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啊,这次我笑不出来
段子不再是简单的段子,话筒成了性别战争的武器。
作者|冼豆豆
编辑|晶晶
排版 | 苏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今年夏天,何广智终于捧起《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总冠军奖杯,露出了标志性的腼腆笑容。这位参加了七季脱口秀节目的“老将”,用生活流式的幽默以及优秀的文本,实现了对脱口秀本质的一次拨乱反正。他的获胜表演没有涉及任何敏感话题,只是细腻刻画了打工人述职报告的微妙瞬间,却赢得了满堂彩。
七年了,何广智从“抬桌子”变成了“台柱子”。
刚刚过去的周末,《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总冠军出炉了,翟佳宁胜出,但网友们似乎毫不在意,几乎没有听到水花声响。而且,疑似因为女选手们没拿冠军引发了部分网友不满,总之,“喜单2”总决赛就这么悄悄落下帷幕。
两大节目的网络评分相近,较上一季均有所下滑。口碑以及段子都不如往年,甚至有网友评论,“当脱口秀不再好笑,我们就该讨论它为什么不好笑了。”
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是:舞台上女性演员数量增加了,但争议声此起彼伏。根据公开数据,两档节目的女性演员就达42人,创历史新高,但她们讲述的苦难与困境却被指责为“消费女性痛苦”。
当脱口秀从“冒犯的艺术”变成“冒犯的武器”,我们不禁发出天问,这究竟是性别战争的延伸战台,还是脱口秀本质的变质?
01
脱口秀在内地经历了从小众文化到大众娱乐的快速发展。
2017年《脱口秀大会》开播以来,这种艺术形式逐渐走向三种形态:传统线下演出、短视频切片和综艺节目。
曾经的脱口秀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调侃生活,而如今的脱口秀综艺已经变味。演员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搞笑,而是追求“表达自我”,将“出梗”“破圈”置于搞笑之前。甚至有脱口秀演员在接受采访时坦言:“现在写段子先想的是能不能上热搜,而不是好不好笑。”
争议始终伴随着内娱脱口秀发展。从早期池子与笑果文化的合同纠纷、卡姆涉毒事件,到如今性别话题引发的巨大争论,脱口秀舞台逐渐变成了社会议题的辩论场。2023年某男演员因涉及敏感话题的不当言论遭到全网封杀,更是将这类争议推向了高潮。
女性演员数量的增加本该是内娱脱口秀进步的标志。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女性演员数量增加,其淘汰率却明显高于男性,最终晋级总决赛的选手中女性占比依然不高。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女性演员的创作陷入了“苦难竞赛”的怪圈。似乎谁的故事更悲惨,谁的立场就更正确。这种趋势不仅让脱口秀失去了幽默本质,也让真正的女性议题变得肤浅化。
02
女性脱口秀演员的题材确实变得更加大胆和个人化。她们讲述痛经、家暴史、离婚经历这些曾经被视为“闺房秘事”的内容。《喜单2》中,50岁的房主任凭借讲述自己离婚经历的段子脱颖而出,她将自己的真实经历融入表演,用“平静而幸福的一天”来反抗婚姻压迫,展现了中年女性重启人生的勇气。
对比杨笠早期的“普信男”段子和思文经典的“夫妻过成兄弟”文本,今年的女性话题确实更加直接和个性化。杨笠的文本虽然尖锐,但依然保持着高明的生活观察和幽默感。她的著名段子“男人为什么看起来那么普通,却可以那么自信”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它捕捉到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不是单纯讲述自身苦难和攻击男性。
而现在一些演员的段子,则被指“把脱口秀玩成批斗会”。新生代女演员在段子中使用过于极端的表述,虽然赢得了部分观众的欢呼,却也让更多观众感到不适。当同一类话题被反复讲述,固然可以让某些社会观念得以松动,但过度密集地输出同质化性别话题,也可能让大众陷入另一种习以为常。
观众用投票器表达了他们的态度。女性演员的淘汰率明显更高,这似乎侧面说明了,对于大众而言,作为娱乐节目的脱口秀综艺,性别战争不能取代喜剧本位。
03
“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这句话被广泛引用,但它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是合适的笑点?这些问题在当今文化环境中愈发重要。
对比美国亚裔喜剧演员黄阿丽(Ali Wong)的《小眼镜蛇》系列,她的表演更加大胆直接,甚至非常“黄暴”,但始终没有脱离喜剧的本源——让观众发自内心笑出来。
在一战成名的《小眼镜蛇》中,黄阿丽挺着大肚子表演,讲女性独立时她说:“我不想向前一步(lean in),我只想原地躺平(lie down)。”讲生育时她更加得罪人,“怀孕时乳头变黑是为了让新生儿更容易找到——这简直是进化论在羞辱我”。这种对女性从生存到生产的精准剖析,让男女观众都能开怀大笑。诚然,黄阿丽很多大尺度“黄暴”段子在内娱未必能公开表达,但当中仍是有不少值得学习的部分。
今年的脱口秀舞台上一些女性演员的表演,则被指追求表达胜过搞笑。王大刀讲自己被性骚扰的经历;王颖公开乳腺癌病史;小帕细细描绘原生家庭阴影……这些苦难以喜剧形式表现,现场气氛凝重,最后以“女性要勇敢反抗”的口号结束。表演当然获得了掌声,但很少有人真正发笑。搞笑似乎已经不再是演员们赢得观众掌声的唯一手段。
女性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女性苦难被写成段子时,明显辛酸大于幽默,导致很多观众不知作何反应。
何广智的表演则显出脱口秀的真正本质。他的段子很高级,没有划分立场,而是以深刻的洞察取胜。他不站队、不批判,反而像个生活探测器,专门捕捉那些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有点微妙有点尴尬的真实瞬间。
他讲“地铁座位的边界感”,“当你旁边空出一个座位,那就是一场无声的心理战。坐得太近显得猥琐,坐得太远又伤对方自尊。最后我选择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既不会碰到对方,又能闻到ta用的是什么洗发水。”还有“剪头发时的社恐瞬间”,“理发师问我想要什么发型,我其实只想说‘别让我和你聊天就好’。”
这些话题超越性别、地域这些标签,直指牛马困境,引起更广泛的共鸣,让观众会心一笑,而不是绷紧神经准备吵架。
04
谈到脱口秀的本质,不得不提黄子华——中国香港栋笃笑开山鼻祖。
黄子华是哲学系毕业,他将深刻的社会观察、生活智慧和哲学思考融入栋笃笑表演中,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喜剧风格。
黄子华1990年的开山之作《娱乐圈血肉史》,是他准备退出娱乐圈的谢幕演出,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个演出让他退圈变出圈。《娱乐圈血肉史》完整记录了他在娱乐圈的挣扎求存,一个“唔够靓仔”的男演员,要如何在娱乐圈生存?黄子华用这个表演狠狠自嘲了一番,可谓栋笃笑界的“逐梦演艺圈”。
他道出了许多“茄哩啡(跑龙套)”的心声:“慢慢地,你会觉得自己是什么?当什么人都不用你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在生前不会受到重视,但我知道,我死后也不会受到重视。”这种自嘲不仅好笑,也是对娱乐圈残酷生态的拷问。
1997年,黄子华又创作了《秋前算账》等系列跟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表演,一气呵成的文本,被誉为“栋笃笑的完美教科书”。
在2003年的《冇炭用》中,黄子华直面香港经济低迷的现实。他辛辣讽刺在经济危机之下,市民连自尽都要考虑性价比,“生命系一个食自助餐嘅过程。而自杀嘅人:唔理,就系要埋单。因为佢哋觉得生命係食屎嘅过程。一日三餐重加埋宵夜。唔通要训醒再食埋其他嘅屎?所以不愿生命有take2。输少少都唔得,情愿输嗮,冇嗮。”这种将沉重话题转化为幽默表达的能力,生猛带刺的港式笑话,是黄子华的独到之处。
黄子华早在“牛马文化”流行之前,就发明了“打工哲学”,他说工资不是工作本身的费用,而是“精神损失费”,原话是“出俾你果份唔系粮,系赔偿”。
他的人生三大矛盾被传颂至今,“搵食啫,犯法呀?我想㗎?”
他的爱情观刻骨铭心,“失恋唱情歌,即系漏煤气闩窗。爱情呢家嘢,你预左唔 OK,你就 OK。”
更绝的是子华解构阿Q精神,“不过输少当赢啦,唔系输少少,系输剩少少都当系赢。”
他在《娱乐圈血肉史2》里提出了一个深刻见解:“人生唔系一个钟,你唔可以跳过唔钟意嘅部分。你唔钟意呢一秒,但呢一秒已经系你人生嘅一部分。”这些分分钟带有哲学色彩的段子,让子华被称为“香江苏格拉底”。
黄子华的成功在于他既能保持幽默本色,输出犀利表达,又能引人发笑并且回味无穷。歌手古巨基甚至以黄子华的栋笃笑为灵感创作了一首歌《子话说》,里面用黄子华的金句作为背景,以歌词串起来这些金句,非常有意思。
虽然现在黄子华已经“金盆𠺘口”,但江湖里留下了他的传说。
李诞曾公开表示,黄子华算是自己的启蒙老师。梁海源、江梓浩等内地脱口秀演员也都曾在各种场合表达过对黄子华的敬佩。
黄子华的影响不仅在于他的表演风格,更在于他对脱口秀本质的充分理解,幽默与思考并不矛盾,表达立场也不是在发布檄文,不一定要剑拔弩张、跃跃欲战。
05
今年的脱口秀综艺确实尝试了一些创新。
《脱友2》采用了更加简约朴素的舞台设计,深色背景板搭配黑色的地板,再加上几束暖光的点缀,呈现出一种“朴素的高级”。
节目组表示,他们希望观众把注意力完全聚焦于演员与内容,刻意摒弃了内娱综艺常见的复杂舞美与炫技特效。这种设计背后是对脱口秀本质的回归——段子才是真正的核心。
节目还增加了纪录片环节,试图将那些看似荒诞的段子在现实深度上进行开掘。于是,演员口中的边陲小镇、当代版《陋室铭》都有了更为具象地呈现。这种尝试虽然值得肯定,但也引发了新的问题,有媒体指出,“当脱口秀需要靠纪录片的真实性来加持时,是否本身就说明了表演本身力量的不足?”
这些创新是否成功,让人存疑。
脱口秀当然可以是社会问题的传声筒,但它首先应该是喜剧的一种形式。幽默是脱口秀的根基,失去这个根基,任何深刻的表达都会变得苍白无力。
理想的脱口秀应该在保持幽默本质的同时,引发观众思考。像黄子华的栋笃笑,在笑话中传达哲思,让人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女性议题当然值得讨论,但关键是如何讨论。纯粹依靠制造性别对立来彰显所谓女性立场的段子,尽管可能赢得现场一时喝彩,却会因为缺乏更深层价值而沦为噱头。真正有力的女性视角脱口秀,应该像黄阿丽那样,既能尖锐批判,又能让所有人发笑;或者像杨笠那样,将个人阅历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喜剧素材。
回归到对日常生活敏锐观察,而不是急于表达立场,这可能是脱口秀未来发展的方向。
黄子华在栋笃笑合辑《拾下拾下》中多次表达,“其实可能我们的生存根本注定了是一个‘拾下拾下(意为:傻傻的)’的过程。”以此展开对人生、社会乃至死亡的话题解读。
内娱脱口秀综艺的演员们依然在寻找着幽默与思考的平衡点,没有要拉踩的意思,只是想说,脱口秀不应该是性别战争的延伸,而该成为连接不同人群的桥梁。在其中,我们既能调侃人生的荒诞,也能理解彼此的处境。当我们能够再次坐在一起,不为互相攻击,只为寻找乐子,那才是真正的胜利。
或许,脱口秀的未来不在于捍卫或颠覆某种立场,而在于找回那份“举重若轻的勇气”。
毕竟,人生在世,不过是你笑笑别人,别人再笑笑你,大家都只是笑话,没什么大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