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亿,维C巨头艾兰得要卖了
你吃过的维C含片也要被收购了。
据路透社消息,中国营养补充剂制造商艾兰得健康控股有限公司(Aland Health Holding,以下简称“艾兰得”)正寻求出售控股权,估值超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8亿元)。
这是一家来自江苏的公司,从1998年靖江的一个制药厂,到首款VC含片横空出世,进而连续多年稳居国内保健品出口前列,艾兰得见证了中国保健品行业的艰辛发展历程。
据悉,这一出售计划已吸引了多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的关注。这样的一幕我们并不陌生,消费并购火热。
来自江苏
维C含片巨头要卖了
艾兰得的故事,要从创始人常亮和江山制药说起。
江山制药创办于1990年,最初是江苏靖江的一个葡萄糖厂。其在1997年进军维生素C片剂领域,以寻求新的发展出路。次年,江山制药成功获得国内首个维生素C含片的保健食品批文,并迅速注册“艾兰得”商标,正式踏入营养保健品行业。
当时的保健品行业鱼龙混杂,作为大宗原料药的维生素C行业,其周期性强且价格战激烈,发展并不稳定。
2006年,常亮开始就任江山制药董事长,作为负责人,他意识到依靠单一的维生素C原料药产品在低端市场拼价格难以为继,于是决定关闭部分原料药产能,加码保健品代工业务,搞营养补充剂,此外,还要进军国际市场。
2010年,江山制药将其营养品业务独立为江苏艾兰得营养品有限公司。2015年,江山制药股权出售给了帝斯曼集团,但常亮并没有把艾兰得一起打包出售。此后,他开始专注于艾兰得的业务。
截至目前,艾兰得的产品涵盖传统片剂、粉剂、硬胶囊、软胶囊,此外还有凝胶糖果、功能饮品、蛋白粉等。其在全球拥有11个生产基地与4个国际研发中心,产品销往80多个国家。
野心不止在国内。自2010年起,艾兰得开启了一系列跨国并购——美国营养品公司IVC、英国生物科技公司Brunel、加拿大Vita健康产品公司、GNC旗下的供应链工厂Nutra Manufacturing等等,悉数被纳入麾下。
"每收购一家企业,我们就获得了一个新的技术平台和市场渠道。"常亮曾对此评论道。这一全球整合的战略,使得艾兰得实现了从原料采购、研发到生产、销售的全球网络布局,实现了中国营养健康产业国际化。
在一次次向海外扩张的过程中,还浮现了一位并购女将的身影——马兵。作为艾兰得的执行副总裁,马兵负责公司财务管理和投融资工作,自2015年加入公司她先后主导完成了六次跨国并购。不仅如此,2017年6月,随着艾兰得战略运营渐入正轨,马兵带领团队顺利通过了高盛的尽职调查,促成了高盛对于艾兰得的投资。
如今,艾兰得寻求出售控股权的消息,引发了业界广泛猜测。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已经无可避免,不少巨头也在有选择性的退出这个领域,这或许是常亮为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新一轮发展的布局,但也不排除创始人功成身退的可能。
今年流行卖身
当下,我们熟悉的消费品牌都在排队卖身。
例如哈根达斯。英国《金融时报》报道,高盛准备以150亿欧元(约1200亿人民币)的估值收购冰淇淋生产商Froneri,交易最早在今年9月签署。Froneri由雀巢和PAI Partners合资创办,雀巢的美国冰淇淋资产注入其中,因此哈根达斯在美国和欧洲等地的运营权也悉数归于Froneri。
不久前,投资界还从知名PE机构确认:通用磨坊也在筹划卖掉哈根达斯中国。后来消息流出,此次出售范围包含中国内地所有哈根达斯门店业务,买方需获得通用磨坊授权,可能附带年限限制。潜在交易金额约5亿-8亿美元,多家知名机构参与竞购。
最为轰动的则要属PE围猎星巴克。进入中国26年,坐拥超7700家门店,星巴克中国这几年在瑞幸、蜜雪冰城等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下,决定出售中国业务股权。
这一幕至今引来了高瓴、凯雷投资、信宸资本、春华资本等知名机构的兴趣,甚至连瑞幸大股东大钲资本也参与竞购,当中还有腾讯、京东的身影。
同样选择出售的还有迪卡侬。不久前,彭博社披露,法国运动品牌迪卡侬启动出售其中国业务,计划出售30%的股权,估值或达10亿-15亿欧元(约合80亿-120亿元人民币)。据悉,已有多家机构开始接触,但谈判尚处于早期阶段。
近年来,迪卡侬面临净利润下滑、高端化转型遇阻的难题,尽管中国市场依旧是其全球前五大营收来源之一,但在国内已经受到安踏、李宁等本土品牌的严重冲击。
这些消费品牌的选择,成为全球宏观经济变化的一个缩影。细看下来,无论艾兰得、星巴克,还是迪卡侬、哈根达斯,不约而同选择在此时出售资产,无一不面临着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处在周期低谷,这些战略调整某种程度上也是面对危机的应对之举。
另一方面,对买方来说抄底时机已然出现。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消费行业历来被认为是具备刚性、抗周期属性的行业,因而在经济波动时期反而更受资本欢迎。此间,买下一个跨国公司的中国业务,已经成为消费并购发力的主要方向。
我们正见证着一个个big deal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