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谈判:美国财长这样描述中方态度,如何翻译?

9月15日,中美就妥善解决TikTok问题达成基本框架共识。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李成钢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方之所以同意与美方达成相关共识,是因为我们经过评估判断,这种共识符合双方的利益。(新华社

美国财长贝森特此前向媒体透露,在TikTok问题上,中方谈判立场强硬。他的原话被美国媒体广泛引用:

“Our Chinese counterparts have come with a very aggressive ask,” Bessent told reporters earlier Monday. “We are not willing to sacrifice national security for a social media app.”

“a very aggressive ask”的中文翻译在国际媒体中可谓五花八门:

中国代表团提出的要求非常有“攻击性”(法广)

中国团队在会谈中提出“非常进取的请求”(《联合早报》)

还有“咄咄逼人的要求”“强硬的要求”等译法

在法律/商务谈判中,“ask”作为名词通常表示“要价”;在中美政治语境下,不必拘泥于“要价”一词,可理解为“提出的要求”。翻译的关键在于形容词“aggressive”。

在谈判/营销等语境下,“aggressive”指的是“forceful/determined/ambitious”,而非最常见的“ready to attack(攻击性)”字面义。 

9月15日,路透社记者曾就这一用词向外交部发言人提问:

路透社记者:美国财长贝森特刚刚称,在马德里经贸会谈中,中方提出了非常“激进”的要求,而美方不愿意牺牲国家安全。发言人能否解释上述“激进”的要求是什么?(外交部官网中文版)

在以上诸多译法中,按“attack(攻击性)”之意来翻译是最不可取的,这一点英美外专与AI模型也有基本共识。

文刀君向DeepSeek/ChatGPT/Copilot等大语言模型同时抛出一问:在这个语境下,把“aggressive”翻译成“攻击性”可不可以?AI的回答大同小异。为方便不熟悉英文的读者阅读,特奉上DeepSeek的中文作答以及ChatGPT的部分回答:

500

500

大语言模型在解读文字方面的表现越来越厉害,国内外媒体编辑部在涉及英汉互译的任务时一定要用好,可以事半功倍。从AI的回答中寻找灵感,取其可取之处,这是AI时代人机协作的题中之意。

美国财长这句“a very aggressive ask”也恰恰呼应了李成钢代表在发布会上的表态:

中国一贯反对将科技和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绝不会以牺牲原则立场、企业利益和国际公平正义为代价,寻求达成任何协议。(新华社

以上译法你喜欢哪个?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