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早已確定香港國際中心地位

作者:黎庭瑤,資深媒體人 。

500

留个窗口看世界,香港知道这个窗口的不同时期“地位”是什么,就知道怎么深挖和实践了。

500

有人說,香港福大運好,雖幾經風雨,不但沒「玩完」,依然是生機勃勃的國際大都會。

說運數太玄,真正的决定因素,是中央領導人的戰略遠見。央視昨晚播出紀錄片《中英談判紀實》第一集《百年滄桑》,披露了新中國成立前後,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等對香港的戰略方針,這對香港往後的發展影響深遠,直至現在。

500

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毛主席於1949年1月與蘇聯領袖史太林特使米高揚密晤時的一段談話,他明確提到要利用香港的原來地位,對中國發展海外關係更有利。意思是,須保持香港的國際中心角色,這與總理周恩來的想法一致。毛主席在另一次會見時,指明香港問題交由鄧小平處理。

中央領導人當時的遠見,承傳至今,並發揚光大,令人嘆服。

央視這套紀錄片由一個問題開始:新中國1949成立後,解放軍已開到香港邊界,為何不南下解放香港?答案是:這並非臨時决定,而是毛主席對如何處理香港問題早有考慮。

據該片披露,1949年1月底時,毛主席在西柏坡與秘密來訪的史太林特使米高揚會面,他談到解放戰爭的發展時說,海島上的事情比較複雜,需要採取另一種較靈活的方式去解決,或者採用和平過渡的方式,這就要花較多時間的。在這種情況下,急於解決香港、澳門問題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

相反,恐怕利用兩地的原來地位,特別是香港,對我們發展海外關係、進出口貿易更為有利些。

毛主席於1963年8月9日會見索馬里總統舍馬克時,也談到香港問題,說暫時不準備動它,「(因為)香港是通商要道,如果我們現在就控制它,對世界貿易,以及我們同世界的貿易關係都不利」。

上面兩段話的意思很清楚,香港保持國際商貿關係,對中國內地經濟有很大好處,故不應改變,反而要加強。

我翻閱中央黨史和文献硏究所一篇文章,提及總理周恩來也提過同樣的戰略方針,他說「香港這地方大有可為....可作為我們同國外進行經濟聯繫的基地,可以通過它吸收外資,爭取外匯」。他還指出香港在國際大局中的作用,「我們對香港的政策,是東西方鬥爭全局的戰略部署的一部分」。

500

毛主席當時亦對由誰貫徹對港方針,指定了人選。他於1974年5月25日會見訪華的英國首相希斯,談到香港前途問題時,表示「現在不談,還有24年,到時怎麼辦,我們再商量吧」。然後指着在場的副總理鄧小平:「這是他們的事情了。」

至於後來鄧小平如何處理香港問題,接着幾集料有分曉。根據已知的事實,鄧伯伯延續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基本思路,保持香港的國際商貿金融中心地位、資本主義制度不變,故在97年收回香港主權後,實行「一國兩制」,可說是戰略上一大創舉。

到了今日,這方針仍然一脈相承,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回歸25周年講話中,就明確指出,香港要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地位,同時維護自由開放規範的營商環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暢通便捷的國際聯繫。

我與朋友談起央視這套「揭密」紀錄片,都對當年領導人的戰略遠見大感嘆服,若非如此,便是另一個「故事」了。

這也可說是香港的「運數」。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