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类汉奸,害国不浅!

网民朋友都注意到,中国外交部对日本参议员石平采取惩戒措施,理由是他长期在台湾、钓鱼岛、历史、涉疆、涉藏、涉港等问题上散布谬论,公然参拜靖国神社,严重违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和一个中国原则,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500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指出,石平为了一己私利,数典忘祖、出卖良知,勾连反华势力挑衅滋事。中方的反制措施是对石平之流的强力惩戒和严厉警示,卖祖求荣只会自食恶果。(图源:外交部)

石平出生于中国四川,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8年赴日本留学。他出国后就爱上了日本,而且极度反华,也正因如此得到部分日本人的“青睐”。2007年,他加入日本国籍并改名石平太郎;今年7月,当选日本国会参议院议员。

500

2025年7月,石平在日本街头为自己拉票,打出“守护日本”的标语。(图源:互联网)

许多网友对石平的种种行径感到愤怒,同时也存在困惑:为什么不少上世纪80年代出国的人会极度崇尚西方、仇视中国?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80年代的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综合国力上存在较大差距。部分人出国后被西方的发展表象所震撼,跪下去就站不起来了,久而久之形成固化思维,难以接受中国发展的新信息。而他们到发展中国家时,由于感受不到这种悬殊差距,就不会产生类似心态。直白地说,就是钱闹的。这帮人本质上就是“势利眼”,很可悲。

其次,80年代中国社会曾经历一轮反思,期间集中讨论了建国前30年的一些问题。在部分人心中,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差的国家之一”,由此形成根深蒂固的偏见。性格正常、思维灵活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思考,能跳出这种认知误区;但石平这类人心理存在缺陷,性格极端偏执,对西方抱有盲目崇拜,对建国前30年则充满无端仇恨,形成畸形人格,进而挑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关系,最终走上反华不归路。

近期,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在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上发布《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报告,引发广泛关注。该报告精准触及了实质问题:二战后涌现出许多新独立国家,这些国家大多有过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历史,因此“去殖民化”成为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任务。然而从整体来看,战后80年来,多数新独立国家的去殖民化任务并未完成,中国也不例外。

500

9月7日,与会代表在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上阅读《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智库报告。(图源:新华社)

建国前30年,在革命意识形态指引下,我国开展了部分去殖民化工作,但受历史条件限制,这些工作存在简单化、粗糙化的问题,没能形成深度突破。改革开放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强调向西方学习先进经验,这一过程虽取得了伟大成就,但也客观衍生出一些问题——殖民心态被重新强化。部分人甚至完全被美西方“驯化”,自我贬低,在物质、精神与情感层面对美国产生病态崇拜,言必称“美国如何”,主张全盘接受美国价值观、照搬美国政治经济模式,内心充斥着“崇美”“惧美”“媚美”的扭曲心理。

需要明确的是,全国人民支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经验,但在此过程中忽视思想去殖民化建设,造成了严重后果。坦率地讲,这一轮“再殖民化”并非美西方用刀枪胁迫所致,而是我们自愿的,我们自身是有很大责任的。例如,一些年轻人对外国人过度谄媚的现象,严格来说不能完全归咎于当事人,她们本质上也是受害者,这实际是近年来我国部分群体自我“殖民化”的直接体现。这种自我“殖民化”不仅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还导致国民人格损失。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此时提出“思想殖民”问题,恰逢其时,也警示我们:中国的去殖民化工作远未完成,这项艰巨任务仍需持续推进。

如今中国日益强大,为去殖民化工作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但这项工作艰巨繁重,需要政府引导与全民参与,其中精英群体与知识界肩负着特殊使命,否则难以打破殖民心态的桎梏。现实中,我国部分富人对西方抱有强烈崇拜,在国内不怎么花钱,却暗中在海外设立信托基金。这些基金的资金来源,归根结底是从中国老百姓身上赚取的财富,经过一系列操作后流向海外。这种行为太“可笑”了。同时,一些“公知”借此类现象大做文章,在国内外刻意渲染负面情绪,不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与人格认同混乱,更抹黑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而这些损失,最终都由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承担。

在摆脱思想殖民的进程中,知识界承担着重大责任。首先,在学术研究领域,要摆脱西方中心主义束缚。当前知识界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将西方标准视为“唯一标准”,用西方理论生搬硬套中国实践。这种做法显然行不通——西方理论体系建立在其自身历史文化与发展路径之上,怎么可能完全解释中国的实践?因此,知识界需在方法论上积极探索,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

500

(图源:互联网)

此外,还可以推进一些具体工作,例如当前比较有争议的“西史辨伪”研究。笔者主要从事国际问题研究,没参与西方文明史相关研究,但坚定支持这项学术探索。如果“西史辨伪”能取得重大成果,不仅有助于厘清西方文明在人类历史中的真实定位,更能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知识界与全社会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认知枷锁。

当前个别领域还存在一种现象:只要研究不遵循西方标准、不迎合西方意识形态,就被扣上“破坏改革开放”的帽子。我们对此必须明确: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结底,改革开放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民富国强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如何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始终立足中国国情,不能将“开放”等同于“向美国开放”,更不能将美国标准作为唯一的标准。

那些将“不符合美国标准”等同于“破坏改革开放”的言论,在学术上是错误的,在政治上更是站不住脚的。对于此类错误言论,我们可以毫不留情地予以批判。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