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烂泥湾”到“米粮川” 赓续永不过时的精神血脉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这首家喻户晓的《南泥湾》,镌刻着以八路军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的奋斗印记,埋藏着中华民族在至暗时刻破茧重生的精神密码。这片土地孕育的,不仅是万亩良田,更是一部用热血与汗水书写的精神史诗。新时代党员干部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更要从南泥湾的“黄土地”里捧起生生不息的精神沃土,赓续伟大抗战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燃灯”到“续焰”,在南泥湾黄土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南泥湾的黄土地里,战士们“一手拿枪,一手握镐”,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轰轰烈烈开展大生产运动。呐喊声、加油声、歌唱声,传递的不仅是乐观主义精神,更是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仰。南泥湾的篝火曾照亮战士们破旧的军装,映照着他们眼中“胜利必将到来”的坚定光芒。正是这份“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在荒原上建起粮仓,用血肉之躯扛起民族的希望,他们始终抱持着“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坚定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在这片孕育梦想的土地上,播撒着理想信念的火种。这种理想信念的火种,如同星星之火,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传承蔓延。
从“拓土”到“躬身”,于垦荒岁月里解码为民服务初心。南泥湾的生产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为了人民”的生动实践。1940年5月,朱德从华北抗日前线回到延安,实行军垦屯田政策,“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密切军民关系,同时帮助边区的建设,也改善部队本身的生活”。战士们拼命开荒,只为减轻人民的负担,让边区百姓吃饱饭,他们一边开展大生产运动,一边积极加强边区南线的防务,只为让更多家庭重获安宁与幸福。这份枝叶关情的初心,到如今依然滚烫,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沙治水治盐碱,孔繁森两次进藏,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西藏人民,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繁华,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张桂梅扎根贫困地区40余年,倾尽全力、奉献所有,帮助无数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一个个闪亮的名字镌刻在时代坐标上,他们捧出的不仅是真心,更是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永恒承诺。广大党员干部当从“捧土”到“捧心”感受始终如一的初心与担当,无论是穿梭于田野阡陌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还是活跃在社区小巷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我们都要牢记“帮老百姓干活、保障群众利益,怎么干都不过分”,唯有以实干回应期待,方能让为民初心在服务群众的点滴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从“破荒”到“创新”,让奋斗精神引领新时代攻坚之路。当年的南泥湾,是一个荆棘遍野、兽逐鸟飞、荒山臭水的烂泥湾,战士们不仅要面临恶劣自然环境,还要解决没有房子住、粮食不够吃、工具缺乏等现实难题,凭借着非凡意志和必胜信心,战士们用弹壳碾米、熔铸废铁造农具,经过不懈的努力,三五九旅做到了“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钱”,将这片“烂泥湾”变成了“米粮川”。这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基因早已融入了党员干部的血脉,无论是塞罕坝林场的奇迹、还是港珠澳大桥的恢弘,新时代的奋斗者如同当年的垦荒人,用汗水浇灌希望、用拼搏托举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