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最高216万!券商疯抢首席经济学家?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在资本市场活跃度逐步提升的背景下,券商对核心研究人才的渴求正愈发强烈。近期,东兴证券公开招聘首席经济学家的消息引发行业关注,而这并非个例。随着券商研究所转型加速、监管对研究岗位规范加强,一场围绕“首席经济学家”的人才争夺悄然展开,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券商在新竞争格局下的战略调整。
此次东兴证券的招聘公告,将“业内高知名度”“5年以上头部机构经验”等要求明确列出,甚至提及新财富、水晶球等主流奖项的优先条件,不难看出其对顶尖研究人才的迫切需求。回溯东兴证券的研究业务发展轨迹,自2019年原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离职后,该岗位长期处于空缺状态,随之而来的是研究业务的“沉寂”。2024年年报显示,其研究团队仅62人,2025年上半年分仓佣金更是同比下滑70.59%,仅326.6万元,在行业内处于中下游水平。此次重启首席经济学家招聘,显然是希望通过核心人才的引入,重塑研究业务竞争力,尤其是在新质生产力相关研究领域实现突破。
从招聘平台的信息来看,东兴证券为该岗位开出的薪酬颇具吸引力,“65—85k·20薪”“60—90k·24薪”的待遇,远超其“董监高”年薪不足百万元的水平。这一薪酬差距,既体现了证券研究行业市场化的人才定价机制,也反映出首席经济学家在券商业务布局中的关键地位。不同于上市公司高管,首席经济学家虽不直接参与公司决策层管理,却是券商对外发声、链接机构客户的重要桥梁,其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券商在宏观研究领域的行业影响力与客户认可度。
事实上,东兴证券的招聘动作并非孤例。近期,券商首席经济学家岗位的人事变动频繁,东北证券原首席经济学家付鹏因身体原因离职,光大证券原首席经济学家高瑞东转任基金公司总经理,国泰海通证券原首席经济学家荀玉根则加盟国信证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兼经济研究所所长。人事流动的背后,是券商对研究业务定位的重新审视。另有上市券商同步招聘“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所所长”,明确提出“建设小而美研究院”“不要求佣金收入”的目标,更将“对外发声、提升公司行业影响力”列为核心职责,这与传统券商研究所依赖分仓佣金的盈利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当下,券商研究所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随着费率改革的推进,传统分仓佣金模式面临压力,“内外兼修”成为行业共识。一方面,研究所需要持续为外部机构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投资咨询服务,通过路演、专题报告等形式巩固客户关系;另一方面,也要为券商集团内部业务提供研究支持,尤其是在新质生产力、全球产业链等新兴领域,为公司战略布局提供决策参考。在此背景下,首席经济学家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宏观经济分析,更需要具备跨领域研究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与市场沟通能力,成为连接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纽带”。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业对首席经济学家需求升温的同时,监管层面的规范也在同步加强。2024年12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通知,进一步强化对首席经济学家的自律管理,明确要求券商在聘任时重点核查候选人的专业胜任能力、执业声誉及受处罚情况,对多次引发声誉风险事件的首席经济学家,公司需从重处理直至解聘。这一监管导向,既为首席经济学家岗位划定了执业红线,也倒逼券商在人才选拔中更加注重候选人的合规意识与职业素养,推动行业研究生态向更规范、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首席经济学家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在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当下,投资者对专业研究的需求不断升级,券商需要通过优质的宏观研究成果建立市场话语权。同时,随着券商多元化业务布局的推进,研究业务与投行、资管等业务的协同效应逐渐显现,首席经济学家牵头的研究团队,能够为跨业务合作提供数据支撑与逻辑分析,助力券商打造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对于券商而言,成功招聘并留住优秀的首席经济学家,并非仅靠高薪就能实现。除了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还需要为研究团队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充足的研究资源支持,以及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而对于求职者来说,选择券商时不仅要考虑薪酬待遇,更需关注券商的研究定位、业务资源与企业文化,确保自身研究方向与券商战略需求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