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康熙遗风”,上不了“台面”
最近刷到了一条微博——
其实Papi酱的热烈欢迎才是新时代的康熙
心里一怔。
想了想,感觉内娱确实很少出现有意思的谈话节目了,我们或者正襟危坐,或者假装不正经,那个记忆中可以在玩笑间直戳人心的《康熙来了》式聊天,一去不复返。
而在Papi酱的这档“分享好物”类节目中,我们却找到了类似的感觉。
姜逸磊的功劳?
看了几期《热烈欢迎》,我倒是想聊聊这些节目嘉宾,“老一辈”的综艺主持人。
我们所谓的“康熙遗风”。
或许,出自他们。
01
首先一个问题,你觉得《康熙来了》的特点是什么?
我觉得不但是放得开。
还得除下面具。
比如,在《康熙》中最“放得开”的是小S,哪怕下三路也来者不拒。
于是你会看到她一次次地揩嘉宾的油。
完全没有顾忌。
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大胆”给节目制造了不少的娱乐性。
观众自然也笑得欢。
可仅仅是无脑狂欢吗?
当然不是。
事实上如果小S只知道装疯卖傻的话,《康熙来了》至少要减掉一半的魅力。
她也会利用自己的形象进行“冒犯”。
还记得有一次,黄晓明上节目,说自己去见导演,害羞到全程遮脸,还被夸帅。
结果,小S就“天真”地反问:
“他怎么看得到你,那导演根本就是胡说嘛。”
说白了,这其实就是在用开玩笑的方式说真话,她在制造笑点,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她在冒犯嘉宾,以低俗的尖锐,穿透娱乐圈热闹的虚情假意。
在这样的基础上,你会发现《康熙》的嘉宾很难“装”得起来。
哪怕是一些平日里拒人千里的。
到了《康熙》,也不得不除下(至少一部分的)面具,开始说真话起来。
而papi酱的《热烈欢迎》呢?
如果去除了它的“分享好物”属性,其实是有些《康熙》影子的。
比如戴军那一期。
他有很多亲身经历的“段子”——
就像有一次,跨年直播。
市长讲完话,直播画面给到了寒山寺,本该是用钟声飘过来,没想到那年的直播出了故障,只看到撞钟,但没钟声。
戴军生怕尴尬,于是“灵机一动”。
给钟配音。
“duang duang duang ……”
效果也很明显。
第二年就不再要我了
而Papi酱也没有“装模作样”。
她会“分享”自己在手术台上被打招呼的经历——
下面全脱光了
我就躺在那儿
两个腿M字打开
然后那个护士说,哎?你是Papi酱吗?
也会在戴军说自己的代表作《阿莲》时,适时地问一句——
那你会对后来没有更红的歌
感到遗憾吗
我看了最近几期的《热烈欢迎》,发现这样的谈话方式不止发生在戴军身上。
其他人也是如此。
就像谢楠。
谢楠这期其实特别好笑,她会分享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出来,比如衣服上挂着阿呆鼻涕纸巾盒什么的,也会分享他们一家四口穿着青蛙服在小区里溜达,碰到人就敬礼的趣事。
而Papi酱(团队)也会不避讳地问她和吴京的争议话题——
觉得自己是被恶意剪辑了吗?
和吴京吵架是什么样的情况?
八卦吗?
当然是。
不过回头想想,能和你没有负担地打听八卦、聊八卦的一般都是谁?
朋友。
而《康熙来了》这类的综艺,给人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所有人都能像朋友一般没有拘束。
换句话说——
这是一个“活人感”特别强的节目。
而内娱,活人消失久矣。
02
没错,我们之所以对戴军这些人的谈话节目如此“热烈欢迎”的原因,根本原因,其实是在于内娱很久没有如此有意思的聊天了。
每个人都在讲“分寸感”——
没有太多“表演”天赋的人会在自己周围打造出一副生人勿近的盔甲,以避免走心。
有“表演”天赋的则会化解真正的交流。
这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看内地的聊天类节目,经常是看着开心,各种综艺效果满天飞,可看完一想,又觉得似乎什么真话都没说,彼此聊了个寂寞。
举个例子,《毛雪旺》。
说实话,我还是比较喜欢看这档节目的,它没有那么多“咋咋呼呼”的综艺设定,就三四个人一起吃吃东西聊聊天,也挺好。
不过因为李雪琴和毛不易不是专业主持人的关系,大部分聊天都很空洞。
就像前段时间李诞那一期。
因为李雪琴和李诞的关系比较近,所以两个人还是可以开着一些玩笑的,这一期的娱乐性也相对比较高。
可很明显,毛不易在李诞面前还是有些“束手束脚”。
最后变成了李诞一个人在那嘻嘻哈哈,两个人在一旁捧场。
所以是李雪琴毛不易不行吗?
也不是。
一个细节是,节目中毛不易问了李诞一句观众会关心的问题——
你是快乐呢
还是得快乐
李诞怎么答?
没有犹豫。
直接用一句不痛不痒的话带过——
我都不思考这个问题
李诞当然不是回答不了这样的问题,他在自己的播客里,曾经一度分享过许多诸如“孤独”“违心”“欲望”,甚至“死亡”等比较严肃的话题。
当在这样一个大众一点的节目里,他选择了拒绝表露真心。
这是他的“安全地带”。
是的,其实回头来看,当下国综里,哪怕那些我们认为“放得开”的人,也相当讲究“分寸感”。
只不过他们不是保持边界。
而是把对方拉进了一个“自我”不存在的娱乐空间里,进行着一场空有娱乐性的对话。
就像大张伟。
大张伟可以算是名副其实的救场王,他总能在冷场的瞬间将场子热起来,制造活跃的气氛。
他也有自己真心表露的时刻。
比如当年他参加《百变大咖秀》,致敬了窦唯,事后发布小作文。
其中提到了这么一句——
这么不可思议的创作
到现在的氛围里
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比如他参加《乐队的夏天》,新裤子演完了最后一首歌,彭磊说,累了,实在是躁不动了。
然后大张伟急了—
该躁还得继续躁啊
你们要是躁不动了
他们只能看那帮跳舞的躁了!
他更有对自己的清醒认知。
比如在《吐槽大会》中,他曾经无差别“吐槽”——
大家吐槽相互看不起
其实小丑
就是我们自己
可是呢?绝大多数时刻,你能看到的只是那个插科打诨的大张伟,只是那个把自己放进娱乐外壳里的大张伟,只是那个用机智遮掩自我的大张伟。
他其实是用另一种方式,保持着“自己”和“他人”的距离。
而我们知道——
当一个人的所有行为都变成了表演,变成了实用主义的技术。
所谓真诚,往往也会减弱分量。
大张伟如此。
更何况,那些在喜剧的技术层面远不如大张伟的人呢?
03
回到《热烈欢迎》。
在我看来,这个节目之所以有这么强的“活人感”,之所以被认为是“新时代的《康熙》”(当然这个定义夸张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的嘉宾大多数都是来自十几二十年前的娱乐节目主持人——
他们都是看《康熙来了》成长起来的一批人。
他们深谙谈话节目的要义,不在于请到了什么样的大牌明星,而在于展示出明星最真实的样子,从而产生人与人的情感链接。
早年的娱乐节目大抵都是这样的。
比如《今夜不设防》。
为什么抽烟喝酒?
今天来看,这几乎就是“不专业”的典范,是主持人对于嘉宾和观众的不尊重,有着不好的示范作用。
可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设计其实就是营造一种日常感。
几杯酒下肚,明星放松了自己。
也就更能呈现出他们私底下真实的样子,说出些没那么官方的话。
或者《星空下的倾情》。
大概是因为前段时间张曼玉开小红书,以及梁家辉靠《捕风追影》又红了一把的缘故,他俩和张国荣的那期《星空下的倾情》又被人翻了出来,大赞这是一期可以“盘包浆”的谈话。
为什么那么好?
其实我们不看具体的内容,光是这个动作——
你就可以感受得到节目里的这几位明星是真的好友,姿态也是真的放松。
人只有在放松的姿态下才会敞开自己。
明星也不例外。
可是呢?
这似乎已经是很久远前的事了。
现在是个放大镜的时代。
不管是嘉宾还是主持人,你的一言一行,在节目中呈现出来后,就必须接受数倍于正常目光的解读与指责。
人们在“挑刺”的道路上乐此不疲。
是看不惯明星吗?
也不是。
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对某些人的过度指责,往往所反映的是更大范围内内心的失落,明星只不过是一个“借口”,一个疏通的“管道”。
可这样造成的问题也很显著——
那就是镜头前的“人”越来越少,每个人都被迫戴上了面具,装疯卖傻。
偶尔有说真话的,也在我们的放大镜下,四散而逃。
所以你说《热烈欢迎》会红吗?
其实很难。
事实上现在主持与嘉宾的肆无忌惮,其成立的前提正是这是一个没多少人关心的卖货类节目,它能辐射的范围很小。
而一旦它像别的节目那样,开始接受更多人的审视。
不说别的,就是papi酱也得战战兢兢。
说到这里,我不知道你是否还能记得我们一开始提到的,戴军模仿撞钟声的故事。
在那个故事里,好笑的是前半部分。
而我,更在意那个结局——
在信号传输事故发生后,全场五个主持人,只有戴军一个人怕冷场,模仿起了钟声。
其他四人一直沉默不语。
而结果,就是戴军第二年消失了,其他四人,则留了下来。
戴军解释说,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台里的。
但回头一想——
是不是因为他们一直工作在这样一个“宁可不做不可犯错”的环境里,所以才会对播出事故沉默应对?
毕竟这样的话,事故再大,也与自己无关了。
我当然不是想指责他们。
这算是一种本能。
可如果所有的主持人都蜷缩在一个安全区里,所有的嘉宾都涂抹上一层厚厚的粉。
又有谁会再说真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