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二胎”的林依晨,早就不装了

作者 | 鳄鱼zoe

来源 | 她刊

500

“程又青,你好,我终于来到了你说的30岁。”

最近,第一批“95后”相继步入三十岁,古早台剧《我可能不会爱你》被诸多网友提及。

在某种意义上,三十岁的程又青,满足了“95后”们对成年女性的想象——

工作能力强、穿着职业装穿梭在繁华都市、“用自己买的包包装自己的故事”,哪怕生活不如意甚至有些狼狈,也会带着对未来的迷茫,不服输地往前走。

走向而立之年的“95后”们猛然发现自己身上有了程又青的影子,或独立、或自我、或倔强,孤僻得有点不够可爱,渴望被爱、被理解。

对于“95后”而言,“难搞”的程又青是现实生活中的女性icon。

而塑造“程又青”这一角色的林依晨,似乎早已提前为我们预演了不同阶段的女性。

23岁横冲直撞的“袁湘琴”,30岁拧巴又清醒的“程又青”,40岁直面复杂人生课题的“简庆芬”。

出道24年,林依晨不仅完成了角色的进阶,也通过角色照见了自己。

在“独立女性”符号化、娱乐化的当下,是林依晨告诉我们所谓“独立女性”可以软弱、可以迷茫、可以不那么善良,甚至可以不用显得那么“大女主”。

而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500

30岁,人生高潮

没有人能“拒绝”程又青。

2011年,当观众还沉浸于“王子爱上灰姑娘”的传统叙事里时,台剧《我可能不会爱你》却将镜头对准三十岁的轻熟女性。

一个渴望被爱,会犹豫不自信但却独立果敢的程又青,走进大众视野。

在此之前,很少有影视剧讲述熟女的故事,通过“程又青”这个角色,观众清晰地看到30岁女性的欲望、空虚和坠入生活的勇气。

500

有人说,青春期看《我可能不会爱你》时,幻想拥有一个李大仁;但成年后再看,却更清晰地看到了程又青,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面对李大仁,程又青毫无保留地展露自己的孤独与恐惧,“我已经30了,已经有两年没有人好好地拥抱我”、“一到圣诞节情人节,心里就会有莫名的空虚感”。

这样感受,对于许多在大城市独自打拼的单身熟女来说,或许并不陌生。程又青这番清醒透彻的自我剖析,说得直抵人心。

500

参加男友丁立威公司聚会时,程又青躲到外面和李大仁打电话,“宁可自己一个人,也不想待在一群人的角落”;曾经以为自己是“一个等待提领的箱子”,后来慢慢意识到自己也可以是一个“可以装载许多故事的包包”。

这样的内心转变,熟女们又何尝没有过?

500

在程又青眼里三十岁是“人生的高潮”,意味着远离“傻不愣登、幼稚无知、荷包扁扁”的过去,意味着不再轻易被男人骗。

所以30岁的程又青,更愿意“用自己的钱,买自己的包包,装自己的故事”。

但程又青并不完美,她会逃避、会拧巴、会说教,但也正因如此,观众才如此喜欢这个角色,每次回看都能从她的身上照见一部分的自己。

程又青,就这样真实、热烈、不妥协地活着。

500

2011年,《我可能不会爱你》播出后,一举夺得当年中国台湾偶像剧收视冠军,也成为台剧史上罕见聚焦“熟女”内心的偶像剧。

而饰演“程又青”的林依晨,也迎来事业和荧幕形象上的重要蜕变。

从懵懂少女袁湘琴,到眼中写满故事的程又青,林依晨彻底打破了“甜妹”的刻板印象。

500

早在接演程又青之前,林依晨便知道“我能演这样的角色”,却苦于无人找上门。

就连编剧徐誉庭也曾犹豫她能否驾驭,但林依晨坚定地告诉经纪人“这不就是我们要的吗?接接接。”

2012年,凭借“程又青”这一角色,林依晨二度拿下金钟奖最佳女主角。

500

获奖时的林依晨

林依晨曾坦言,在所有演过的角色里,程又青是“与自己最相近的人物”,尽管在某些方面,她们恰恰相反。

程又青是一个“绝不会为了爱情牺牲事业”的女性,而当时的林依晨正身处一段需要不断妥协的恋情中,她为了男友调整工作节奏“妥协了很多”。

出演程又青的过程像是一面镜子,让林依晨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选择。

李大仁那句“可以舒舒服服地做自己,才是对的人”,不仅打动了程又青,也悄悄改变了林依晨对感情的认知,“大仁哥告诉又青的每一句话,其实都在告诉我自己”。

饰演完程又青后,林依晨结束了那段令她不断妥协的恋情。

500

在《我可能不会爱你》的结局里,程又青和李大仁相爱、结婚,这样的结局或许早已不是当下部分女性向往的结局。

但对于患有“年龄焦虑”的东亚女性而言,30岁似乎不那么可怕了。

就像程又青的那句经典台词“好怀念我的十七岁,不过我已经开始喜欢现在的自己”。


500

美少女战士

林依晨的少女时代,是从一场比赛开始的。

升高三那年,林依晨偶然在《台北捷运报》上看到一则“捷运美少女选拔赛”的消息。

站在邮筒前,看着厚厚的报名表和报名文件,林依晨自问道“这会改变我的一生吗?”,犹豫了三秒后,她将报名表投了进去。

这张报名表不仅改变了林依晨的一生,还将她带向从未想象过的未来。

500

高中时期的林依晨

不久后,凭借可爱的娃娃脸和明媚的笑容,林依晨斩获了“捷运美少女选拔赛”的冠军。

在之后的很多年里,林依晨都以甜美可爱的“美少女”形象示人。

彼时,观众所不知的是,这个看起来单纯天真的少女,却肩负着一家人的生活重担。

500

参加比赛时,林依晨接受媒体采访

在获得冠军的前一年,林依晨的母亲因为脑中风住院,丧失劳动能力。父母早早离异,整个家庭的重担只能落在还未成年的林依晨身上。

直到母亲生病,林依晨才得知,多年来母亲独自抚养她和弟弟,一直“以卡养卡”艰难支撑整个家,最终背上数百万元的债务。

林依晨最初参加“选拔赛”,不只是为了追梦,还为了赢得三万块(台币)奖金,为弟弟买一台电脑。

给弟弟买完电脑后,林依晨用剩下的钱为自己添置了几件衣服,“因为我好多工作机会要面试,不能穿得太素或者太成熟”。

500

林依晨讲述母亲生病、家中负债

2001年,林依晨考入“台湾政治大学”韩文系,上大学前的暑假,她正式与经纪人小豫签约,踏上演艺之路。

千禧年前后,亚洲偶像剧浪潮兴起。

顶着一张未经雕琢,带着婴儿肥的娃娃脸的林依晨,少女气十足,“接到的角色很符合我那时候的外形状态”。

拍第一部戏《18岁的约定》时,林依晨甚至搞不清楚演戏是怎么回事,拿到剧本就像读故事书,却不知该怎样真正“变成”角色。

曾经默默无名的小model,第一次担任女主角,林依晨不知道自己可以给导演些什么,只能一遍一遍地看剧本。

500

拍摄《18岁的约定》时的林依晨

镜头里,林依晨是无忧无虑的高中少女,但在镜头之外,林依晨却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作为演艺圈新人,又是大一新生,林依晨要兼顾拍戏和学业。一个礼拜只能拿出一半时间去剧组拍戏,拍完戏再去学校,课间还要背台词。

有几次拍完夜戏,天都亮了,林依晨直接下山到学校上课。运气好的时候能在学校侧门的麦当劳眯一会儿,吃个早餐。有段时间,林依晨将自己的睡眠压缩到2个小时,最忙的时候,三天只睡了两个小时。

回想起那时的生活,林依晨在《林家女孩依晨的青春部落格》里写道“觉得自己真的是蜡烛两头烧”。

本以为连轴转的日子“撑一下就过去了”,没想到一撑就是四年。

500

大学老师对林依晨的评价

趁着华语偶像剧的东风,出道的前6年,林依晨拍了13部戏。

其中最具知名度的便是《恶作剧之吻》系列,在此后的很多年里“袁湘琴”成为校园偶像剧的经典角色之一。

500

《恶作剧之吻》剧照

而作为第一个凭借偶像剧拿下金钟奖视后的林依晨,也迎来演艺生涯的高光时刻,成为“新一代偶像剧女王”。

在此后的很多年里,“林依晨”这三个字,成为台湾偶像剧女主的代名词。

500

“偶像剧女王”林依晨

当年的“美少女”,在几年间已然成长为“美少女战士”。

林依晨顺利毕业、帮家里还清了债务,还出资500万帮弟弟圆了开意大利餐厅的梦想。

在多年以后,林依晨被冠以“零差评女神”的称号,即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林依晨直言“这些都是大众的刻板印象里,对女性的一些世俗的规训”,但仍旧要承认的是,早在出道伊始,林依晨便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我身上的完美主义是源于我的家庭”,作为长女,母亲会要求林依晨以身作则,为弟弟做榜样,同时,她也继承了母亲的倔强性格。

这份要强和固执,在不知不觉间流淌进林依晨的骨子里。

500

林依晨和母亲

从2003年拍摄《我的秘密花园》开始,林依晨不再是为了帮家里还债而拍戏,她发现自己爱上了演戏。

“范小敏”这个有些“野蛮女友”式的角色,让林依晨触摸到了自己内心中隐秘的一角。

在和胡歌拍摄《射雕英雄传》时,林依晨曾对胡歌说“演戏是一个探索人性的过程”。

500

林依晨和胡歌合作《射雕英雄传》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林依晨被“美少女”三个字所禁锢。

但也正是因为对演戏的热爱和早年的拼搏经历,让林依晨逐渐褪去少女的稚气,形成清醒坚韧的个性,为后续的戏路做铺垫。


500

“晨神”之外

“我每天要做别人的老婆、妈妈、女儿、媳妇、员工、一个爱地球的好人,我真的是已经累到,你们懂我的意思吧?”40岁的简庆芬一脸疲惫地对着观众说出这句话。

她像极了我们见过、听说过、相识过的“中年妇女”,只不过,我们很少听她们这样讲述自己的生活,将生活的不堪展示在人前。

而观众也是第一次认识这样的林依晨。

500

此前,林依晨是少女“袁湘琴”、是熟女“程又青”,转眼间,已过不惑之年的林依晨就那样带着一丝邪恶和“不善良”走进观众心中。

当编剧、导演徐誉庭带着《不够善良的我们》的剧本找到林依晨时,她正迈入婚姻的第十年,而她正等待一个“有灰度、足够复杂的角色”。

在读完完整的八集剧本时,林依晨心里的天枰倾向了阴郁“不堪”的“简庆芬”,而不是那个看起来更符合当下主流审美的“大女主”Rebecca。

500

简庆芬和Rebecca

经历了十年婚姻的林依晨,显然更清楚“简庆芬”这一角色对于大部分中年女性的现实意义,“在这个阶段的女性,大部分可能就是被工作、婚姻和家庭捆绑着,我们会做不同的取舍和选择”。

在拍摄《不够善良的我们》时,导演徐誉庭对林依晨说,“你要想象婚后的庆芬,嘴里哼着变调的《天鹅湖》,然后手里熬着一锅给婚姻的毒药”。

对于结婚十二年,逐渐沉浸于婚姻中的隐忍、付出和猜忌的简庆芬而言,这似乎是最为生动的注脚。

500

在惊叹林依晨演技之余,外界似乎乐于将简庆芬与林依晨联系起来。

自从2014年结婚后,林依晨在婚姻中的种种“私隐”多次在中文互联网上疯转,“卑微”、“高龄产子”、“给公婆请安”、“回娘家需要老公批准”······

暴露出来的“不幸福”,每一个都精准站在了“独立女性”的对立面。

公众不愿相信,曾经的“晨神”婚姻生活竟然如此“不堪”。

500

林依晨和丈夫、公公婆婆的合照

曾经的林依晨是公认的“女版江直树”,学业好、人品好、演技好,每一个合作的男演员几乎都不吝惜表达对林依晨的爱慕。

500

胡歌对林依晨的评价

林依晨最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她有一个“八色剧本”,里面用8种不同的记号笔标注哪里需要情绪转变、哪里眼神需要变。

500

林依晨的“八色剧本”

因为过于拼命,2008年林依晨被查出患有“蝶鞍部囊肿”。甚至连患病群体都显得那么的“林依晨”——大多数事业心强的年轻女性才会得。

台媒曾报道,林依晨在23岁时就写过一封遗书,在信里她曾告诉母亲,演艺工作是她的兴趣所在,哪怕自己有一天出了事,母亲也不要自责。

但生病后的林依晨,不得不将脚步慢下来。她开始写书、发专辑、演舞台剧,更在事业巅峰期选择到英国读书。

500

在伦敦留学时的林依晨

这几年,林依晨的作品远没有刚出道时多,也曾直言在事业和家庭之间,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家庭。

今年夏天,林依晨诞下第二个孩子,并在社交媒体分享Kim McMillen的诗,借此表达自己的心境,其中一句或许可以窥见林依晨近几年的真实状态。

但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不再总想永远做到正确,从那时起,我犯错的时候更少了,现在我发现那就是「谦逊」。

曾经的林依晨在公众印象中,是明媚温和的大女主,但如今林依晨似乎不愿再做一个“完美且正确”的人。

500

她没有活成任何一个她演过的角色,但她让每个角色都住进了一部分真实的自己。

从袁湘琴的勇、程又青的醒,到简庆芬的痛,她演尽了女性二十年来的成长与困境。

而如今的她,不再承诺“完美”,只告诉我们,你要面对真实的自己,面对真实的人生。

部分参考资料:  

1、《林依晨回归,“这么讨厌就对了”》——南风窗

2、《林依晨:我超怕听到「依晨很乖」》——人物

3、《专访林依晨:当我演一个“不够善良”的女人》——新周刊

4、《林依晨,都二胎了》——十点电影

5、《不必同情林依晨》——新世相

6、《林家女孩依晨的青春部落格》——林依晨

图片来源:网络

500

500

点击「她刊」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