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也还得跌

文:蔡垒磊
很难想象很多人到现在都还不承认“不管什么房子,在下跌通道里都会跌”的这个事实,还在说“学区房不会跌,豪宅不会跌,一线核心区域不会跌”这种傻话。
最近王思聪把自己10年前以6000多万购得,加装了2000多万的上海豪宅,挂了6000万左右出售,卖不掉——挂得比10年前的价格都低,贴了2000多万豪装,还是没人要,而3年前,同户型的市场价还能卖到1个多亿。
现在的市场就是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新房的豪宅还在产生,另一方面二手房的价格还在崩盘——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才是最正常的市场,即新房子,新的各种维度都优秀的房子,其价格要完全吊打差的老房子才对。我们以前看房子看什么?就看个地段和学区,只要地段好,什么烂容积率,烂层高,烂品质的破旧房子,就都能卖上差不多的价格;只要有好学校的学位,不能住人也无所谓,面积越小,单价越高——人家是算一个学位总共多少钱,跟你的单价关系不大。
这是畸形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畸形?是政策扭曲了正常的价格。因为大家觉得只要是好地段,不管多老多破,最终迎来拆迁后,都是一样的,所以那个地方就提前卖成了那个高价格——等于是中间的居住体验完全不管,而是把房子直接当股票去炒预期了,才有的那个畸形价格。而成熟市场并不是这样,以美国为例,隔一两条街,价格差几十倍甚至100倍都很正常。豪宅就是豪宅本身,你在豪宅旁边,就算地段一样,周围配套都一样,该贫民区的还是贫民区——一旦没有了“拆迁可以无损,甚至还能赚着钱变新房”的预期,结果就会变成这个样子。
宁波最近也启动了收房政策,2005年前,120平以下的房子,在指定街道范围内的,可以自主报名,要求政府上门估值。估完合适就给政府,然后给你一张房票去换新房——这种做法,全国大差不差,按节奏都会逐步推进,目的就是拿你更靠近市中心的房子,用来日后做保障房,公租房,然后让你贴钱去消化价格更高,面积更大的新房,一举两得。当然你也可以不报名,只要政府慢下拆迁的步伐,总有想改善环境,住不下去愿意报名的,它就收那些愿意的就行,它甚至都不想跟同一个小区的集体谈了。
那有人说,我就不住,不要房票,也不卖,我只出租行不行呢?毕竟现在老破小的租售比越来越香了,很多年化可以达到3个点以上,难道还会跌吗?再跌很多人不就来抢购当理财产品了吗?那房价不就又托住了吗?
想的很美,可你有没有想过,租金也会跌?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在萎缩,收入没有增加,供给却还在增加,而你的房子的居住体验又在下降,你的租金就是会跌的,那你所谓的“抢购当理财产品”的托底逻辑就又破了——最终的结局就是租金和房价,左脚踩右脚,循环下跌,你每晚卖一年,就得少卖一些,这个“一些”会比你这一年收的租金要多得多。
当然如果你不关心,就当这个资产没了,那也没事,等过几年房产数据统计到位,土拍下滑到近乎没有,房产税一出,几乎所有房子都会继续砍半,这时候租售比才会真正上来,真正达到一个比较稳定和健康的状态,而不是现在的“假性”上来。但这个时候你的这个房子,哪怕面积很小,在“免征”范围之内,总价也必然被带崩,差不多也就是等于扔掉的状态了。
房子这一课,会很沉重,但这是国人在投资上必须经历的一课。国人总觉得股市是高风险的,因为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很多人都把股市当赌场在玩。但他们一直觉得房子是低风险的,是实实在在的,是有价值支撑的,于是人人都拿6个钱包,贷着款去赌。
一个人在币圈,如果身家只有10几万,却去买价值100万的代币,你们会叫他什么?赌狗。但如果这个人只有10几万,买的是价值100万的房子,你们会叫他什么?有上进心。在币圈,这10几万如果亏完了,这笔交易也就结束了,但在国内的楼市里,就算房子跌掉了一半,你的负债也是没有变化的,你得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偿还,因为银行本质上给你的不是真正的抵押贷款,而是信用贷款——真正意义上的抵押贷款,理应以抵押物的清算为界,但你按揭欠银行的钱,其实跟你的房子并没有关系。房子只是增加了一个银行的可执行标的,但本质它只是一个单纯的信用贷,就算你的抵押物成灰了,你也得还这些钱。
所以目前所有的种种,包括我们楼市20年的牛市,除了城市化进程的政策红利导致的短暂的“供不应求”外,都只是银行放了过量的信贷额度,给了并没有资格获得这些额度的人们去赌,而导致的资产泡沫。真实的国内的房子,哪怕是当下的价格,也是远远高估了的。
所以再次提醒,不要去接飞刀,不要去接飞刀,不要去接飞刀。不管是不是一线城市的核心,都不要去接,你手上有资金,就要让这些资金去为你增加收入,而不是拿去买房——5年后,很有可能光增加的收入部分,就够把你现在心仪的那套房子买下来了。
(完)
.......................................
Tips:如何不开户交易美股和黄金?(点击蓝字,查看详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