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思从玻璃厂逆袭,却陷苹果依赖与竞争困局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麻雀也能变凤凰。前身为恒生玻璃表面加工厂的蓝思科技,由“玻璃女王”周群飞创立,公司从湖南浏阳小型玻璃厂起步,凭借对技术创新的执着与品质的严格把控逐步崛起,2015年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此后,其加速全球布局,建成9大研发生产基地,研发团队超2万人,专利授权达2200余项,技术实力显著,甚至在业界首屈一指。

与苹果的深度合作是蓝思科技腾飞的关键,其凭借过硬实力成为苹果核心供应商,不仅获得稳定丰厚的收入,还树立了高端口碑,进而吸引三星、小米、OPPO等品牌合作,业务覆盖智能手机、平板、智能穿戴等多领域。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蓝思科技总营收329.6亿,同比增长14.18%;净利润为11.43亿,同比增长32.68%。虽然公司最新业绩数据亮眼,但也面临消费电子行业周期性波动、市场竞争加剧、供应链风险及新兴业务拓展困难等挑战。与此同时,其发展态势也给行业留下了启示。

行业波动冲击,市场竞争加剧

蓝思科技所处的消费电子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特征。从历史数据来看,2022-2023年行业处于周期低谷时,蓝思科技的业绩和市值均受到严重冲击,市值距离上市高点跌去大半。

据分析,这种波动主要源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技术更新换代速度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当经济形势不佳时,消费者对智能终端产品的购买力下降,导致市场需求萎缩,蓝思科技作为上游供应商,订单量也随之减少。

消费电子行业技术迭代速度极快,以智能手机为例,每年各大品牌都会推出新款机型,搭载更先进的芯片、更清晰的摄像头和更高刷新率的屏幕等。

500

可以预见,若蓝思科技不能及时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满足客户对新产品的需求,就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而当全面屏手机开始流行时,蓝思科技需要迅速研发和生产出适配全面屏的高精密防护玻璃,以满足手机厂商的需求。一旦研发滞后,手机厂商可能会选择其他能够快速提供产品的供应商。

在市场竞争方面,蓝思科技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同行的激烈角逐。例如,国内伯恩光学,在手机玻璃盖板领域与蓝思科技旗鼓相当,二者长期争夺市场份额。值得注意的是,伯恩光学凭借较低的成本优势,不断压缩蓝思科技的利润空间。

据了解,伯恩光学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等方式,降低产品价格,吸引客户。在一些中低端产品市场,伯恩光学的价格优势尤为明显,导致蓝思科技在该领域的市场份额受到一定影响。

国际上,日本旭硝子、德国肖特等企业,在高端玻璃材料技术上具有深厚积累,在一些高端产品领域占据优势。

例如,旭硝子在高铝玻璃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生产的玻璃具有更高的强度和更好的光学性能,在高端智能手机和车载显示屏领域拥有大量客户。这些竞争对手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客户资源等方面各有所长,给蓝思科技带来巨大压力。

以玻璃盖板产品为例,市场价格近年来持续下降,2024年较2020年已大幅下降,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竞争激烈,各企业为争夺订单不断降价。

蓝思科技若不能在技术创新、成本管控上取得突破,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将进一步被削弱。蓝思科技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出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玻璃盖板产品,如具有自清洁、防蓝光等功能的玻璃盖板,以提高产品价格和利润空间。同时,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供应链风险常在,成本压力不容忽视

供应链风险是蓝思科技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蓝思科技深度绑定苹果产业链,2024年苹果订单占比仍近五成。这种高度依赖单一客户的模式,虽在一定时期内带来了稳定收入,但也使蓝思科技面临巨大风险。

一旦苹果公司调整供应链策略,如将部分订单转移至其他供应商,蓝思科技的营收将受到直接冲击。近年来,苹果公司有供应链去中国化的战略倾向,这对蓝思科技的未来订单获取构成潜在威胁。

2019年,苹果公司开始逐步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印度和越南等国家,蓝思科技在印度和越南的工厂也随之承接了部分苹果订单。

500

但由于当地基础设施不完善、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蓝思科技在当地的生产运营面临诸多困难,成本上升,生产效率下降。若苹果公司进一步加大供应链转移力度,蓝思科技可能会失去大量订单,营收和利润将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供应稳定性问题也困扰着蓝思科技。玻璃、金属等原材料价格受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影响,波动频繁。

例如,此前的2021年,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蓝思科技的生产成本就曾大幅上涨,严重压缩了利润空间。在供应稳定性上,若供应商出现生产故障、物流受阻等问题,蓝思科技的生产计划将被打乱。

值得一提的是,蓝思科技部分从境外采购的原辅料、芯片等材料在跨境物流环节遇到困难,也对公司主营业务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因物流运输受阻,蓝思科技从国外采购的部分关键原材料无法按时到货,导致部分生产线停工停产,生产计划被迫推迟,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影响了客户订单的交付,对公司声誉造成一定损害。

与此同时,人力成本上升也是蓝思科技必须面对的成本压力。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蓝思科技所在地区的工人工资,也不断上涨。因此,为了应对人力成本上升,蓝思科技也需要加快自动化生产进程,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

新兴业务拓展,危机与挑战并存

据观察,为降低对消费电子业务的依赖,蓝思科技积极拓展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业务领域,但在拓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

以智能汽车领域为例,虽然蓝思科技已与特斯拉、蔚来等企业建立合作,为其提供中控模组等产品,但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一方面,汽车零部件行业对产品质量、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认证周期长、门槛高。博世、大陆等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凭借在汽车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品牌优势,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蓝思科技作为后来者,在技术成熟度和客户信任度上仍有差距。而且,汽车行业供应链复杂,需要与整车厂进行深度协同,蓝思科技在供应链整合和协同能力上还需提升。

500

汽车零部件的认证过程繁琐且严格,通常需要经过多个阶段的测试和审核,包括产品性能测试、耐久性测试、安全性测试等,整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在这期间,蓝思科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满足汽车厂商的要求。而博世等国际巨头,由于长期与汽车厂商合作,已经建立起完善的认证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能够更快地响应汽车厂商的需求,获得订单的机会更大。

人形机器人业务同样面临挑战。虽然蓝思科技已向智元机器人批量交付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但该领域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需求尚未完全释放。

在这个赛道,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是主要问题,人形机器人的研发需要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设备购置。

而且,通过国内优必选等以人形机器人为主打业务的公司发展来看,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还相对有限,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盈利。蓝思科技在该领域或许还需不断投入研发,探索应用场景,培育市场需求,才能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

研发人形机器人需要涉及人工智能、机械工程、电子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蓝思科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吸引和培养这些人才,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

由于人形机器人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物流配送等领域,市场规模较小,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盈利,这对蓝思科技的资金回笼和持续投入带来一定压力。由此可见,蓝思科技进行多元化转型,可谓任重而道远。

结语

蓝思科技作为全球智能终端精密制造领域的重要企业,在过去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当前面临的危机与挑战,也不容忽视。无论是行业的周期性波动、激烈的市场竞争,还是供应链的风险和新兴业务拓展困境,共同构成了蓝思科技发展道路上的阻碍。

然而,蓝思科技同样挑战与机遇并存。应充分利用自身在研发、生产和客户资源方面的优势,积极应对危机。

实际上,对于整个制造业而言,蓝思科技的发展历程和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制造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蓝思科技作为该赛道内的重要玩家之一,其并不敢于偏安一隅。因此,也在不断通过多元化转型谋求新的出路。期待蓝思科技能够平衡短期业绩目标与长期主义理想,在行业立于不败之地。

【天眼查显示】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用名:蓝思科技 (湖南) 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6年,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一家以从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498306.9781万人民币,实缴资本497347.9998万人民币,并已于2025年完成了IPO上市,交易金额47.68亿港元。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