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载文化苦旅:让石头讲述中国故事

在上海嘉定区郦杨明中华奇石收藏馆,一尊产自柳州的“水凌石”静立于会客厅中央。石体表面如流水穿石,纹理间仿佛回响着千年流水的声音。这方经大自然的万年流水不断打磨而成的奇石,既是这位浙江企业家三十年执着寻石生涯的见证,也是其执着发掘中华奇石文化的精神缩影。

500

△郦杨明站在水凌石边上说:这块石头是历经数万年以上的流水打磨的

“石缘”起于家学

江南郦姓与是北魏地理学家、《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共为一祖,家学渊博。郦杨明的奇石情结,始于浙江诸暨的老宅。祖居书房“石韵斋”藏有灵璧磬石镇纸、大太湖石盆景、灵璧石盆景,幼年郦杨明就听奶奶讲,“这些东西都是爷爷留下的,爷爷最喜欢石头,说‘石头有六德——坚、润、拙、朴、奇、古,做人亦当如此’” ,这些事在郦杨明幼小的心里悄悄埋下了“石缘” 。

"灵石藏着天地运行的密码。"郦杨明说,幼时最惬意的时光,便是在夏夜的庭院里,透过太湖石的洞孔看满天繁星,觉得天地万物都有灵性。随着长大了通读《水经注》里的江河变迁,那些石头仿佛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上世纪80年代,郦杨明投身商界,1990年逐渐在上海滩站稳脚跟。事业蒸蒸日上之际,他始终铭记"经商可安身,文化能立命。"的祖训。每当周末,他总会穿梭于上海及江浙的古玩市场,寻找与祖居奇石相似的"老朋友"。1998年,他在沪太路奇石市场偶然发现一块葡萄玛瑙石,天然石葡萄纹竟与祖居天井里的石刻一模一样,再仔细一看、竟然像条锦鲤,又与小时候的床雕花一模一样。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我与这块石头有缘。这一年,郦杨明做出一个影响终身的决定:系统收藏中华奇石,追寻石头背后的文化密码。

500

△收藏的灵璧公鸡石

汇奇石 斥巨资举办全国展

从繁华都市到偏远山野,从戈壁荒漠到古道荒坡,郦杨明30年的足迹遍及全中国。1999年春天,他听说安徽灵璧县深山中有罕见的彩石,便独自驱车前往。彼时的灵璧山区路况极差,越野车在泥泞中颠簸了三天,才抵达传说中的石产地。为一块心仪的彩石,他三次夜访当地石农家,有一次夜间在悬崖峭壁间行路,不慎踩空摔下山沟,膝盖被尖石划开一道深可见骨的伤口。简单包扎后,来到石农家中,最终感动石农,买下这块通体黝黑、叩之如钟的灵璧石。"当时忘记了疼痛,只觉得这块石头在等我。"回忆起这段经历,郦杨明的眼中依然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500

△收藏的奇石

“寻石”三十年,郦杨明的足迹遍布全国30余个省级行政区,行程数万公里,投入资金上亿元,其中极品20余方。

不仅仅于此,自2018年起,郦杨明以北京汇石融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平台,出巨资持续在全国范围内策划举办中华奇石文化展览,将自然瑰宝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推动赏石艺术走向主流文化舞台。至今,郦杨明已合计出资500余万元在上海、北京等地成功举办5余场主题展览。

他打造的“石非石”系列展览以突破性的策展理念著称。2019年在国家大剧院开展,2020年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展,2021年在上海世贸大厦开展。在海艺术博览会上,该公司以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画为灵感,构建立体艺术装置与赏石的对话空间,红、黄、蓝主色调与黑白线条的碰撞,将东方含蓄美学与西方现代艺术完美交融。这场展览开创了赏石界七个“第一”:首次以大规模进军主流艺术圈、首次将藏家定位为艺术家、首次引入专业媒体深度专访等,使赏石从边缘收藏门类跃升为当代艺术的重要参与者。

500

△收藏的奇石

在2019年国家大剧院“石非石——中国生活艺术展”中,郦杨明更将赏石与茶道、花艺、书画等文人生活场景结合,构建出“一石一世界”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王亚民评价:“这些展览重新定义了赏石的文化价值,使其从自然奇观升华为承载东方哲学的艺术载体。”

2018年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名家赏石精品展,他联合中国观赏石协会、十里河奇石花卉城等机构,汇聚700余方精品奇石,首次将展览开进潘家园文玩市场。该展览吸引来自十余省市的藏家、石商参与,为行业探索出“文化+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这些展览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中华奇石文化像瓷器、书画一样,成为世界认知中国的文化符号”郦杨明说。

用石头写中国故事

2024年,一个计划在他心中成型:有生之年出资编著一部系统梳理中华奇石文化的《华夏石谱》。"每块石头都是历史的切片,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切片串联起来,还原中华文明的脉络。"

现在系统学习地质学、历史学、考古学知识。一块来自陕西榆林的黄河石,表面天然形成的纹路酷似秦代隶书,他们便查阅《史记》《水经注》,考证秦代书法与黄河文化的关系;一块产自内蒙的奇石,形状宛如一只红色的公鸡,他就研究“雄鸡一唱天下白”的诗词。从形成于46亿年前的原始地壳岩石,到承载着良渚文化符号的玉器原石;从见证丝绸之路繁华的戈壁玛瑙,到记录红军长征足迹的赤水河石,郦杨明正用石头成为串联起中华文明的独特线索。

500

△收藏的内蒙公鸡石

500

△郦杨明站在数千件奇石中

"我收藏的不是石头,是流淌在大地血脉里的文化基因。"郦杨明站在六千块奇石的仓库里说。这些沉默了亿万年的石头,在郦杨明的解读中,终于发出了属于中华文明的响亮声音——那是山河的史诗,是历史的回响,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永恒守望。(致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