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亿万赛道近在眼前,传统企业如何逆袭?
企业分化原因:技术突破与场景应用能力成关键
在行业整体向好的背景下,企业却走向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成功企业往往能够瞄准国家重点突破的“卡脖子”领域,聚焦高精高速机器人新赛道。他们围绕新材料的应用,持续拓展多样化精密零部件制造能力,逐步打造精密零组件综合技术解决方案平台。
领先企业更加注重产业链协同创新。零部件企业与整机厂、下游场景企业形成“专注分工+协同攻坚”的生态。
整机厂与零部件企业深度协同,甚至将机器视觉算法数据开放给供应商,帮助其优化传感器的动态响应性能。
优秀企业积极拥抱新兴应用领域。随着5G通信、AI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广泛应用,半导体行业对陶瓷零部件精密加工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且不断升级。
而未能及时转型的企业则面临多重挑战:
1)传统产品竞争力不足,技术升级缓慢
部分企业传统工具和机床产品技术升级缓慢,陷入低端价格战。
2)新兴市场拓展不力,客户需求把握不准
一些企业在新兴领域如新能源产品(如换电设备)市场拓展不力,未能准确把握客户需求或技术路线。
3)成本控制能力不足,原材料涨价挤压利润
成本控制不佳,原材料涨价挤压利润,但产品提价能力弱。
4)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高附加值产品
许多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高附加值产品,难以应对激烈竞争。
5)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有限
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有限,难以跟上行业技术发展步伐。
解决方案:聚焦三大战略,重塑行业竞争力
面对行业变革,精密制造企业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转型:
1)深化技术创新,突破核心零部件瓶颈
对于高精度传感器、高端合金材料等“卡脖子”零部件,需依托产业链联盟整合资源——如联合高校、上游材料企业共同研发。
零部件的国产化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应用中迭代、在协同中突破”。
先导智能(300450)始终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达到5.1%,在同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公司研发团队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拥有研发技术人员超过2000人,占员工总数比例近30%。
2)把握下游市场趋势,优化产品结构
企业应当密切关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工业机器人等高速增长领域的需求变化。
例如,随着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数据中心需要更高带宽、更低损耗的光模块来实现海量数据的高速传输。
电动工具零部件行业应跟随下游电动工具行业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集成化、智能化、锂电化。
集成化主要指零部件厂商将不同功能的零部件集成为模组后交付给电动工具厂商,该模组可同时实现多种功能。
锂电化方面,锂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优势在电动工具中应用越来越广泛。2023年全球无刷直流电机市场规模为121亿美元,预计2023-2028年将保持7.9%的年复合增长率。
智能化指电动工具拥有电流、电压、电量、温度等参数实时控制、充放电保护、电源管理等智能化功能,有赖于智能开关、智能控制器等电控智能化零部件的应用。
3)拥抱智能化与绿色制造双轨发展
通过引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注重节能减排、资源回收利用及环境友好型材料的应用,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企业可以通过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和专业化管理软件,不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以提升生产及管理效率、降低人力依赖和人工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品质和客户响应速度。
4)强化全球化布局与本地化服务
企业应加速全球化布局,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贴近国际市场,减少地缘政治风险。
山东威达(002026)坚持“中国威海为核心,越南、墨西哥基地为两翼”的战略布局;其中威达越南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及产能增加,实现营收1.2亿元,同比139%,净利润0.14亿元,同比增长261%。
华之杰(603400)在美国设立华捷、香港设立嘉品等海外子公司,并在越南、墨西哥建立生产基地,构建了覆盖全球的生产和销售网络。目前,公司产品已远销东南亚、欧洲、北美和南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营收占比超过60%。
5)加强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建设
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吸引和培养高端技术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兆威机电(003021)构建“传动系统+微电机系统+电控系统”的“1+1+1”协同创新体系,将传动系统、微电机系统与电控系统深度融合,构建起从关键零部件研发到场景化系统集成的全链条竞争能力。
国内精密制造产业规模正在加速扩容,那些率先拥抱变化、聚焦技术创新、深耕细分领域的企业已经赢得了市场青睐。
随着新能源、AI和半导体等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精密制造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那些能够抓住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趋势的企业,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未来五年将是中国精密制造企业从“大”到“强”的关键转型期,只有掌握核心技术与创新能力的公司,才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价值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