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讲古:山火光叟燮
甲骨文【山(平底山峰形)】词例:山尞、尞山。其求于山。奏山日南雨。
甲骨文【火(弧形底火焰形)】词例:隹火五月。有新大星并火。
山林自然野火是上古人类的主要火源。引用为山火、山林野火。《易·说卦》离为火。《论衡·诘术》火,日气也。《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山林陡坡本身也利于人类躲避山火,就近获取柴火、木炭和自然烧死的动物肉食,进而每年烧山高效获取肉食,因此甲骨文字形近似(有些字形完全一样,需要通过上下文辨识)。后逐渐分化。随着商周人工取火和日常狩猎技术的改进、推广,山火二字不再相似。引用为烈山氏。靠山吃山。火中取栗(喻冒险。乃至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燧石取火、钻木取火。火链(旧时打火用的火力);火厝(火葬);火厄(火灾)。《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 委随 也,故字 人散二者为火 也。
山脉在日照下,会有上升气流。以秦岭、太行山、燕山为代表的中原山脉(以及南方的南岭、东方的泰山),是中国季风气候区的自然引风中心和降雨量、江河流域区分线。引用为山岚。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山神)。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書·禹貢】奠高山大川。【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象形。【徐曰】象山峰起之形。【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崖。~峦。~川。~路。~明水秀。山阿(山中凹曲的地方);山岩(山峰;山崖);山隈(山角);山啜(山岔);山落(山岔;山角落);山孤钉(小山包);山头(绿林好汉占据的山寨;坟地;山墙);山长(科举时代的书院主讲及总领院务者);山主(寺院的主持);山家(佛寺);山观(山中道观);山关(依山而建的城堡)。《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土台。假山。《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形状像山的东西。冰山;鳌山;山枕(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制作,中凹,形似山);山堆阜积(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山棚(结彩的牌楼;比武台,戏台)。《南齐书·高逸传伦》刃树剑山。
又姓。古烈山氏之後。
甲骨文【光(正坐人形头部明火会意)】用作人名、地名。
甲骨文【叟(手持柴火)廋(屋内举火把)搜】用作地名、人名或搜索。
甲骨文【燮(手持大火把,三火)】词例:夕燮大爯。(查夜,全城大搜索)
晓得使用自然野火,懂得搜山获取大自然的馈赠(捡食熟肉),雨季知道在洞穴保存火种,烟熏肉食保存食物避免变质,明白合理分配,是晚期猿人进化的重大里程碑之一。引用为光明。文明之光。老叟、搜索。
调燮 tiáo xiè 谐和。【書·洪範】燮友柔克。【周官】燮理隂陽。【詩·大雅】燮伐大商。【爾雅·釋詁】燮,和也。
火 huǒ 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焰和热:~力。~烛。~源。~焰。烟~。火筒(烟筒);火厄(火灾);火备(防火设施)。《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自然火源是由自然现象引发的林火触发因素,与森林可燃物、火险天气共同构成森林燃烧三要素。主要类型包括雷击火、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滚石火花、泥炭自燃等五种,其中雷击火占自然火源总量的90%以上。
中国自然雷击山火大多发生于四百至八百毫米降雨带附近,雨季集中,旱季漫长,雨季前期雷击容易发生山林野火。雨季在洞穴保存火种从而积累大量炭屑,故而在此地带发现西侯度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金牛山人等旧石器时代人类用火遗址。
将云南元谋晚期猿人遗址和辽宁金牛山早期智人遗址连成一条线,西侯度遗址、蓝田晚期猿人遗址、北京人遗址都在附近。
西侯度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中条山西南端(现代海拔约563米),出土烧骨化石。蓝田猿人遗址,位于陕西省蓝田县东九间房镇公王岭(灞河南坡,现代海拔约855米),发现了三、四处灰烬和灰屑。 龙牙洞遗址,位于陕西省洛南县,距今约50万~25万年,出土烧裂石头和油脂滴落痕迹,反映频繁用火行为。
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城东南(凉山乡大箐河南坡,牛泥塘梁子西麓,现代海拔约1250米)。出土晚期猿人门齿化石、石器、炭屑和烧骨。
金牛山遗址,位于辽宁省大石桥市永安镇,是沿海平原上的一座孤立山丘,海拔69.3米。在金牛山A点洞穴第六层底部发现一具较完整的人骨化石,其头骨特征与北京猿人极为相似,脑量1335毫升,额骨倾角43度,属早期智人 。在与人类化石同层位的地层中,发现约20厘米厚的灰烬层,灰堆较集中,呈圆形,内含大量烧骨、土块。发现9号灰堆石块散乱压地,推测古人类已使用石块封火保存火种。
西侯度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中条山西南端(现代海拔约563米)。文化层中发现了一些黑灰、灰绿色的化石,大多是哺乳动物的肋骨、鹿角和马牙。研究测定表明,这些不同颜色的化石为烧骨。证实古人类已掌握用火技术。据古地磁断代初步确定、年代为距今243万年,是已知最早的人类用火遗址。
芮城县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特点是雨少风多,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盛行西北季风,冬干燥春干旱。汛期6至9月,盛行东南季风,降水集中,汛期降水占全年的60%左右。一月均温0—2度,七月平均温度28度。年均降雨量为514毫米左右,霜冻期在十月下旬至次年三月下旬,无霜期205天。
风陵渡镇北枕条山,地形由北向南倾斜,山区、丘陵、平川、滩涂相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2.7 ℃,平均日照时数2366.2小时,无霜期250天左右,年降水量513毫米。
元谋猿人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城东南(凉山乡大箐河南坡,牛泥塘梁子西麓,现代海拔近一千三百米),是一个河湖相沉积盆地,从沉积特征、孢子花粉和哺乳类化石材料分析:自下而上可分为四段,计28层,第四段为24~ 28层。元谋人门齿化石出土自第四段第25层的棕褐、褐色黏土中。第四段还出土有石器、炭屑和烧骨。绝对年代距今约170±10万年。
炭屑多包含在黏土、粉砂质黏土中,少量夹在砾石透镜体内;炭屑分布的上、下界约三米左右,分三层,每层的间距约半米;炭屑的分布不均匀,有的较为集中,呈鸡窝状,有的地方比较分散,呈星点状;炭屑的直径一般在4~8毫米之间,最大的15毫米,最小的1毫米左右,用肉眼可以清楚地看见。后来,在深沟底部还找到了两件颜色发黑的动物化石,经鉴定可能为烧骨。
元谋县海拔高低差近2000米,气候垂直分布明显。温凉高山区面积237.14平方千米。温暖山区面积314.09平方千米;温热丘陵半山区,面积636.7平方千米;干热河谷坝区面积797.51平方千米,干燥少雨,光热足,罕霜雪;极端最高气温41℃,极端最低气温1.8℃,年平均气温22.6℃,年日照时数2183.8小时,年降雨量445.6毫米。 气候具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每年5月至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9%,而从11月至次年4月则为旱季,降水稀少,空气干燥,相对湿度较低。
凉山乡境内地势东西两头低,中间高,形如弯月。主要山脉有雷应山、牛泥塘梁子。风力强,多西北风。年均降水量80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9月。有常流河1条、季节河4条。大箐河为常流河,那蚌河、牛街河、那控河、冷水箐河为季节河。火把梁子村隶属于云南省楚雄市元谋县凉山乡冷水箐村委会,属于山区。海拔2,680米。
元马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昼夜温差大,四季不分明,基本无冬、无霜。多年平均气温22.9℃。年平均降水量562毫米,极端年最大雨量906.7毫米(1966年),极端年最少雨量288毫米(1960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10月。
老城乡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部低凹。境内最高峰范高姑山位于范高姑村东,海拔2050米;最低点位于阿郎村东北龙川江出境处,海拔1020米。属高原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呈立体气候。旱、雨季较为明显,日照充足。温凉高山区年均气温14℃,年均降水量900毫米;温热丘陵区年均气温20℃,年均降水量738毫米;燥热河谷平坝区年均气温23.1℃,年均降水量661毫米。
蓝田猿人遗址位于陕西省蓝田县东15千米处的九间房镇公王岭(灞河南坡)和县西北10千米处的洩湖镇陈家窝村两地。
1963年9月,在陈家窝村厚30米左右的红色土层底部,发现了一个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1964年5月又在公王岭红土底部的钙质结核土中,发现了一个不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两地相距约30公里,经测定公王岭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距今约110万年至115万年。
蓝田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适中、雨热同季、四季冷暖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3.1℃,日照2148.8小时,无霜期212天。
水文:平均降水量720.4毫米,主要集中于7—9月,占全年总降雨量的55%
“公王岭”蓝田人,距今110万年前到115万年前;发现了三、四处灰烬和灰屑,这是是蓝田人熟练用火的遗迹。
九间房镇地处秦岭北麓,境内地形复杂,山、川、沟、岭兼有。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年平均21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148.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720.5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6—9月。
主要河流有灞河,境内流长9千米;另有流峪河、道沟峪河等,境内总流长11千米。
洩湖镇地处秦岭北麓的灞河川道,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地形复杂,有川、塬、岭等。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3.1℃。无霜期年平均21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148.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720.4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10月。主要河流灞河,境内流长8千米。
周口店猿人洞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距今约77万~23万年,发现火塘遗迹和集中灰烬,显示古人类有控制用火行为。
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出土人类化石200余件,石器10多万件以及大量的用火遗迹及上百种动物化石等,是人类化石宝库和古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年代学、环境学及岩溶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
房山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区。平原地区平均气温13.2℃,西部山区平均气温11.3℃。平原地区降水量670.4毫米,西部山区降水量674.9毫米。平原地区年日照时数2589.7小时,西部山区年日照时数2145.1小时。
周口店镇地处太行山余脉大房山东南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为石灰岩丘陵、岗地。境内最高点猫耳山位于葫芦棚村,海拔1307米,最低点位于大韩继村,海拔44.6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周口店河,从东南至东北流经境内大韩继、周口店、山口、良各庄、车厂等村,主要支流有瓦井河、长沟峪沟。 境内矿藏资源有石灰石、煤炭、大理石、花岗岩等。
金牛山遗址,位于辽宁省大石桥市,距今约30万年,发现9号灰堆石块散乱压地,推测古人类已使用石块封火保存火种。
金牛山遗址,位于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永安镇西田村村西金牛山,金牛山是辽东半岛中部沿海平原上的一座拔地而起的孤立山丘,海拔69.3米。山东南有一大型溶洞,是26万年前的一处古人类居住地。
在与人类化石同层位的地层中,发现约20厘米厚的灰烬层,灰堆较集中,呈圆形,内含大量烧骨、土块,说明金牛山人长期用火 。
在金牛山A点洞穴第六层底部发现一具较完整的人骨化石,其头骨特征与北京猿人极为相似,但眉脊没有北京猿人粗壮,骨壁也较薄,颅长206毫米,宽148毫米,高123毫米,脑量1335毫升,额骨倾角43度,属早期智人 。
永安镇地处大石桥市区南部,地势东高西低,地形主要有丘陵与平原。平均海拔41米,境内东、南、北丘陵环抱,西部是平原;主要山峰有金牛山、白虎山、青龙山、老尖山等。
永安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差变化较大。多年平均气温8.7℃,1月平均气温-9.3℃,极端最低气温-31℃(1967年12月28日);7月平均气温24.5℃,极端最高气温36.9℃(1999年7月1日)。最低月均气温-9.3℃(1985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24.5℃(1999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53.4℃,最大日较差15.6℃(1969年1月2日)。生长期年平均185天,无霜期年平均175天,最长达190天,最短为13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495.3小时。0℃以上持续期224天(一般为3月27日至11月7日)。年平均降水量690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54天,最多达65天(1967年),最少为28天(1978年)。极端年最大雨量1136毫米,极端年最少雨量34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的7—8月,8月最多。
永安镇境内共有2条河,二道河发源于博洛铺的孟屯水库,经孙家屯、赖家屯、韩家屯流入博洛铺镇的牛家屯;河长30千米,流域面积0.6平方千米;田家屯河发源于泉眼沟,经两军寨、周家屯、三家子、永安屯、东田家屯、西田家屯流入大旱,河长21千米,流域面积0.8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