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吐槽同学,家长想劝孩子包容不同,该怎么做?
当孩子向你抱怨某个同学“哪哪都不顺眼”时,不要急于说“你要学会包容”。生硬的说教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可能导致他不再愿意向你倾诉。真正重要的是:先理解并接纳他的情绪,再陪他慢慢看清“差异”背后的多面真相。
▍第一步:先共情,做孩子的“情绪树洞”
孩子吐槽的背后,往往是在表达内心的不满和困惑。这时比起纠正,更重要的是理解。比如当孩子说“我讨厌XX,他总爱打断别人说话”,你可以回应:“上课时被人打断确实会不舒服,妈妈明白你的感受。”而不是直接反驳:“你不要太计较。”
等孩子情绪缓和后,再轻声问他:“能不能告诉妈妈,当时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只有当孩子相信“我说话不会被批评”,他才愿意继续倾听你的建议。
▍第二步:用提问打破“以偏概全”,帮孩子看见人多面的样子
孩子容易因为一件事否定整个人,觉得“他做了一件让我不高兴的事,所以他是个不好的人”。这时不需要讲大道理,可以通过提问温柔地引导他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1. 用“具体化提问”打破全盘否定
如果孩子说“他很自私”,可以问:“是哪件事让你觉得他自私?那他有没有表现不那么自私的时候?比如帮助同学、分享东西?”让孩子意识到:我们不认同的是某个行为,而不是整个人。
2. 用“换位思考提问”理解差异背后的原因
如果孩子抱怨“他总是忘带作业,太粗心”,可以说:“会不会是他早上特别忙,一时疏忽了?你还记得你上次忘带课本时,是不是也希望别人谅解?”帮助孩子理解他人行为可能的原因。
3. 用“找亮点提问”打破偏见滤镜
主动提醒孩子:“上次运动会,他是不是主动帮忙搬运动器材?看起来也挺热心的。”或者问:“哪怕再小的一点,你觉得他有没有什么做得好的地方?”
注意:不必强迫孩子喜欢对方,只需帮他看到“没有人只有缺点”。包容不是喜欢所有人,而是接受“每个人都有多样的一面”。
▍第三步:把“包容”变成具体可行的方法
对孩子来说,“包容”这个词太抽象。不如直接告诉他遇到不习惯、不喜欢的行为时可以怎么做。
比如同学吃饭吧唧嘴,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觉得不舒服,可以稍微坐远一点,专注吃自己的饭,不一定要盯着他生气。”
要让孩子明白:包容不是委屈自己,而是学会不被别人的缺点干扰,也不轻易指责别人。
▍最后请记得:允许孩子“有不喜欢的人”
一定要告诉孩子:“你不必喜欢每个人,这很正常。我们可以不喜欢对方做的某件事,但不用否定他整个人;可以不和他做朋友,但不必刻意排斥他。”
包容的真正含义,不是强迫自己喜欢所有人,而是理解“世界是多样的”,我们可以保持自己的节奏,也尊重别人的不同。
用耐心接纳孩子的情绪,用提问引导代替直接说教。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更开阔地看待他人,而你,也会始终是他最信任、最愿意分享心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