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综艺的时候,你到底在看什么?
©️深响原创 · 作者|何文
Labubu能火成一种“理财产品”,在座的各位,责任与股份并存 。
我们心甘情愿为这个搪胶玩具一掷千金,真的是因为它有多精美吗?坦白说,我们是在为一个“情绪价值”的容器买单。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消费症候群:
功能退后,情绪上前。
「为情绪付费」早从物质消费蔓延到精神领域。你有没有发现,地铁里戴耳机看综艺笑出声的人变多了,外卖备注「等我看完这集综艺再送」的订单也多了?当 3.8 亿人被抑郁症困扰(世卫组织数据)、中国情绪经济规模突破 2 万亿(艾媒咨询),综艺悄悄从「打发时间的玩意儿」,变成了成年人随叫随到的「精神布洛芬」。
最近优酷秋季综艺片单一曝光,我更确定了这个判断——文娱行业的核心产品,本就是情绪与体验。曾经被认为只是“电子榨菜”的综艺,正随着大家对情绪价值的追求,变成赛博精神保健品。
精神舒缓:好听,好看,好放松
寻求精神慰藉,早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消遣,而是变成了一种现代生存的刚需。当面对精神压力与情绪负荷时,大家缓解途径其实也有不少:游戏提供掌控感,短视频带来即时刺激,演唱会制造极致现场……
但就在诸多文娱形式中,被广泛选择的综艺,其所能提供的情绪价值确实是不一样——
综艺有完整叙事,不是碎片化的“全程高能”,但正因如此,它的爽点、笑点、泪点都有支撑,看完之后你会有“记忆点”,会有情绪的“余温”。这和容易导致大脑萎缩的无意识“刷刷刷”带来的心理逃避截然不同。
综艺也不费脑、不费力,对时间的要求很友好。你不用像看电影那样空出完整的2小时,也不用像去露营得提前规划好几天。一集综艺,刚好覆盖一顿饭、一段通勤、一个睡前放空时段。随手就来,放松得恰到好处。
就像在追优酷的音综《剧好听的歌》的时候,我进入了沉浸式音乐疗愈现场,过往记忆被迅速唤醒——古巨基唱《好想好想》时,弹幕直接炸成大型回忆现场:“梦回依萍书桓!”“我的青春bgm回来了!”;金志文演唱《人世间》时,那种技术力与情感张力并存的表现,让人一听就起鸡皮疙瘩。
《剧好听的歌》
而在最近优酷2025-2026综艺片单中,我也看到了一个回归音乐本初的节目《一起开麦吧》——
它跳出了音综的传统套路,也不搞什么剧情剪辑,而是让40个人匿名唱,不露脸、不看背景、不炒CP,纯靠声音PK。你一开口,决定你是谁。这种“只听声不见人”的模式,让音乐回到最原始的情绪传递状态,你的评判标准只剩下:“好不好听?打没打动我?”但其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让音乐成为了精神布洛芬——没有杂音,只有情绪共鸣。
《一起开麦吧》
自我投射:完成你我未完成的梦
综艺内容确实能带来放松的沉浸式快乐,但你可能会说,得了吧,有些综艺追起来“挺累”的,尤其是看竞技类综艺的时候,他赢了你开心,他输了你还有点生气。这难道也是情绪价值?
没错,当你跟选手的状态同频共振时,你其实是在进行“自我投射”,看别人的比赛,做自己的梦想。
就拿我妈来说,最近她痴迷于《炙热游戏:百厨大战》,情绪完全投射到了选手肥妈身上。肥妈在香港参与过二十多年的美食节目,自己也托举起了一个家庭,照顾子女,做饭也非常有一套。她不在乎什么派系、规矩和章法,在节目中哼着歌,用100分钟就做出了一鸡五吃。
我妈看到这里相当共情,哭诉自己以前也是下班之后冲回家做饭,天天极限操作。那一刻我明白了——她不仅是在认可肥妈,更是在感慨自己的生活,投射自我价值终于得到了聚光灯的认可。
《炙热游戏:百厨大战》
其实不只是我妈在综艺中“看见了自己”,我在综艺中看别人的故事,也是在看自己的热血和梦想。综艺带来了一种极强的正向情绪支撑——节目中会有人告诉你,世界上总有人热血地为梦想而活。
作为普通人,谁都曾有个明星梦。在《无限超越班》前三季节目里,不少年轻演员、甚至零基础跨界的演员,为争取一个角色全力以赴,他们的勇气让我隔着屏幕狠狠代入。
还有在第三季出现的陈志朋,作为曾经顶流“小虎队”成员,讲述自己拍戏被烧伤而影响职业发展,但现在自己仍坚持。这让我看到了明星也是一个同样面临年龄压力、需要不断证明自己、在挫折中依然坚持的普通人。节目中最打动我的,就是这些“不完美”展现出的真实挣扎与不懈坚持。
演戏是他们的热爱,生活是我们的战场。正是这样的情绪共鸣,让我对新片单中出现的《无限超越班第四季》更为期待。它将继续呈现演员行业的生态样本,更将持续为像我这样的普通观众,提供珍贵的情绪价值:借新上场演员们的勇敢追梦试炼,为我们自己注入不畏艰难的力量。
《无限超越班第四季》
这种梦想投射的机制,在不少竞技综艺中都有呈现。就像《风驰赛车手》中金晨所经历的那一幕——车辆突发故障,通过借车最终逆袭冲线。她不仅完成了比赛,也用行动撕掉了“女性开不好赛车”的标签,更是在告诉屏幕前的每个观众:只要不放弃就有机会翻盘。
同样令我热血沸腾的,还有正在热播的综艺《我赞红人》。没有太多粉丝积累的创作者们,不仅要台上“各显神通”,台下更是拼尽全力打磨细节,每一个点赞背后,都是你我和这些创作者们的情感共鸣。
《我赞红人》
你会发现,竞技类综艺虽然追起来“累”,要跟着屏幕里的人感受成败带来的剧烈情绪波动,但这类综艺真的是持续“戳人”——这不只是因为赛制刺激、嘉宾有梗,而是提供了一个个“梦想投射的容器”,让观众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寄托其中,从而获得情绪满足和心理力量。
重活一次:看更多的风景,体验更多的人生
综艺能给的,远不止解压和热血。综艺还能提供“电子任意门”,让我们能低成本、高效率地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让人“重活一次”。
这种强烈情绪背后,得益于综艺呈现的真实感、沉浸感场景,仿佛直接将观众直接“空投”进综艺里的时空里。我不仅仅是观看,而是在心理上成为旅程中的一员,借嘉宾之眼观察世界、借其双手体验没有机会体验的生活。
也正是因此,综艺精准切中了现代人最深层的心理补偿机制——去不了远方?没关系,综艺带你去;没时间慢慢生活?综艺帮你把“慢”打包送来;不敢辞职开民宿?没事,有综艺也替你尝试了。
《未知的好地方》
在《未知的好地方》节目中,明星们将会被扔到一个陌生地方,从零开始经营民宿。没有剧本、没有夸张任务,看似琐碎的经营日常,会构成这档慢综艺最动人的情绪基底。我们看着他们从生疏到熟练,从局促到从容,也间接体验了一种“勇敢却安稳”的生活可能。
这种慢综艺,向来是不直接讲大道理,而是给出不言而喻的暗示:好好生活,从来不是宏大命题。它是一窗一景,是一餐一饭,是和朋友从陌生到默契的过程,是愿意在日常中重新感受自己。而你,只需打开综艺,就能让眼睛和心都抵达那个“好地方”。
同样让人“沉浸式活一遍”的,还有奇幻冒险主题的综艺。就比如也将迎来新一季的《这是我的西游》,时代少年团和跨代际、国民度很高的嘉宾们还将继续以《西游记》为主题,一起踏上文化冒险之旅,在各地完成任务、探寻古迹。
《这是我的西游2》
与传统旅行综艺注重美景打卡、文化体验不同,冒险型旅行综艺的核心是“不确定感”和“挑战性”。在看这档综艺时,我看得到目的地多美,更看到了“如何去”、“如何克服”、“如何突破”的过程。在获得情绪疗愈的同时,更有参与探索、体验失控感的情绪释放,这何尝不是又一种新口味的精神布洛芬。
潮流谈资:哎哟,你也在看啊?
当然,还有很多人看综艺,是因为一种“惯性”。朋友在看,家人在看,同事在看,热梗不断的综艺内容是一种硬通货般存在的社交货币。
作为资深i人,我真的很怕团建聚餐,但综艺热梗就是我的安全牌。对我来说,看热门综艺已是一种必要的“社交刚需”。这样我就不会在办公室茶水间、朋友微信群或周末聚会时,因为“没看过”而被迫沉默、尴尬陪笑。这时候,我看的其实不是节目,而是谈资储备,是话题入场券,是维系圈层认同的隐形密码。
综艺之所以能承担这样的功能,也是因为有独特的内容特性:它不仅紧跟社会热点,也有很大的创新空间。节目中的情境设置、人物互动甚至意外场面,都在不断产出可供传播的“社交标签”与“话题热点”,成为观众之间沟通、调侃、共鸣的快捷方式。
特别的是,有一类综艺,完全就是大型人类社交观察样本库——不同性格、背景的嘉宾被置于同一空间,构建出了非常鲜活而立体的群像图谱。观众们既能看热闹,也能默默“学门道”:社交达人是怎么做到三句话搞定陌生人的?“i人战士”又是如何在人群中保持舒适又不失存在感的?还有那些“表面e人实则i”的隐藏玩家,是怎么在融入和自闭之间反复横跳的……
这些真实可感的社交样本,会迅速延伸为无数可拆解、可学习、可争论的话题。你自己也会忍不住当一回“情感博主”,主动去分析、转发,站在自己的社交经验之上去表达感受。
我发现优酷新片单里的《哈哈不哈哈》就是这样一档综艺。它直接把“好笑人”和“严肃人”这两个极端人格凑在一起,刻意设置了“极与极”的社交实验,这设定我愿称之为「社交修罗场」。这种强烈反差是以往从未在其他综艺里看到的,可以预见,正片一播,绝对遍地是梗、表情包、名场面。
《哈哈不哈哈》
而说到这种“把人扔进特定情境看他们如何互动”的设定,就不得不提另一类让人疯狂“嗑上头”的综艺——恋综。
这几年恋爱综艺已成为市场中的重要品类之一,但也是因为同类节目太多,大家越来越注重的是素人嘉宾的高颜值、高学历、好背景,但这种“精英恋爱乌托邦”反而让观众难代入嗑糖。
就在这样略显重复的恋综赛道里,《怦然心动20岁》却让我每季准时蹲点——它真的不一样。一群20+的年轻人,直球表达喜欢,但也绝不在感情里迷失自我;会为心动冲锋,却也保持着一份“我喜欢你,但我也是我”的洒脱,这其实才是我们想看的“年轻人的恋爱”。
《怦然心动20岁第四季》
最新一季的《怦然心动20岁:冬季》,光听这个名称就知道氛围感直接拉满了。说真的,比起看一群完美人类“演绎”浪漫,我更愿意看将不那么完美却足够真实的年轻人放在独特的环境氛围里,继续展现在爱里成长的故事。
《怦然心动20岁:冬季》海报
结语
说到底,综艺不仅是内容,更是情绪。
尤其在当下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倍速时代,谁不需要时不时的来一片“精神布洛芬”?而综艺正在充当这个重要的角色——休息放松也好、快乐上头也罢,重活一次也好、实现梦想也罢,都是情绪治愈的途径。与其说人们在“看综艺”,不如说人们在综艺里释放自己。
经历了行业寒冬的综艺,现在正是要慢慢找回信心的关键阶段。但越是在此时,越需要理解用户看综艺的真正诉求——谁能精准接住用户的情绪,谁才能重新赢回观众的注意力。
优酷的这些综艺储备,让我看到了趋势方向,也找到了接下来综艺内容的突破口。下一波爆款综艺,就藏在“刚好懂你”的情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