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二战中的美国航母比日本航母抗揍?

500

NO.2479 - 航母抗揍

作者:A马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和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在二战的海上战场上,航母取代了战列舰成为新的海上霸主。在太平洋战场上,美日航母之间的对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海上战事的发展方向。

双方航母的发展情况

在太平洋海战中,美日两国虽然还装备着一些战列舰,但这些军舰并不是主角,航母才是战场的主角。

美国在二战中一共建造了151艘航母,其中包括:25艘主战航母、10艘轻型航母和116艘护航航母。这些航母在作战中一共被击沉11艘,战损率仅为7.28%。

日本在二战中一共建造了25艘航母,却有24艘航母在作战中被击沉,战损率达到了惊人的96%。这样悬殊的战损比,反映两国航母在设计理念、抗打击能力、作战使用上的明显差异。

500

信浓号航母

在海战中,大家的感觉就是美国航母在遇袭后,抗沉性非常好,不会立即沉没,经过美军官兵的顽强挽救,甚至能很快重新投入战斗。日军的航母不管是运气也好、实力也好,总是很快就无法挽救,很快沉没。

经典战例

下面我们不妨在具体航母作战中的表现看看双方航母的抗揍能力。

美国的“企业”号航母。这艘被誉为传奇航母的战舰在1936年10月下水,在中途岛海战中,“企业”号的舰载机先后击沉了日本的“赤城”“加贺”“飞龙”号航母和“三隈”号重巡洋舰。后来在所罗门群岛和圣克鲁斯海战中,“企业”号航母两次被击中受伤,却依旧拥有战斗力,甚至一度是美国海军在战区唯一可用的航母。

在冲绳战役中,“企业”号航母被日军的神风特攻机撞击受损,但也没有沉没。这艘航母在作战中多次被日军击中,但是凭借出色的设计和损管控制,始终没有被击沉,被誉为“不沉母舰”。

500

企业号航母

美国的“约克城”号航母:在中途岛海战中成为日军集中攻击的目标。该航母先是被日军俯冲轰炸机命中3颗炸弹,在美国海军的奋力抢修下,一度恢复航行。但随后又遭到日军鱼雷机的攻击,被2枚鱼雷命中,导致舰体严重倾斜,但是该航母依旧顽强浮在海面,直到第二天被日军潜艇发射的2枚鱼雷命中后才沉没于大海。

美国的“大黄蜂”号航母:在圣克鲁斯海战期间,先被3颗炸弹和2枚鱼雷击中,并有两架受损飞机撞在航母上。舰上的航空油库被点燃,导致舰桥、甲板和动力系统严重受损,随后又被数波轰炸机攻击,虽然“大黄蜂”号的损管人员成功让引擎恢复运作,但立即又被鱼雷击中,导致不得不弃船。

在舰员撤离的过程中,该舰仍被日军炸弹攻击。没办法,美军只能自行击沉“大黄蜂”号,在被9枚鱼雷和超过400发炮弹击中后,该舰仍未沉没,直到日军在后来又发射4枚鱼雷才将该航母彻底击沉。

500

大黄蜂号航母

美国的“富兰克林”号航母:在1945年3月被日军2颗炸弹击中,引爆了机库的燃油和弹药,引发连环大爆炸。全舰724人阵亡,265人受伤。该舰几乎被烧成一个空壳,就是这样,在其坚固的舰体和船员的损管努力下,该航母还是依靠自身动力返回了美国本土。

相比之下,日本航母在被击中后的表现则非常差劲,甚至有的是极速沉没。

日本的“赤城”号航母:在中途岛海战期间被美军俯冲轰炸机命中1颗炸弹,引爆了机库内大量堆放的油料和弹药,导致舰体内部发生大爆炸,弃舰后被日军鱼雷击沉。同时,“苍龙”号、“加贺”号航母也在美军轰炸机炸弹命中后迅速起火,短时间内就丧失战斗力并沉没。

500

赤城号航母

日本的“大凤”号航母:在马里亚纳海战中被美军潜艇的1枚鱼雷命中。后在损管作业中犯下严重错误,导致舰体内积聚了大量油气并发生爆炸,使得该舰在几个小时内就迅速沉没。

日本的“信浓”号航母:在处女航中便被美军潜艇命中4枚鱼雷。因为该舰的舰体质量差、损管不力,不到20个小时就沉没,创下了世界最短命的航母记录。

500

信浓号航母

为何美国航母的更抗揍?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美国的航母在实战中具有更高的抗沉性,不像日本航母那样一击即沉。这也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

一是航母设计理念不同。美国的航母设计理念更加重视综合性能。在设计航母时非常注重防护能力。机库通常使用开放式机库,方便油气扩散。在飞行甲板、弹药仓、油料库等关键部位安装一定厚度的装甲,提升抵御攻击的能力。此外,美国航母还非常重视水密舱设计,通过设置众多水密舱来提升航母的抗沉性。

日本设计航母的理念更加重视远距离突袭作战需求,强调高航速和高载机量,因此也就牺牲了防护性能。其大部分航母采用封闭式机库,还没有安装装甲,特别是油气简单的放置在普通船体中,导致战场生存能力低下。仅在二战后期才建造了类似于“大凤”号、“信浓”号等几艘装有装甲的航母。

500

赤城号航母

二是攻击武器的差异。美军当时使用的炸弹在装药量上占据明显优势。美制MK12航弹重227公斤,装药量为113公斤,MK13重454公斤,装药量为244公斤。而日军的98式炸弹装药量为96公斤,99式炸弹的装药量为60公斤,和美军炸弹的装药量差距明显。

此外,美军习惯使用短时延时引信,使得炸弹在命中后会在贯穿飞行甲板到机库里爆炸,加大对航母的损害。日本的陆用爆弹使用瞬发引信,一般只能破坏飞行甲板,使用的通常爆弹虽为长延时引信,但因弹体重量小、穿甲能力有所不足,难以破坏美国航母的核心舱位。

500

约克城号航母

三是对于损管重视程度不同。美军高度重视损管管理,损管部门的管理权限较高,全体舰员都接受过损管训练,分工明确,有着丰富的操作经验。美军航母在作战时,舰上会搭载用于堵漏、支撑、灭火的专用木材、钢材和化学药剂等损管器材。实战中,美军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严重受损的航母恢复使用,损管作业十分高效。

日本海军文化中对损管存在一种忽视,认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将损管作业视为消极和软弱的表现,很不重视损管管理。对于损管作业的指挥层级低,舰员也大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一旦发生问题,舰员无法有效组织起损管作业,导致无法控制航母受损状况。

四是人员素质差距很大。随着战争的进行,美军培养了越来越多的航母人员。这些人员专业能力强、斗志高昂、训练有素,能够很好的处理在作战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反观日军在中途岛海战之后就损失了很多有经验的人员,后期的人员素质越来越低,很多舰员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就被派上战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日军航母在作战中越来越不堪一击。

500

企业号航母

因此,美国航母在二战中展现出比日本航母更好的抗沉性,是设计理念、炸弹性能、损管能力和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加起来不仅仅影响了太平洋战场的局势走向,也为后来各国发展航母提供了宝贵经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