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驻村人:把 “实事” 种在乡村的土地上

在陕西的乡村里,有一群 “不拿村民一针一线,却给村民办一堆实事” 的人 —— 驻村工作队。他们带着政策、技术和真心,从城市来到田间,把帮扶的 “种子” 种进土地,长出灌溉的水、丰收的果、温暖的笑,让一个个乡村的日子有了新盼头。

一、陕北横山:引 “幸福水” 解灌溉难题

榆林横山区某村,地处黄土高原,常年缺水,庄稼 “看天收”,村民浇地要拉着水桶跑几里地。驻村工作队刚到村,就跟着老村民爬山找水源,蹲在地里算用水量。他们跑遍县水利局、发改委,争取到饮水安全项目,带着施工队挖管道、建蓄水池,还在田间修了灌溉渠。去年夏天干旱,驻村队员凌晨就去开启水泵,看着清水流进玉米地,村民老贺红着眼说:“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这么省心过,今年玉米亩产多了三百斤,这水就是‘救命水’!” 现在村里不仅庄稼能及时灌溉,家家户户还通了自来水,水龙头一拧,清冽的水就流出来,驻村队引来的不仅是水,更是村民心里的踏实。

二、关中澄城:帮 “苹果园” 打开新销路

渭南澄城县是苹果大县,但某村的苹果因品种老、没销路,年年有不少烂在树上。驻村工作队来了后,先请农业专家把脉,帮村民嫁接新品种 “瑞阳”“瑞雪”;又在村里办起 “电商培训班”,教年轻人拍短视频、开直播。队员们还带头出镜,在苹果园里直播摘果、装箱,告诉网友 “每颗苹果都带糖心”。去年秋天,村里的苹果通过直播卖了五万多斤,还有西安的超市主动来签长期订单。果农李大姐笑着说:“以前苹果熟了就愁卖,现在手机一响就有订单,驻村队帮我们把苹果卖到了全省,明年我还要再扩种两亩!” 驻村队不仅帮卖了果,更给村民教会了 “长久赚钱的本事”。

三、陕南镇巴:设 “流动站” 暖留守老人心

汉中镇巴县某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留下不少留守老人。驻村工作队发现,老人们不会用智能手机,办社保、交医保要跑几十里山路。于是,工作队在村部设了 “流动服务站”,每月 10 号准时开门,队员们帮老人刷脸认证社保、代缴费用,还带着村医给老人量血压、测血糖。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队员们就提着档案袋上门,帮 82 岁的张奶奶办完医保后,老人拉着队员的手说:“娃们不在身边,你们比亲人还贴心!” 驻村队还在村里建了 “幸福院”,每天中午给老人做热饭,老人们凑在一起吃饭、聊天,冷清的村子有了笑声,驻村队带来的不仅是服务,更是老人心里的温暖。

从陕北的 “水” 到关中的 “果”,再到陕南的 “暖”,陕西的驻村工作队从不是 “走过场”,而是把自己当成 “村里人”,解决村民最急的事,盘算乡村长远的路。他们埋下的帮扶 “种子”,正在慢慢发芽 —— 有的村有了稳定产业,有的村培养了本土带头人,有的村建起了长效服务机制。驻村帮扶不是 “输血”,而是 “造血”,让乡村即使没有驻村队,也能自己长出好日子。相信这些扎根土地的 “实事”,会让三秦乡村的明天更红火,让村民的笑容更灿烂。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