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联名“神话”:瑞幸、周大福和名创优品谁是真“销冠”?(下)
以下内容来自久谦中台用户研究工具
三次“投胎”,三种“肉身”
第三场实验:名创优品——把“敬仰”变成人手一份的“拥有”
如果说周大福是把悟空供上神坛,那名创优品就是把他拉下凡间。它像一台巨大的“IP打印机”,贩卖的不是深刻的价值,而是一种最朴素、最即时、最没有负担的“拥有感”。
关键发现:
1. 给文化产品增加便利性触点。
双方用户均为年轻人,但消费的心理驱动完全不同。《黑神话》粉丝是典型“文化认同驱动”,追求宏大叙事下的精神激励与文化传承价值(62%);名创优品用户则是典型的“情感与实用驱动”,追求的是即时的情绪慰藉和高性价比的生活便利(65%)。
2. 硬核文化的“平民化”。
联名的本质不是传递IP价值,而是置换IP价值。数据显示,《黑神话》粉丝最看重的“文化认同”(42%)在联名中被彻底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名创优品用户最核心的两大诉求:“精神与情感满足”(39%)和“生活便利与实用”(26%)。IP的宏大叙事被剥离,只剩下“可爱”的视觉符号,用于提供情绪价值和装饰实用商品。
3. 从“文化消费”降维至“情绪消费”。
这次联名将消费行为从需要深度理解的“文化消费”,降维到仅需瞬间好感的“情绪消费”。这意味着消费者的决策逻辑从“我认同这个IP的文化价值”,转变为“这个小东西很可爱/很便宜/正好用得上,能让我开心一下”。这是一次彻底的,从深度文化消费到浅层情绪消费的降维打击。
关键发现:
1. 低消费成本带来高容忍度。
数据显示了一个有趣的矛盾:尽管用户对“产品质量”(品控差、脸歪)和“性价比”(41%满意度)多有抱怨,但“购买行为”的满意度却高达91%。根本原因在于,极低的决策成本(几十块钱)带来了极高的用户容忍度。消费者心理预期被有效管理:“这个价钱,还要什么自行车?”
2. 用户获得“重新定义产品价值”的权力。
当付出的成本足够低,消费者便从被动的“品质审判者”,转变为主动的“价值定义者”。“歪脸”娃娃的出圈就是最佳例证。用户将品控瑕疵这个“问题”,通过二次创作和社交传播,转化成了一个可供分享、吐槽、寻宝的“话题”,赋予了产品新的娱乐价值和社交生命。
3. 瑕疵成为新的社交货币。
名创优品的品控翻车,在无意中完成了一次比瑞幸更彻底的“负面体验营销”。瑞幸的缺货是“痛苦的”,而名创优品的“丑娃娃”是“快乐的”。它将一个运营层面的巨大失误,变成了现象级的营销事件,证明了在快消品领域,产品的“可聊性”有时比“可用性”更重要。
品牌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
《黑神话》作为一个“虚拟世界”的产物,要想在“现实世界”赚钱,就必须回答一个终极问题:我的价值,到底该怎么“翻译”,才能变成消费者愿意付钱的实体?
任何品牌本质上都在做“价值翻译”工作。品牌理念、技术实力、文化内涵,这些都是虚的,必须找到一个实体产品或服务,让它“投胎”,消费者才能感知和购买。这三次联名,就是《黑神话》的三次“翻译”尝试,每一种翻译,都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确定性”:
瑞幸:把“文化事件”翻译成“社交确定性”。
翻译逻辑: 我买的不是咖啡,而是买一张“入场券”,确保我能参与到最热门的社交话题中,证明我没有落伍,提供的是“在场”的确定性。
周大福:把“文化价值”翻译成“资产确定性”。
翻译逻辑: 我买的不是金饰,而是买一份“可传承的文化资产”,它既能满足我的精神热爱,又能实现物理世界的保值。它提供的是“永恒”的确定性。
名创优品:把“粉丝热爱”翻译成“情绪与实用的双重确定性”。
翻译逻辑: 我买的不是玩偶,而是买一份“即时的快乐”和一件“刚好能用”的小物件,用最低的成本,把对虚拟世界的热爱,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实体,提供的是“拥有”和“使用”的确定性。
消费者购买的从来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承载的那份“确定性”。看懂了这层翻译逻辑,就看懂了IP联名的本质。
如果剧本可以重写
如果我们能把这份数据报告交给当初的操盘手,商业世界会不会有更多激动人心的可能性?
品牌视角:
1. 如果我是瑞幸:
我会把这次联名从“一次性闪电战”升级为“长线阵地战”。成立一个“游戏玩家特调”产品线,在《黑神话》发售前夜,推出“熬夜开荒水”功能饮料,购买就送游戏内限量皮肤或道具的兑换码。把一次性的营销曝光,沉淀为可持续运营的玩家社群据点。
2. 如果我是周大福:
我会为每件金饰附带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凭证”(NFT),记录其材质、工艺、编号,甚至首任购买者的玩家ID。这让它从一件单纯的首饰,变成一件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都被认可的、可追溯、可验证的“可穿戴艺术品”,彻底打通虚拟与现实的价值壁垒。
3. 如果我是名创优品:
我会主动拥抱“瑕疵营销”,发起“第一届‘谁是丑猴王’大赛”,鼓励用户晒出自己买到的最奇特的“歪脸”娃娃,为获胜者送上全套产品或游戏本体。将品控问题转化为一场品牌与用户共同参与的、充满自嘲精神的狂欢。
消费者视角:
作为消费者,我们同样可以用数据思维“反向操控”品牌。面对瑞幸的“饥饿营销”,可以发起“黑神话杯套二次创作大赛”,变被动为主动。面对名创优品的“歪脸”娃娃,可以发起“比比谁的猴子更丑”大赛,用幽默解构工业瑕疵,并赋予其新的社交价值。我们不再只是掏钱的人,更是价值的共创者。
给所有品牌的三份“价值翻译”实战手册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为品牌方提炼出三套可实操的IP联名模型,旨在教育品牌方如何选择联名对象,预测联名效果,并最终让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第一本手册:瑞幸的“社交货币”引爆模型
核心目标: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低成本,制造最大范围的社会话题。
适用对象:需要快速引爆市场的新品牌,或需要“品牌焕新”、打破圈层壁垒的传统品牌。
操作心法:
1. 选择“冲突感”而非“契合度”:寻找一个与你品牌调性、用户画像“八竿子打不着”的顶级流量IP。巨大的认知反差本身就是最原始的新闻和话题引信。
2. 设计“拍照道具”而非“产品”:将80%的资源投入到产品的视觉设计、包装和周边上。产品的核心功能是“上镜”,是为用户提供一张完美的社交媒体照片。
3. 预演“运营灾难”并设计“舆论预案”:提前预判到库存不足、服务降级等问题,并将其转化为营销的一部分。你的目标不是100%的用户满意度,而是100%的话题参与度。
第二本手册:周大福的“资产锚定”信仰模型
核心目标:将IP的无形文化价值,转化为品牌可沉淀、可传承的高溢价有形资产。
适用对象: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匠心工艺或高技术壁垒的“价值型”品牌。
操作心法:
1. 找到你的“黄金”:提炼出品牌中最无法被复制、最能穿越周期的核心价值(如历史、专利、独特工艺、大师背书),并以此作为联名的价值锚点。
2. 打造“殿堂级”产品:设计、材质、工艺、定价都必须服务于“价值锚点”。高定价不是为了利润,而是筛选“信徒”、确认价值、制造稀缺性的战略手段。
3. 提供“朝圣式”服务:整个购买体验需要充满仪式感。销售人员是“文化布道者”,售后服务是“信仰维护体系”,让消费者感觉自己不是在购物,而是在完成一次精神投资。
第三本手册:名创优品的“情绪+实用”渗透模型
核心目标:将IP核心粉丝的热爱,转化为大众市场可冲动消费的“情感快消品”。
适用对象:拥有强大供应链整合能力、快速市场反应能力和广泛渠道覆盖的“效率型”品牌。
操作心法:
1. 将IP“原子化”为“情绪+实用”单位:把宏大的IP拆解成最易识别的视觉符号(Logo、Q版形象),并将其附着在小巧、便宜、高频使用的日用品上。
2. 追求“速度”压倒“完美”:核心竞争力是“快”和“多”,在IP热度最高时迅速铺满市场。接受一定比例的品控瑕疵,甚至将其转化为营销话题,用市场的广度弥补产品的深度。
3. 渠道即“提醒”:把门店开在最高频触达消费者的场景里(商场、地铁口),用海量的SKU和低廉的价格,不断提醒消费者:“嘿,花一顿饭钱,就能把快乐和陪伴带回家”。
给消费者的建议:
下次掏钱前,花三秒钟问问自己:我到底是在为产品的使用功能、社交功能、资产功能,还是情感功能付费?想清楚了,你就是个更聪明的消费者。
结语
说到底,无论是卖咖啡、卖黄金还是卖玩偶,品牌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我们这些消费者“翻译”着它们心中关于“美”、“价值”和“热爱”的定义。
而我们每一次的购买,都是在为自己最认同的那种“翻译”投上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