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陈雪玲:从挑战路线到闭环思维,AI医疗创业者的政策感知与全球实践
2025年6月27-28日,由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25全球人才峰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举行。鹰瞳科技合伙人、国际部总裁陈雪玲在以“AI 时代的人才需求与培养体系革新”为主题的主题论坛上发表以下观点:
我来自鹰瞳科技。我们公司确实参与了中国在AI医疗方面的政策制定。鹰瞳是中国第一家拿到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三类证的公司,这背后我们用了整整五年时间,与国家药监局一同推进和构建这套体系。这在中国医疗监管体系中是史无前例的,同时这也成了我们公司的一个关键标签。
我们也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中国AI辅助诊断软件企业。这些标签的背后,其实归因于我们企业文化对框架和路线的持续反思。在技术选择、产品决策和政策评估方面,我们经常是推翻前人的做法,再从零开始搭建自己的路径。AI是革命性的技术,因此我们在做的很多事,本身就要挑战既有的思维方式和技术逻辑。
我们公司研发团队的工程师,很多来自达摩院,都是顶尖人才。我经常会在公司内部直接挑战他们的技术路线。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动接受所谓主流模型或国外技术标准,而是从我们自身需求出发,自下而上地做出决策。甚至在我读埃隆·马斯克的书之前,我们公司就已经在内部通过“PK”方式推演出我们要走的AI路线。
在国际化过程中,我们对不同国家的监管环境和政策框架会逐一拆解。例如在新加坡,我们设有本地团队并在那里注册、研发,过程虽复杂但成果显著。我们深入反思其成功背后的投入与效益比,最后我们选择委托当地CRO公司进行临床和注册,六个月拿下欧盟医疗器械认证,事实也证明这是条更可行的路线。所以,我们所有的政策路径选择,都是从“能不能做”“值不值得做”的角度出发,做结论导向型判断,而不是套用过往成功经验。
在教育端,我们长期投资全球顶尖实验室。比如我们刚刚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顶尖实验室合作,在《Nature Medicine》全球期刊上发表了我们关于AI在皮肤病早期诊断方面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将早期诊断成功率提升了11%,这是一个技术层面非常实质性的突破。我们之所以愿意持续做这些长期投入,是因为我们相信,不管是从科技原理还是哲学原理来看,真正的技术创新都必须基于深层次的“反推式思考”。
技术平台方面,我们支持两种部署方式:本地部署和云端部署,取决于所在国家的法规要求。在东南亚,由于合规门槛较低,本地部署推进非常快,成本低、效率高。而在欧盟国家,云端部署更常见,流程复杂且周期长,需要考虑第三方接口、安全标准等。我们公司也已获得欧盟MDR医疗器械认证,具备与任一欧盟国家合作的资质。
国际合作方面,虽然我们公司只有10年历史,但已经取得了“日内瓦最佳发明奖”,拥有将近400项专利。我们从一开始就定位为一家走国际路线的公司,因此一直鼓励员工走出去,积极参加国际会议与全球对话。
最后,回到今天的主题“AI时代的人才需求与培养体系”,我想用“人人AI,AI人人”作为我今天的分享结语。“人人AI”意味着未来每个人都是AI人,不论你是硅基生命还是碳基生命,都无法回避与AI的深度连接;而“AI人人”则意味着AI反过来也会深刻改变、驱动每一个人。这是一个闭环,也是一种未来社会结构的新逻辑。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25全球人才峰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