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产业振兴 “新答卷”:让土特产变成 “致富宝”
在陕西的乡村振兴路上,产业振兴从来不是 “千村一面” 的复制,而是因地制宜把 “土特产” 做成 “大产业”。从陕北的荞麦地到关中的蔬菜棚,再到陕南的养蜂场,一个个带着乡土味的产业,通过创新思路、延伸链条,变成了农户手中的 “致富宝”,交出了一份接地气的产业振兴答卷。
一、陕北荞麦:从 “粗粮” 到 “精品”,小颗粒撑起大产业
榆林定边县是全国荞麦主产区之一,过去当地农户种荞麦多是 “看天收”,收了也只能当普通粗粮卖,一斤几块钱,辛苦一年赚不了多少。这几年,县上围绕荞麦做 “精” 文章,成立荞麦产业协会,党员带头建加工厂,把荞麦磨成高筋荞麦面、压成荞麦饸饹,还开发出荞麦茶、荞麦枕等衍生品。更贴心的是,协会统一设计包装,印上 “定边荞麦” 地理标志,帮农户对接电商平台和超市。现在,定边荞麦面成了 “网红产品”,一斤能卖到十几块,有的加工厂还能承接定制订单。农户老曹说:“以前种 10 亩荞麦能赚 5 千块,现在加工成荞麦面,能赚两万多,这小颗粒真成了‘金豆子’!” 小荞麦的 “升级路”,让陕北的粗粮产业有了新奔头。
二、关中大棚:从 “靠天种” 到 “智慧养”,小菜园变成 “提款机”
咸阳泾阳县是陕西有名的 “蔬菜之乡”,过去农户种大棚菜,全凭经验浇水施肥,遇到极端天气就减产。这几年,驻村工作队帮村里引进 “智慧大棚” 技术:棚里装了温湿度传感器,手机上就能看数据,缺水缺肥了自动报警;还建起育苗基地,培育抗病虫害的番茄、黄瓜新品种。村里还成立了蔬菜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销售,避免农户 “互相压价”。去年冬天,泾阳番茄因为口感好、品相佳,被西安多家超市定为 “优选蔬菜”,收购价比普通番茄高 30%。农户王大姐说:“以前种大棚天天蹲在棚里,还怕天不好,现在有了‘智慧大脑’,省心还高产,一亩棚能多赚一万块!” 智慧大棚让关中的蔬菜产业,从 “看天吃饭” 变成了 “靠技赚钱”。
三、陕南中蜂:从 “散养” 到 “规范”,山间蜜酿成 “甜蜜业”
汉中宁强县地处秦巴山区,山林里野花多,特别适合养中蜂。但过去农户养蜂都是 “散养”,蜂蜜产量不稳定,还常被质疑 “掺假”,卖不上好价。县上看到这个潜力,组织养蜂户成立 “中蜂养殖合作社”,党员技术员上门教大家科学养蜂:怎么选蜂箱、怎么防病害、怎么取成熟蜜。合作社还建了蜂蜜检测站,每批蜜都要检测,合格了才贴 “宁强中蜂蜜” 标签。现在,宁强中蜂蜜不仅进了县城的特产店,还通过直播卖到了外地,一斤能卖 100 多块。有的村还搞起 “养蜂 + 旅游”,游客可以体验取蜜、装瓶,临走带罐新鲜蜜。养蜂户老杨说:“以前养 10 箱蜂一年赚 3 千块,现在加入合作社,养 50 箱能赚 5 万多,这山间蜜真酿成了‘甜蜜生活’!” 规范养殖让陕南的 “山货”,变成了可持续的致富产业。
从陕北荞麦的 “精深化”,到关中大棚的 “智慧化”,再到陕南中蜂的 “规范化”,陕西的产业振兴没有走 “高大上” 的路子,而是贴着乡土找特色、围着农户谋发展。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产业,不仅让 “土特产” 有了新价值,更让农户看到了 “守着家乡能致富” 的希望。未来,随着更多特色产业的 “升级”,三秦大地的乡村必将更有活力,农户的日子也会像陕北荞麦面、陕南蜂蜜一样,越来越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