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新机乏善可陈,却暗藏供应链巨变?
赛格特约作者 余绍清
一年一度的苹果发布会如期而至,意料之中,亮点寥寥。然而,这场看似平淡的发布背后,一场重大变革正悄然上演——不在技术或产品本身,而在供应链的全球版图。从iPhone 17开始,供应美国市场的苹果手机将全部由印度制造,而中国制造则转向供应本土、欧洲及日本等市场。
夹在中美科技博弈的制裁与反制裁之间,蒂姆·库克不得不将美国市场“单列”出来,交给印度制造。实际上,苹果布局印度由来已久:早在2017年,印度就开始组装iPhone SE这类低端机型。若追溯建厂谈判、选址、工人培训等前期工作,“中国+1”供应链战略早在2014年甚至更早便已启动——彼时,核心果链企业已被要求海外设厂。
库克的策略敏锐而务实:他深谙“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道理。尽管2014年的中美关系尚属稳固,主动转移供应链必然伴随阵痛,但他依然前瞻性地迈出了这一步。
《“果链”十二年》 图源:澎湃新闻
印度工厂起步艰难,初期良品率一度低至50%,嘲讽之声不绝于耳。但几年砥砺,其良品率已攀升至85%。虽与富士康郑州工厂98%的水平仍有差距,进步速度却肉眼可见。产业变迁的数据更为直观:印度曾每年从中国进口高达1.8亿部手机(2014年前后高峰),而这一数字在2022年锐降至不足300万部,至2025年前4个月,仅余17.1万部,全年预计将不足50万部。
从苹果视角看,库克极具前瞻性。人们常将库克与乔布斯对比,诟病其缺乏产品创新。但公允而言,乔布斯是幸运的:他从上世纪70年代创业至2011年离世,正值经济全球化鼎盛与中美关系的蜜月期。乔布斯善于“开疆拓土”,库克则更精于“守业维艰”。面对今日复杂的全球协调——既要安抚特朗普的情绪,又需斡旋于北京与新德里之间,平衡各方利益——这份“平衡术”,恐非乔布斯所长,库克却应对得宜。
苹果的两种灵魂,时代的双重烙印
乔布斯参与并定义了一个“大时代”,库克则必须驾驭一个“小时代”的降临。2008年后,炸裂式科技创新难觅,高增长经济不再,伟大人物稀缺。从苹果掌舵人到普通个体,都需直面这场剧变。
“小时代”绝非无所作为,历史也并无“垃圾时间”。恰恰相反,在大时代向小时代过渡的十年间,中国成功构筑了强大的供应链护城河。2009年苹果3G在华生产时,富士康仅负责组装,中国企业在增加值中占比仅3.6%;到2018年生产iPhone X时,这一比例已跃升至25.4%。短短十年,中国从果链配角跃升为主角之一。更关键的是,这一崛起不仅催生了立讯精密、舜宇光学、京东方等一批本土核心供应商,更孕育了OPPO、vivo、小米、华为等自主品牌。至今,vivo和小米仍稳居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前两名。
作者从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审视中国供应链的崛起,其中果链企业颇具代表性
在全球供应链大重组浪潮中,中国企业无疑抢占了先机,创造了“中国奇迹”。印度能否复制?或许难现同等规模奇迹,但创造“小奇迹”的机会犹存。中国企业已无“回头草”可吃,唯有向上攀登价值链——印度终将实现多数零部件本土化,中国企业必须向日韩企业发起挑战,夺取芯片高地,攻克AI城池,方能巩固并扩大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
实现此目标,仰赖几个关键条件:
资本市场的长期繁荣:近期A股、港股及科技股大涨,有学者喻为“中国算力的觉醒”。保持AI等领域的持续高投入,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撑。寒武纪市值创新高,阿里、腾讯市值强劲复苏,正是资本驱动创新的正向循环开启的信号。
在开放合作中创新:世界虽显破碎,强权或不讲理,但合作仍是必由之路。意气用事、闭门造车无异自毁长城。四十多年前,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顺势打开国门;今日全球信任根基动摇,中国更需坚持高水平开放,拥抱不确定性,敢于逆风航行,方能在风暴后收获超级回报。
将决策权交予企业家:芯片、新能源、AI……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难以预设,“伟大”不能被计划。政府应有所为亦有所不为,尤其在高风险领域,宜做“兜底者”而非“冲锋者”。战略方向如何抉择,战术如何执行,务必充分尊重企业家的判断。中国拥有除美国外全球最顶尖的企业家群体,这正是我们创造新奇迹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