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二战加害者:为什么日本那么恨中韩?
这次阅兵,日本表现的很异常,它要求其他国家不要参加阅兵式,你不觉得奇怪吗?二战早已结束,而且早就有公论,从理论上来说,二战期间日本站的毫无疑问是反面角色,如果我们调换一下思路:假设波兰举行纪念二战的阅兵式,德国和意大利不但不会反对,搞不好还主动派人过来参加,日本为何表现的如此异常?
很多人对于日本属于情绪性的道德批判,我还是希望去寻求一下根本。
核心在于日本建国神话
日本建国神话大概是这样的:
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封建割据、等级森严、闭关锁国,偶尔看看海的尽头,发现西方列强都在撸起袖子搞事情。鸦片战争一打,日本瞬间心慌:我不想被打劫啊!于是出现了主角们的“觉醒”:我也要现代化,要打得过别人,也要工业化、教育化、军队化,一气呵成。
从这时候起,日本就开始把“国家崛起、民族自豪、实力复苏”包装成自己的历史主线。这就是建国神话的开篇:明治维新不是简单改革,而是“国家复活、民族开挂”的第一集。
剧情的高潮来了:甲午战争赢了,日俄战争也赢了,连西方人都开始点头,日本人怎么看?“看吧,我们民族真厉害!不但打败了东亚老牌霸主,而且还打败了白人”
这里的逻辑很简单:
现代化了——不仅有工业、有铁路,还有一支军队比邻国强。
打赢了战争——让国家自豪感爆表。
天皇光环+民族自豪感,直接上天台,炸裂。
在国内叙事里,这些战争不是侵略行为,而是“东方国家第一次成功PK西方列强”,完全是“天命所归”,简直就是历史神剧。
二重叙述
日本开始扩张了,打中国、东南亚,一直打到太平洋。日本国内的叙事里,这不是单纯侵略,而是“拯救亚洲、建立秩序”。建国神话把扩张描绘成“民族使命”,就像主角在拯救世界,但顺便刷点经验值、占点资源。
天皇、国家、民族精神都绑在一起了:现代化、扩张、胜利全都和民族自豪感捆绑。国内年轻人从小学到高中,课本里、新闻里、文学里都是这个叙事:你看,我们就是东方的主角,打天下有理,现代化有理,民族自豪感有理。
打输了怎么办?
如果日本真的一直这么赢下去,那日本搞不好真把这动漫给画出来了,动漫是动漫,现实是现实,现实是输了。
二战打输了。国际社会怎么看?“侵略、罪责、赔偿。”
国内怎么看?
这时候“建国神话”就来补充了:
国内右翼心理:战争失败只是“外部压力太大,策略失误”,不是国家核心价值崩塌。
民众心理:虽然打输了,但至少我们现代化成功了、民族自豪感还在、国家神话依旧成立。
所以每次涉及战争罪责,建国神话都像护盾一样:“你不能随便砸我建国神话!”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对历史纪念活动、阅兵、国际指责特别敏感,这不是二战历史的问题,这是否定日本的新建国神话的问题。
反噬
建国神话不仅是国内自嗨,也和国际关系绑定:你侵略、你打人、你赔钱,这些历史事实不可逃避。日本国内部分人:不服!我们剧本里主角是东方崛起的英雄。
所以出现了教科书争议、外交摩擦。右翼甚至会说:“你挑战我们的主角设定?那就不参加、不理你、不让别人理你
虽然二战结束多年,日本已成为宪法和平国家,但建国神话的影响仍在。它继续塑造民族认同、影响社会舆论,并在外交上表现为敏感性和防御性。
中韩以任何方式纪念二战,都会引发日本的下意识反应,因为纪念二战的行为,本身就是否定日本的建国神话。
日本建国神话引发的问题
其实关于建国神话的问题,各国都多少有,英国有所谓的《大宪章》,美国有五月花号。
大宪章在制了国王的权力,保障了贵族的某些权利。在英国历史叙事中,它被塑造为“自由与法治的开端”,是宪政和议会制度的萌芽。后来被政治思想家和改革者引用,例如17世纪英国议会与君主权力的斗争,19世纪自由主义发展。
五月花号,1620年,一群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到达北美新大陆,在普利茅斯建立殖民地。他们签署了《五月花公约》,以集体自治的形式管理殖民地事务,在美国历史教育和文化中,它象征“民主起源”和“人民主权”,被视为后来美国独立宣言和宪法思想的精神源头,被塑造为“美国人民为自由与自治而立法”的象征,是美国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这些东西是真的吗?
都说是“建国神话”,那就别谈真不真了。
日本也是,而且日本距离中国比较近,日本这个建国神话在中国都有一大堆的拥趸,而且这个神话不是现在才有的,早在1905年的时候都有了,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朝赔了大笔款项,国内不但没有仇视日本,反而在1905年积极支持了日本,清朝明里暗里的支持日本是日本战胜俄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神话始终是神话。如果神话是现实,那日本后来也不至于挨两颗原子弹,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了。
明治维新确立了“富国强兵”的发展目标,就注定了日本必将走向军国主义,甲午战争所获得的赔款基本上又用在买武器造舰上,这又导致了1905年的日俄战争,由于日俄战争后的《朴茨茅斯和约》并没有像甲午战争那样获得大量战败国赔款,没有外来巨额收入来缓解财政压力,直接导致日比谷烧毁事件,1905年后的日本,不但没有战争胜利带来红利,反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后续抗税和地方骚乱。
且日本“富国强兵”本质上和小胡子的对外扩张掠夺没有什么区别,富国强兵,本质上是对外扩张,从扩张中掠夺财富,而掠夺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地加码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而轻视和民生相关的轻工业,造出来枪炮是需要消耗的,造出来的军舰也是需要消耗的,不对外掠夺依靠日本国内的资源根本无法维持下去。
国内有不少人相信日本的建国神话,像《走向共和》在描述甲午赔款怎么用的时候,天皇非要说“全部用于办教育”,很明显,导演是希望将清朝和日本做一个对比,凸显“日本的正确和清朝的错误”,但是由于日本把赔款用于军事,这实在很难说得上光彩,就瞎编成了“办教育”。
富国强兵本身就不考虑民众的问题,当年在日本,男人出去当奴工,女人卖身来筹集资金买军舰,这从不是秘密,说句不好听的:光绪对比明治天皇,那都算仁君,毕竟这事光绪可没要求做过。
可以说明治维新从一开始的“富国强兵”,就注定了这个国家必将走军国主义,而这个真实的叙事是日本目前无法接受的。
当然无论日本接受不接受,目前韩国人均GDP已经超过日本,中国国力远远超过日本,无论日本怎么想,未来的发展必将和日本的建国神话不一致,为此,日本必将调整自己的建国神话。
我为日本写了一个日本人能够接受的建国神话。
新的建国神话
这种叙事可能是这样的:
日本在历史上经历了快速现代化和战争失败,但正是这些经验塑造了民族的坚韧和智慧。明治维新不仅是国家现代化的起点,也是日本人民应对外部压力、保持民族存续的象征。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等胜利依旧被纳入叙事,但更多强调的是战略智慧、制度建设和国家能力提升,而非单纯的军事荣耀。二战的失败则被解读为历史教训,提醒社会在面对强大邻国和复杂国际环境时,需要保持警觉和谨慎,而非否定国家核心价值。
这种建国神话其实已经有了,已经非进攻性而是防御性的,只是还不够大面积铺开,而且这种神话是过渡性的,未来可能会过渡到这个版本:
即便整体实力不及中国,日本在特定领域仍具独特价值和优势,这些局部优势足以维持民族自豪感和社会凝聚力。明治维新仍然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节点,但其意义不再仅是军事崛起,而是科技、教育和工业现代化的开端。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等胜利被强调为战略智慧和制度建设的体现,而非单纯的军事荣耀;二战的失败被赋予历史教训的意义,为现代社会提供政策和战略的参考,而非完全否定国家价值。
这个版本就直接承认了不如中国,从中日竞争中直接退出来,但是依然强调自己的独特性。独特性是日本立国的根本。
而最终的版本可能是这个:
日本作为中等实力国家,在区域多极格局中并非孤立崛起,而是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策略性依存和国际参与来确保国家安全和发展。明治维新及早期现代化仍然是国家崛起的重要节点,但其意义延伸至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和国际交流保障国家生存;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胜利被强调为战略智慧和外交能力的体现,而非单纯的军事荣耀;二战的失败被视为合作与策略失误的教训,为现代社会提供反思和指导,而非否定国家价值。
这个版本主要强调的一个国际交流,说一下这个版本会出现在什么情况下:中国已经主导了东亚的格局,贸易和金融都绕不开中国,而各国在形成性的区域化贸易后,日本这时候的第一任务是继续维系目前的贸易活动,因此交流成了第一位,这是日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的。
当然,再远的我也不好推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