,市值超360亿港元。此前,高盛、美银、瑞银曾纷纷上调禾赛的目标价。

500

那么,国际投行究竟看见了哪些增长机会?作为激光雷达领域的“英伟达”,禾赛未来估值还有多少想象空间?

创新驱动经济之变 激光雷达刚需性引领产业爆发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正在经历结构性转型,创新驱动正加速取代传统增长模式。AI、芯片、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高端制造与科技企业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这股浪潮中,自动驾驶和机器人产业链最为瞩目,而激光雷达正逐渐成为后智能时代的“硬通货”。

以自动驾驶为例,随着全球汽车市场竞争重心转向智能化,产业链拐点已现。《2025 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报告》显示,2024 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同比增长60%。

除特斯拉坚持纯视觉的路线之外,主流车企普遍选择“激光雷达+视觉”融合方案,带动了供应链快速起量。

禾赛正是这一趋势的最大受益者。凭借全栈自研芯片和百万台规模量产能力,禾赛成为智能驾驶供应链的“头号玩家”。截至目前,禾赛与比亚迪、理想、小米、长城、长安等11家主流车企达成了几十款车型的定点合作,禾赛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总交付量54.8万台,同比增长276.2%,超越2024全年交付量。

越来越多车企把“Hesai Inside”作为产品重要卖点,消费者也逐渐形成“激光雷达=安全智能”的共识。盖世汽车和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的统计显示,禾赛在ADAS车载与机器人3D激光雷达两大领域均稳居出货量全球第一,实现“双线夺冠”。

500

来源:盖世汽车研究院(左);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右)

规模效应下,禾赛率先跨越了行业规模与盈利能力的分水岭。2024年公司营收20.8亿元人民币,净现金流13亿元,并成为全球首家全年盈利的上市激光雷达企业。这说明禾赛已率先跨越技术投入期,进入产品销售放量增长的扩张快车道。

在盈利拐点之际,禾赛完成“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既是中概股回流浪潮下硬科技崛起的代表性事件,也为资本市场提供了重新评估激光雷达赛道乃至中国高端制造价值的窗口。

那么,作为“稀缺资产回流+估值重建”的风向标,禾赛揭示了哪些中国科技产业的未来趋势?

中国激光雷达龙头领跑全球的三大底层逻辑

禾赛之所以能当全球激光雷达赛道“第一”,凭借的是全面领先的通用底层能力,而这也是中国科技产业升级三大趋势的集中体现。

首先是产业链自主可控,构建核心技术护城河。

曾几何时,中国汽车企业高度依赖进口核心零部件,而如今国内供应链头部企业却逐渐走通了自研替代进口之路。

在激光雷达赛道,禾赛就做到了全球唯一全栈自研,已经100%自主研发激光器、探测器、激光驱动器、TIA 芯片、ADC 芯片、数字信号处理器和控制器等所有七个关键部件。

自2017年以来,禾赛组建芯片研发团队,持续迭代4代芯片架构,ATX、ETX等主力产品已全面搭载,芯片出货量突破一亿片,让激光雷达成本从早期的10万美元降至200美元,自身毛利率仍保持在40%以上。

500

通过系统性的芯片自研与垂直整合,禾赛一边推动智能汽车和机器人赛道降低成本,一边构筑极深的技术护城河。公司迄今累计获得专利1928项,年增数百项,海外专利数位居行业第一。

禾赛成为全球激光雷达销量冠军,再次证明了,自主创新是中国科技企业崛起的最佳路线。

其次,应用场景加速拓展,从自动驾驶到机器人“双轮驱动”。

近几年,自动驾驶To C的关键应用Robotaxi表现火热,而禾赛已经是全球头部Robotaxi企业的首选供应商,连续四年在L4自动驾驶市场市占率超过60%,为八成以上全球顶尖公司提供核心传感器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车规级技术和量产能力的成熟进行“溢出式赋能”,禾赛在机器人这一新兴的万亿级市场实现了快速突破。

2025年前六个月,禾赛激光雷达在机器人领域交付同比增速达692.9%。其中,搭载禾赛JT16的割草机器人MOVA600/1000半年出货量已破十万台,并登顶德、法亚马逊销量榜,印证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500

自动驾驶的技术沉淀与机器人的需求爆发相辅相成,为激光雷达厂商打开了新的成长空间。

最后,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技术与生态领跑全球。

作为中国激光雷达龙头企业,禾赛从一开始就具备国际化基因,创始团队出身硅谷,早期就与Zoox、Aurora等海外自动驾驶巨头建立合作。

如今,禾赛客户已经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收入最高的10家国际汽车厂商中,有7家已与公司达成量产定点合作;全球头部10家L4自动驾驶公司中,有8家选择公司作为主力供应商。

500

不论是传统车企还是前沿出行公司,禾赛已经形成事实上的“全球第一供应商”地位。而与全球多数顶级车企和出行公司建立量产合作,意味着禾赛在技术规则层面获得更多发言权,如作为牵头编制中国首个《车载激光雷达国家标准》,主导制定ISO国际标准。

随着今年与奔驰等国际豪华品牌达成合作,禾赛的技术与标准正快速融入全球供应链。越来越多海外主机厂将考虑中国激光雷达方案,以避免在新一轮智能化竞争中落后。

自主研发、应用拓展、全球价值链向上,禾赛的成功展现了中国供应链在全球市场的核心优势从“成本首选”转向“技术首选”。而在新一轮中国科技爆发周期中,具备这一优势的激光雷达企业,将迎来巨大的时代红利。

中国科技资产重估潮中锚定智能革命核心红利

2025年的中国资本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重估窗口,恒指大幅跑赢美股三大指数,芯片半导体、人形机器人等科技板块成为资金追逐的主线。

禾赛选择此时完成港股上市,与这一轮资本与产业共振的趋势契合。

作为全球激光雷达出货量和盈利能力的双料冠军,禾赛“回港”意味着长期估值空间的打开。港股投资者中国新经济板块的认知更为充分,对中国高端制造的理解度更高,能够看懂其规模化量产、自主可控带来的长期成长性,也更愿意为未来的产业地位提前定价。

在智能硬件领域,交付量是定义行业话语权的关键。出货量不仅代表市场认可,更是驱动技术迭代、降低成本、定义标准的基础。而禾赛已在车载和机器人两大赛道累计交付超过百万台,年产能规划超过两百万台,核心产线实现全自动化,足以支撑智能汽车和机器人需求的快速扩张。

禾赛打好产业基础后,恰逢全球智能硬件新周期的起点。随着AI渗透到工业与消费两端,机器人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新一代“全民终端”。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工业自动化的刚性需求,尤其是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和智能化应用最活跃的市场,对高效、可靠、可规模部署的机器人解决方案拥有庞大而确定的需求。

更具想象力的是消费品市场。正如禾赛联合创始人及CEO李一帆所说:“你不可能同时开两辆汽车,但可以同时让很多机器人为你工作。”未来,随着终端价格持续下探,消费级机器人具备大规模普及的潜力。

这种趋势与iPhone在2007年开启的大周期颇为相似。当一个时代级产品或应用迎来突破时,会带动整个供应链进入创新红利期,并孕育出一批新的产业链巨头。

其中,激光雷达是机器人四大零部件板块中的视觉核心,未来有望像“果链巨头”一样向千亿级进发。而禾赛凭借在激光雷达领域“双线第一”的市场地位,已奠定全球核心感知硬件供应商的领先地位。

500

当前,市场对禾赛的定价仍处于修复阶段。作为供应链的全球龙头,禾赛当前的市销率(PS)估值水平仍处于自动驾驶与机器人两大板块的低位。近期,大摩、美银、高盛、瑞银先后上调禾赛的目标价,国际投行展现出对激光雷达行业龙头重估的信心。

500

数据来源:Wind

随着港股上市完成并打通“双平台”融资渠道,禾赛本次绿鞋前融资总额超过41.6亿港元(5.33亿美元),有望继续加快技术迭代与产能扩张,在Robotaxi规模化和具身智能爆发的下一阶段收获更多成长红利。

这也是中国优质科技资产在港股迎来历史性机遇的一个缩影。

来源:港股研究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