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斯用新书《107 天》证明:中国制度不是“选择”,而是“必然”

500

500

500

500

500

.

去年参加美国大选铩羽而归的美国前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在沉寂一年后,又在美国政治舞台和国际舆论圈引发关注。此次引起关注的是她即将出版的一本新书,书中详细记录了她去年仓促参加总统大选107天的经历。9月10日,《大西洋月刊》发布了哈里斯新书《107天》的节选内容,书名《107天》正是她本人参加总统竞选活动持续的时间。这本书以权威独特的视角,让读者得以窥见美国政治生态的深层问题,为我们对比中美制度差异提供了重要参照。

.

在《107 天》中,哈里斯对拜登参选决策的批判可谓全书的重磅焦点。她直言,民主党高层将拜登是否参选的决定权完全交给拜登及其妻子吉尔,是极不负责任的“鲁莽”行为。书中记载,哈里斯虽自认“忠诚”,却在竞选期间多次纠结是否该劝阻拜登,可作为下属,她又担心自己提出建议会被认为 “动机不纯”。她还写下这样的细节:“‘这应该由拜登和吉尔做决定。’我们都这样说,就像念咒语一样,仿佛都被催眠了。这是风度,还是鲁莽?事后看来,我认为是鲁莽…… 这种选择不应由个人的自负或野心决定,它本应超越个人层面,成为一项更具整体性的决策。” 这段直白的表述,清晰展现出个人意志在美国政治重大决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哈里斯披露的拜登参选过程,深刻揭露了美国政治决策的严重弊端:在涉及关键人物的重大抉择时,制度层面缺乏发挥集体智慧的机制与集体利益的考量,反而让个人意志占据主导。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极度危险的。2024 年那场总统辩论,拜登糟糕的表现就是这一弊端的直接后果,拜登高龄带来的精力衰退、言语表达障碍等问题暴露无遗。即便哈里斯肯定拜登在见识、判断力和同情心方面优于特朗普,却也无法回避拜登因年龄而产生的疲惫与言语表达障碍等问题。这不仅反映出个体生理因素对政治人物履职的冲击,更凸显出美国政治决策中,对候选人身体与精神状态评估上的缺失,以及决策过程中科学、严谨机制的匮乏。

.

除了决策层面的问题,哈里斯在书中披露的白宫内部权力斗争与团队协作困境,同样让美国政治生态的缺陷显露无遗。她自述在担任副总统期间被边缘化,功劳被掩盖。例如在解决中美洲移民问题上,面对共和党攻击,白宫不仅未给予有力支持,还任由不实传闻蔓延,对她的工作成果也未积极宣传。她认为这源于白宫与民主党的“零和思维”,即担心她的出色表现会掩盖拜登的光芒。这种内部的不和谐与权力博弈,极大地消耗了团队能量,破坏了整体形象,更让外界看到美国政治团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斥了利益纷争与权力倾轧,严重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推行,也让政治目标的实现变得困难重重。

.

可以说,《107 天》就像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美国政治生态的复杂乱象,而这些乱象的根源,正是美国制度本身的缺陷。仅从拜登参选一事来看,这种缺陷便十分突出:决策过程中,参选决定权完全交予个人,既不考虑国家整体利益,也缺乏集体协商与科学评估,导致决策充满盲目性与随意性;候选人选拔上,过度看重政治经验与资历,却忽视身体状态、履职能力等关键因素,即便政治人物能力明显衰退,也没有有效机制及时干预,这无疑是对国家与民众利益的不负责任;团队协作层面,“零和思维” 主导下的权力倾轧,让制度难以形成团结高效的领导集体,最终影响政策落地与民众福祉。

.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自我标榜为 “自由民主的典范”,大肆宣扬其制度具有普适性,是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模板”。但《107 天》揭示的种种事实证明,美国制度远非其宣称的那般完美,反而漏洞百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制度,尤其是人才选拔机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优越性。中国始终坚持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 的原则,选拔过程中注重全方位考察干部的政治素质、工作能力、群众口碑与实践经验,通过科学严谨的程序,选出真正有能力、有担当、能为人民谋福祉的人才。这种机制不仅避免了美国制度中个人意志主导决策、内部内耗严重的问题,更始终以人民利益与国家长远发展为核心,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也让我们对自身制度充满自信。

.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都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与制度模式。美国制度的漏洞与弊端警示我们,不应盲目崇拜西方制度,而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制度体系。同时,我们也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但绝不会照抄照搬。 因为中国的制度始终立足本国国情,始终围绕人民需求,这正是中国制度能够持续发展、不断焕发活力的根本原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