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法国总理为何都干不长?
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更换三位总理,本应是外交政策稳定象征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动荡。随着9月8日中间派总理贝鲁在国民议会信任投票中遭到压倒性否决,这一幕令法国及其国际盟友愈发关注一个问题:法国政治体系是否正逐步失灵,其治理能力是否已经被日益撕裂的党派格局所绑架?
从阿塔尔、巴尼耶,到如今的贝鲁,总理人选仿佛置于旋转门中,一年三位,请辞理由虽然各自不同,却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症结——缺乏议会多数支持。这并非简单的行政能力问题,而是法国政治制度与现实选民意愿间出现系统性错位的体现。贝鲁在少数政府结构下推动财政紧缩政策遭遇广泛反对,不仅未能弥合中间路线与左、右两极之间的鸿沟,反而加速了他的“政治自杀”。
法国当前面临的财政挑战堪称严峻。财政赤字占GDP比例高达6%,几乎是欧盟容许上限的两倍;公共债务更是达GDP的114%。贝鲁试图以取消公共假日、削减开支等手段修复财政,被理性经济学家视为必要阵痛,但在社会福利高度敏感、群体动员极强的法国社会中,这种做法等同于政治雷区。于是,当信任投票在议会提出时,左翼与极右翼罕见地联手,为“削赤缩开”的财政保守主义敲响丧钟。
然而,贝鲁之败或许仅是表象,真正的问题根源在于2024年6月,马克龙试图通过解散国会重组政治版图,却误打误撞促成了“三强鼎立”的结构性僵局。中间派、极右、左翼三股势力各自为战,谁都无法单独执政,但又都有能力否决对手。这一局面下,任何改革都形同政治豪赌,而“短命内阁”的轮回也几乎成为必然。
对于国际社会而言,这一幕并不仅属于“高卢式政治戏剧”,其影响广泛而深远。作为欧盟核心国家之一,法国财政改革的受阻可能影响整个欧元区的预算稳定机制。更重要的是,法国国内政治不稳定直接削弱了其国际斡旋能力。例如在俄乌战争、以哈冲突、欧洲战略自主等关键议题上,巴黎声音的分量正在迅速下滑。而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的前景,更令一个缺乏明确领导力的法国令人堪忧。
因此,可以说,法国政坛的纷扰不仅是一次国内政策失败的反映,而是一整套政治制度运行失衡的缩影。在民粹主义力量不断侵蚀中间派地基,在全球化、通胀、战争和疫情的多重冲击下,法国若不尽快改革其政治制度,使其更契合多极化社会的现实,那么权力真空与治理瘫痪将成为常态,法国这个欧陆强国的未来也将蒙上一层阴影。
法国不是第一次面临危机,但这一次,政治信任的迅速流失,加上宏观经济的现实压力,使得危机远超以往。正如极左派梅兰雄所言:“马克龙站在人民面前,也必须真正承担责任。”问题在于,以目前的局势,有谁还能真正代表“人民”?而答案,或许正在这一轮又一轮的罢免与辞职中逐渐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