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将“国防部”改称“战争部”的深层动因
特朗普将“国防部”改称“战争部”的深层动因
撰文:雅礼学人
2025年9月7日星期日
特朗普在2025年9月5日签署行政令,允许美国国防部及国防部长使用“战争部”“战争部长”等“次级称谓”,这一操作看似仅是名称更迭,实则是多重政治逻辑、利益博弈与战略野心的集中投射。结合其过往言行及美国政治生态,这一决策的动机可从以下维度深入拆解:
一、符号政治:用“名字霸权”重构意识形态叙事
特朗普声称“战争部”比“国防部”更“响亮带劲”,实则是通过符号重构强化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美国历史上,“战争部”存在于1789年至1947年,涵盖两次世界大战等扩张性历史阶段;1947年杜鲁门政府将其改组为“国防部”,隐含冷战初期“遏制战略”的防御性叙事。特朗普将改名与“二战胜利”绑定,试图通过唤起历史记忆,将“战争”包装为“力量”“胜利”的象征,消解其暴力属性。
更深层看,这是对民主党“进步主义”叙事的直接对抗。特朗普团队将“国防部”的命名视为“觉醒文化”对军事话语的“软化”,改名则是宣称对“政治正确”的颠覆,以此巩固保守派选民基本盘,塑造“拨乱反正”的形象。这种符号操弄的本质,是用情绪化的名称替换理性的战略定义,将复杂的国家安全问题简化为“强硬与否”的二元对立。
二、人设塑造与国际威慑:从“和平总统”到“战争鹰派”的矛盾表演
特朗普长期试图塑造“铁腕领袖”人设,而“战争部”的命名堪称其“鹰派形象”的点睛之笔。在国际语境中,“战争部长”的称谓自带攻击性暗示,既能迎合国内民粹主义对“强人政治”的期待,也试图通过话语霸权威慑对手——仿佛名称越强硬,美国的军事威慑力便随之提升。这种逻辑与他任内“极限施压”“贸易战”等策略一脉相承,本质是将外交政策简化为“霸气人设”的表演。
然而,这与人前标榜的“和平总统”形象形成尖锐矛盾:2016年竞选时,他曾批评小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宣称“只有我能带来和平”;如今却主动拥抱“战争”符号,暴露其政治叙事的投机性。这种矛盾恰恰揭示了其本质——所谓“人设”服务于短期政治目标,而非连贯的战略理念。
三、利益输送与军工复合体的“投名状”
美国军工复合体是影响国家安全政策的核心力量,而“战争部”的命名无疑向军工资本释放了明确信号:军事扩张与战争风险的提升,意味着武器订单、军费预算的潜在增长。从历史看,美国军费开支与军事行动直接挂钩(如冷战时期军费占GDP超10%,远高于当前的3.5%),“战争”二字的暗示性,无异于向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等军工巨头承诺“政策红利”。
特朗普此举或为2026年中期选举铺路:通过绑定军工利益集团,既能获得政治献金支持,也为未来可能的军事行动(如扩大对以色列援助、激化地区冲突)埋下“合法性”伏笔。军工企业则可借此推动国会通过预算法案,形成“命名—扩军—订单—利益输送”的闭环。
四、漂白战争罪行与地缘战略的“双重助攻”
值得警惕的是,改名背后暗藏对特定冲突的“合法性背书”。特朗普曾公开支持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称其为“聪明的举动”;对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更是以“自卫权”为由回避平民伤亡争议。将“国防”替换为“战争”,本质是将“战争”从负面概念重构为“正义手段”——通过官方称谓的“去污名化”,间接为俄罗斯、以色列等国的军事行动提供话语掩护,试图将“战争”包装为“维护秩序”“反击威胁”的正当工具。
这种操作的危险性在于,它模糊了“防御”与“侵略”的界限,弱化了国际法对战争权的约束。当“战争部”成为美国军事体系的象征,其对外政策可能更倾向于用武力解决争端,而非外交协商,这将进一步加剧全球地缘冲突风险。
五、政治作秀与现实制约:一场“低成本高噱头”的舆论转移
从实操层面看,特朗普的行政令仅允许使用“次级称谓”,全面改名需国会立法,而民主党控制的参议院几乎不可能通过相关法案。这意味着,改名更可能是一场“表演式政治”:通过制造争议话题,转移公众对其法律困境(如“爱普斯坦案”)和民调下降的关注,同时在保守派选民中强化“敢作敢为”的形象。
这种“低成本高噱头”的操作,暴露了美国政治的荒诞性——当国家安全沦为政客塑造人设、收割利益的工具,名称的“霸气”与实际战略能力的脱节便不可避免。正如外界质疑:若“战争部”的名号真能提升战斗力,美国又何以在阿富汗撤军时狼狈不堪?名称的强硬,终究无法掩盖其战略透支与软实力衰退的现实。
结语:霸权逻辑下的危险游戏
特朗普将“国防部”改称“战争部”,本质是美国霸权思维、党争极化、资本逐利与个人政治野心交织的产物。它用符号暴力替代战略理性,用利益输送绑架国家安全,用舆论作秀掩盖现实矛盾。这种操作不仅无助于“维护和平”,反而可能激化全球军备竞赛,为地区冲突火上浇油。历史早已证明,一个依赖“战争”符号彰显实力的国家,其霸权终将因过度扩张而走向衰落——名称的“硬度”,从来不是衡量国家真正力量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