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华语乐坛苦情教父,李宗盛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

1992年,李宗盛效力于滚石唱片,担任副总经理和制作总监。

500

1989年的李宗盛

彼时,中国台湾乐坛处于突飞猛进的时代。

34岁的小李制作了几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89年陈淑桦的《梦醒时分》和1990年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

陈淑桦的《跟你说,听你说》是台湾首张销量破百万的专辑,小李因此得名“百万制作人”,受到众人的瑞思拜。

500

1989年,陈淑桦《跟你说,听你说》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当年他还在中国广播公司主持一档名为《音乐人》的电台节目。

500

由于年代久远,节目片段能不能保存下来都不好说,但仍有一些狂热的乐迷,像史学家一样,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用卡带完整录制下来,并默默地播撒在赛博网络之中。

500

Youtube搜关键词就能搜到

一期期听下来,我崩不住了。

这些将近30年的史料,不但没有发出陈腐的气息,放到现在,也是一部活生生的乐坛启示录。

《音乐人》的节目特点,总结下来有三点:

选题有趣、观点专业、评论犀利

先说节目的选题。

一期《音乐人》大概50分钟,每期节目都会分成三到四个栏目。

我把能找到的节目给列了一个表:

500

太多了,截一部分给大家感受一下

作为一档科普/乐评类的节目,《音乐人》的选题几乎涵盖了音乐行业的方方面面。

《第一现场》栏目会直接进入录音室,一探究竟。

500

李宗盛、伍佰、林强

作为歌迷,都会很好奇一首歌是怎么录制的?

在这个栏目,你可以听到杜德伟等歌手的录音实况,包括中间暂停,制作人进行指导的对话,听着听着,主持人李宗盛还会开始科普:

“一般而言,如果很顺利的话,一首歌大约10小时到15小时可以录完演唱的部分。”

“中上水平的歌手,录完一张专辑要花一个月的时间,也有精英级别的歌手,一两个晚上就把专辑里的10首歌录完了。”

《此时此刻》栏目则会采访一些当红的艺人,比如谭咏麟、蔡琴,让他们聊聊自己的夜生活,满足收音机前听众的好奇心。

500

90年代的谭校长

《世界另一个角落》则是小李播放其私藏的唱片,西伯利亚音乐、越南音乐、巴西音乐....反正啥偏门就放什么。

在互联网还未兴起的90年代,音乐行业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神秘的。

小李以唱片公司高层、制作人的身份,用专题式的介绍,辅以学术论文式的标题《从大众传播看流行音乐》、《中文歌曲为何夹杂英文、口白》、《暑假唱片市场分析》...对听众进行一次次密集的信息轰炸。

500

小李在滚石开会

正因如此,《音乐人》的观点专业,要是碰上有嘉宾参与的讨论,甚至会发生激烈的辩论。

比如“从大众传播看流行音乐”这一期,小李谈到国语流行歌低龄化、幼稚化现象时,乐评人翁家铭回应“这个现象完全是你们(唱片公司)自己造成的”,双方对此进行了一番论战,特别精彩,推荐大家去听一听。

500

翁嘉铭是台湾知名的乐评人,于2017年逝世

评论犀利这一特点,体现在“无责任乐评”这个栏目里。

顾名思义,这个栏目每期会挑选一个歌手,由小李从制作、词曲、编曲、混音、企划等等方面进行评价,而无论是自家歌手还是所谓大明星,他都提出过批评:

比如滚石一姐齐豫,他指出:“在专辑制作上保守,旋律、编曲、配曲都太类似。”

同样在这一期,他又指出:“当今华语流行乐坛,懂音乐的歌手太少.....所以有时候听到某些歌星唱歌,连我都会忍不住想:这算哪门子歌星!?”

在评论林忆莲时,他说:“在听到林忆莲的第一张唱片时,我觉得马马虎虎,普普通通,歌唱技巧有,声音特色也在,可是漏洞太多,感觉像是顾不过来,歌手和乐队也像是有仇似的。”

500

 那时候林忆莲还没去滚石

内容丰富的《音乐人》,一播出就大受好评,获得了第29届广播金钟奖“最佳综艺奖”。

500

1994年,李宗盛暂别乐坛,《音乐人》节目也因此中止。

500

1994年告别演唱会的门票

李宗盛的第二次电台之旅,一直要等到2010年。

此时他早已离开滚石,在北京建立工作室,并创立吉他品牌——李吉他(Lee Guitar)。

小李已经变成了老李。

500

琴师老李

2010年,他开办了一档名为《李吉他音乐小讲堂》的网络节目,每集5分钟,一周一更,但在深度上丝毫不逊当年的《音乐人》。

《李吉他音乐小讲堂》分为“音乐广角镜”、“这歌有意思”、“音乐图书馆”、“歌的故事”等8个单元。

500

在Streetvoice上还能听到

“这歌有意思”是介绍新音乐人的单元,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早在10年前,他就注意到了万能青年旅店和四川说唱这样的地域性音乐现象。

500

500

“音乐广角镜”则邀请音乐从业者,每期探讨一个主题。你可以听到摩登天空的沈黎晖畅谈如何举办音乐节,聂永真讲解如何设计一张唱片的包装。

“歌的故事”单元,则是老李每期分享一首自己创作的歌,回忆其创作过程。

你可以了解那些口耳相传的金曲背后创作的秘辛:

比如1991年的《漂洋过海来看你》,他身为制作人,因为滚石没钱,为了付给日本的制作公司80万的编曲费,他抵押了自己的奔驰。

500

 应该就是这一辆

事后他对这首歌的演唱者金志娟说:“娃娃,我们在同一条船上,你的未来就是我的,我们这张专辑如果不能感动人,那你的歌唱生涯我觉得就算完结了。”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漂洋过海来看你》成了每一段异地恋的主题曲。

500

娃娃金智娟和李宗盛

比如莫文蔚的《十二楼》,乐迷们如今提起它的歌词,依然奉为神作,其实创作过程异常艰苦:

光是歌词就磨了三个月,歌词内容也是他过往生活的写照,他在节目里用唱歌一样的口吻说道:

“忘了关哪扇门那扇窗,是入秋雨季来临之前,我的书房的百叶窗,我每一年暑假回去,和家人共度的时光,我在台北的录音室,在忠孝东路248号的12楼,草木皆兵的狗仔队,我把自己生活的点滴。借一个在冷气房穿套装上班感情无着却又无人诉说的女性来表达。”

他甚至在节目中检讨过去的失败案例。

比如台语天后江蕙的第一首国语单曲《晚婚》,当年市场反响平淡,他说:“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我,歌曲太长了,编曲也不精彩。”

500

后来老李的翻唱又小火了一把

遗憾的是,《李吉他音乐小讲堂》只播了一年就停更了。

500

最后一期小讲堂,请到了今年金曲奖的最佳作曲人Hush

遗憾之余,我始终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大哥身为教父级的音乐人,为啥总会花时间去做一档电台节目?

500

 《阿宗三件事》这首歌里唱到:

我必须扛着瓦斯

穿过臭水四溢的街市

这样的日子

在我第一次上综艺一百

以后一年多才停止

歌词里的综艺一百,是张小燕主持的一档综艺节目,1980年代的台湾艺人,上了这个节目,就证明你成了明星。

而那时的小李,一边帮家里送瓦斯,一边在西餐厅驻唱。前途渺茫,只知道自己要干音乐,但干什么,怎么干却毫无头绪。

500

年轻的小李

那感觉,正如他后来在《一个人》里唱的:“一个人独自在漆黑的夜里奔跑,这样的感觉压得我不止怎么才好。”

1983年,郑怡的《小雨来得正是时候》专辑缺制作人,没有制作经验的小李,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这次机会。

500

当年,这张专辑大卖,开启了他作为制作人的生涯。

随着制作的专辑越来越多,他意识到:

做歌星只能红一时,做幕后才是一辈子的手艺。

虽然综艺一百这样的节目能让人成为所谓的明星,但本质上是将唱片行业娱乐化,靠贩卖嬉笑怒骂来吸引观众的目光。

500

 台湾综艺节目现场 

他在自己的《音乐人》节目曾经说过:

“电视是我最难面对的一个媒体,我一上电视,那个camera的红灯一亮,我就全部搞不定,被整个东西拖下去。”

而如果要做一个严肃的音乐节目,广播是最好的介质。90年代末,中国台湾的一批知识分子纷纷在广播电台开设节目。

500

1997年,蔡康永开设其第一个广播节目《台北黑眼圈》

其次,他对于音乐行业在大众眼中的形象,一直存在很深的忧虑。

进入新世纪后,台湾的流行音乐工业出现大崩坏,以专辑销售为例,90年代总销量的第一名是138万张,而新世纪仅有43万张,不及三分之一。

500

500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大众熟悉的狗仔队,也在这一时间诞生,台湾民众沉溺在充满腥膻色的八卦新闻中,认为音乐圈不过是纵情声色的名利场。

500

对此现象,他曾在马世芳的采访中表示非常失望:

“我们曾经是一个很体面的行业,但如今大部分关于音乐都是很肤浅的,全都是八卦:这个女的胸部有多大,那个跟谁好了,甚至他/她的狗都比音乐重要。”

500

他认为,既然媒体不能左右,那就多想想自己能够做些什么。

因此,在录制《李吉他音乐小讲堂》时,在旅途中他坚持录音,为了收音甚至会藏在自家厨房的储物柜里录。

对于为何做电台节目,他说:

“我真的希望,如果这些听的人当中,有一、两个李宗盛,他有心,他真正地对这个行业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价值,心生敬畏,那我们这个行业就是有希望的。”

如今,他仍然坚持以其他的方式建立音乐人的“体面”。

比如,这十年里发表的《给自己的歌》、《山丘》、《新写的旧歌》,他以匠人的精神展示了歌词与旋律结合的艺术。

500

去年的金曲奖,李宗盛获得最佳作词人奖

或是市场长期被外国品牌霸占,决心做华人自己的琴而创立的李吉他。

500

500

淘宝上李吉他的评价

近两年,播客这一类似广播的媒介在年轻人中间兴起。

许多年轻人会选择在家务、通勤时戴上耳机,听各种内容的播客,获取知识。

作为认真的乐迷,我不禁希望,老李能再拿起麦克风,为新一代的年轻人传经布道。

正如《山丘》开头说:想说却还没说的,还很多

咱希望下一句是

攒着,不止能写成歌,还能录一季播客!

500

(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