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向东的华致酒行,业绩暴雷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当贵州茅台赚得盆满钵满时,昔日的“酒类流通第一股”华致酒行却披露了一份不尽人意的中期业绩:

 

2025年上半年,华致酒行营收同比暴跌33.55%,净利润更是断崖式下滑63.75%,其中第二季度单季亏损高达2918.9万元。

 

更令人咋舌的是,就在公司2024年第四季度陷入亏损前,实控人吴向东还赶着趟儿完成了两次大额分红,把3.35亿元揣进自己腰包,这一数字是公司当年净利润(4445万)的7倍之多。

 

白酒行业的大洗牌时代,华致酒行的业绩危机绝非偶然。

 

而这家企业面对的,远远不止“大环境不好”这么简单。

 

01

核心指标全面承压

 

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数据,给了华致酒行一记沉重打击。

 

1、营收利润双杀,季度亏损创纪录

 

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39.49亿元,同比下降33.6%;

归母净利润仅5620.55万元,同比锐减63.75%;

扣非净利润也大幅萎缩76.03%,降至3298.05万元;

 

两大关键利润指标均跌至历史低位。

 

营收端同比下滑超三成,意味着核心酒类销售业务大幅收缩;

 

净利润63.75%的下滑,远超营收跌幅,说明公司不仅卖得少了,盈利能力也出现显著恶化;

 

更惨的是,华致酒行第二季度单季近3000万元的亏损,打破了公司上市以来的季度盈利常态,成为其经营史上少见的亏损纪录。

 

2、库存压力与合同负债崩塌的连锁反应

 

业绩下滑的背后,华致酒行的经营链条也在恶性循环。

 

一方面,库存压力显著:截至上半年末,华致酒行的存货占总资产比例达50.21%,占净资产比例高达88.88%。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已在半年报中按会计准则计提存货跌价准备5576.58万元,这一数字接近公司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

 

要知道,在酒价上行周期,存货曾是企业锁定利润的“蓄水池”,也是华致酒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但在当前供需失衡的市场环境下,形势已彻底反转,部分酒类产品率先出现价格倒挂,就连此前价格最为坚挺的飞天茅台,终端价也持续走低。

 

曾依靠“囤积名酒”模式崛起的华致酒行,深陷库存困局。

 

另一方面,合同负债(即下游客户预付的货款)大幅下滑。

 

数据显示,华致酒行合同负债从2024年末的4.19亿元骤降至今年6月末的0.4亿元,降幅高达90.36%,创出上市以来新低。

 

这一指标的缩水,直接反映出经销商和终端客户对公司的信心不足:

 

以往提前打款订货的合作模式难以为继,客户更倾向于按需采购,甚至减少合作规模。

 

库存高企导致资金“出不去”,合同负债下滑导致资金“进不来”,两者形成连锁反应,让公司现金流压力雪上加霜。

 

截至报告期末,华致酒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由上一年同期的-1.22亿元进一步降至-4.88亿元,同比大幅减少299.2%。

 

3、短期偿债能力堪忧,财务杠杆已达风险临界点

 

现金流的紧张,直接传导至偿债能力层面。

 

从财务数据来看,华致酒行的短期偿债指标持续恶化: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短期借款高达16.36亿元。而同期货币资金为10.43亿元,其中还有2.79亿元为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及涉案资金,权利受限。

 

也就是说,实际可支配资金仅7.64亿元,不足以覆盖短债规模。

 

更关键的是,公司此前的银行授信额度已使用15.43亿元,剩余可用额度有限,后续融资空间被大幅压缩。

 

在营收利润双降、现金流吃紧的背景下,短期债务的偿还压力愈发凸显,财务杠杆已逼近风险临界点:

 

一旦后续无法通过销售回款或新增融资缓解压力,极有可能触发债务违约,进一步加剧经营危机。

02

对冲利空,吴向东分红超3亿

 

业绩表现不佳,华致酒行的大额分红操作便显得格外反常。

 

2024年全年,公司累计进行三次分红,合计金额达5.28亿元,这一规模远超往年。

 

此前华致酒行每年分红金额多维持在1-2亿元,2024年的分红规模直接翻倍,甚至超过部分年份的净利润总额。

 

从分红节奏来看,三次分红中有两次集中在 2024 年第四季度,而该季度公司首次出现亏损。

从股权结构来看,实控人吴向东通过三家关联公司合计持有63.44%的股份,按此持股比例计算,他个人从5.28亿元分红中分得3.35亿元,相当于提前锁定了巨额收益,而中小股东却要面临后续业绩亏损的风险。

从财务背景看,当时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尚未完全改善,处于 “增收不增利” 向 “营收利润双降” 过渡阶段;同时,公司银行授信已使用超 15 亿元,短期偿债压力渐显,大额分红导致公司流动资金减少。

反观行业内,头部酒企基本是在业绩经营较为稳健的时候通过提高分红比例、增加分红频次,以彰显对股东价值的重视,比如茅台、五粮液的“高比例”分红,都是在经营较为稳健的基础上。

而华致酒行却反其道而行之,在亏损边缘坚持高分红,本质上是将渠道经营风险和债务压力转嫁给了中小股东与债权人:

中小股东面临股权价值缩水,债权人则要承担更高的违约风险。

 

03

“卖酒中间商”,腹背受敌

华致酒行经营困局的背后,是渠道革命与优势褪色的困局。

 

1、酒厂亲手砸了经销商的饭碗

 

华致酒行的生存空间被挤压,首先源于白酒市场的下滑。

 

中国酒业协会的《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约60%企业利润率减少,800-1500元价格带成了重灾区,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高达900天。

 

这些数据绝非偶然的市场波动,而是白酒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底层逻辑的革命:

 

当整体需求增速放缓、库存高企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时,行业的竞争焦点已从“增量瓜分”转向“存量博弈”,甚至开始重构渠道与利益分配模式。

 

为了对冲市场下行压力、守住核心利润。近年来,一些头部酒企正在亲手拆掉经销商的戏台,自己登场唱戏。

 

它们不再依赖中间商完成市场覆盖,而是主动下场掌控渠道,试图通过更直接的方式连接消费者、掌控定价权与利润空间。

 

这一转变,恰恰击中了以华致酒行为代表的传统经销商的核心生存逻辑。

 

以贵州茅台为例,其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直销渠道营收400.1亿元,同比劲增18.63%;而批发代理渠道仅增长2.83%,几乎陷入停滞。

 

除此之外,包括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头部酒企也在持续加码直营业务。

 

通过官方电商平台、线下体验店、企业客户直销等方式,直接触达消费者,绕开了华致酒行这类传统中间商。

 

这种“嫡庶之争”的结局早已注定,当酒厂能直接面对消费者时,中间商的价值就被严重稀释了。

2、保真神话碎了,转型路漫漫

 

华致酒行早年能在行业内立足,靠的就是“名酒保真”。

 

通过与酒厂合作建立防伪溯源体系、严控进货渠道,解决了消费者“怕买到假酒”的痛点。

 

但在数字化时代,这一优势正逐渐失去魔力:

如今头部酒企纷纷推出官方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验证酒品真伪、生产批次等信息,华致的“保真”价值被大幅稀释。

 

面对危局,华致酒行也尝试转型,推出“华致优选”布局即时零售,想打造“线上下单、15分钟送达”的服务。

 

但线上业务受制于流量成本高、竞争激烈,营收占比始终不足10%;

非白酒品类缺乏品牌和渠道优势,消费者认可度低,营收贡献微乎其微;

社区团购模式又因利润薄、物流成本高,难以持续盈利。

转型进程持续推进但周期较长,截至目前,华致酒行尚未培育出明确的新盈利增长点,仍面临传统经销商模式下的经营挑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