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国领导人到京观阅兵,华盛顿的谋士们急着支招

  最近在华盛顿,一种颇为流行的论调正在政策制定者中间传播,在几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到京观看阅兵后,这种论调的声音越来越高。

  纽约时报9月9日刊发文章,“美国单打独斗难敌中国,联手盟友才有胜算”,就代表了这种观点。

  这话听起来既理性又务实,强调了美国的领导地位,还照顾到盟友最近对特朗普关税的感受。

  提出这类观点的人有政治目的,他们大多是反对特朗普单边主义的政策。

  看到关税大棒把包括印度这样的"准盟友"都给打跑,就担心这会危及美国遏华的大目标。

  他们呼吁重返拜登政府那套多边协调的老路子——拉拢盟友,组建反华联盟,用"同盟规模"来压制中国制造,切断中国的产业链,与中国抗衡。

  细究起来,这套理论的根基是建在沙滩之上。

  它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怎么去执行,而在于其出发点完全错误。

  这些谋士们从根子上讲,和华盛顿现时的对华政策制订者没有本质差异,他们还在用冷战时代的望远镜观察21世纪的世界,以为国际关系仍可按照美国的力量和利益来划分,组成泾渭分明的阵营。

  按照这些人的设想,拉拢盟友是为了在全球平衡中国力量。说白了,也就是要在全球压制中国制造在产业链、供应链的进取,阻击中国的影响力。

  无论美国"联盟对华",还是单打独斗,面临的根本困境是,美国的盟友、准盟友和有待发展的盟友,早就已与中国形成了产业融合、贸易交流的复杂关系。

  以印度为例,这个被华盛顿寄予厚望的"制衡中国"的重要力量,其出口支柱纺织业就离不开中国制造的设备。

  印度要向美国或欧洲出口更多、更便宜的服装,就需要中国的纺织设备。除非美国愿意重新建设整个纺织设备制造业,并且以中国同样的价格出售给印度——这显然是天方夜谭。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那些提出”联盟共建"方案的谋士们,实际上正在鼓吹一套他们自己从未真正实践过的合作模式。

  《纽约时报》这篇文章中提到,美国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希望在于通过结盟来最大化自身实力。这意味着不再将美国盟友视为受其保护的附属国,而是作为共同建设力量的伙伴,通过整合市场、技术、军事能力和工业产能来实现。

  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

  这有点儿合作共赢的意思,而这正是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RCEP、金砖扩容等框架下一直在践行的理念。

  不过,中国这样做不是为了抗衡美国,也不仅是为了提升自身实力,更是为了互利共赢,让各国在共同发展的进程中共同增强实力。

  华盛顿的精英们好像突然发现了"合作共赢"这个方法,却想用它跟中国搞抗衡。他们一边高喊要与盟友"共享共建",一边却要求这些盟友切断与中国的经济联系。真正的合作共建,怎么可能建立在分裂、排斥和对抗的基础之上?

  美国用联盟来"压制中国"的战略路径,与其试图借鉴的"合作共建"手段,在逻辑上根本无法自洽。

  “化学配方”错了!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紧密相连的时代,用合作的工具去实现对抗的目标,就像试图用蜜蜂酿造毒药一样不可能成功。

  从眼下的形势看,一些盟友之所以愿意在某些场合配合美国的表演,恰恰因为它们可以两头下注。它们既能在安全问题上获得美国的承诺和支持,从美国市场上分利,又能在经济上从中国的发展中获益。他们无法脱离与中国的合作,因为那是能够共赢的。

  这种"两面下注"的策略本身就表明,根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联手对华"联盟。

  还有一个问题,美国能给盟友什么?

  也就是美国靠什么拉住盟友,总不能大家都对美国利益做无私奉献吧。

  美国可以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却无法生产出可以替代中国制造的产品,满足那些被认为是盟友国家的需要,特别是那些国家的老百姓的需要。

  德国的汽车工业、荷兰的芯片设备、日本的精密制造,哪一个不与中国市场和供应链深度融合?韩国的三星、SK海力士,澳大利亚的矿业巨头,它们能够为了美国的战略目标而放弃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吗?答案显而易见。

  最终,这种建立在冷战思维基础上的"联盟对华"战略,只能停留在华盛顿的会议室和智库的研究报告中。

  在现实世界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逆转,各国的利益融合不可分割。

  任何试图将这种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化为简单的阵营对抗的做法,都注定要撞上现实的南墙。

  当然,这也印证了,中国推进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也是任何力量阻挡不住的。

  the end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