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全员推广居家办公,为何国内迟迟无人敢跟进?
携程日前官宣从9月开始居家办公无需直属领导审批,提交即视为自动通过,此次调整以全体产研为试点,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员工工作与生活平衡。
眼下为何只有携程首吃混合办公螃蟹,国内其他企业迟迟不敢这么玩?
混合办公对于打工人的利好一面显而易见,既节约上下通勤时间,一日三餐问题也能更好的解决,对于不爱早起的人来说算是大福利,甚至可以直接回老家,节省一大笔租房和交通费用。
当然也有人纠结混合办公不用领导审批新政,看上去是放权,其实是换了一种管理方式,以前是领导审批,管的是员工在不在工位;现在是取消审批,管的是员工交不交得出绩效。
说白了,公司可能不关心你在不在工位,只盯你最后能不能把活干好。以前主管审批,是管过程;现在取消审批,转向管结果。
审批环节省了,管理成本降了,人效还提高了。领导不用在系统审批"同意",但KPI、项目deadline还会是隐形审批。结果透明化后,自驱力强的人往前冲,扛不住的人自然掉队,筛选更干净利落。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混合办公利弊兼而有之,可能对以下打工人算利好:
第一,自律的牛人:没人打扰效率更高,绩效只会更亮眼。
第二,成果可量化的人:比如程序员、测试,代码质量、Bug一清二楚,用结果说话。
第三,要兼顾家庭的人:孩子接送、父母照顾,时间灵活了,生活质量更高。
但对另外一些打工人可能是利空:
一,需要存在感和持续刷脸的人:很多工作岗位需要刷脸,天天躲家里团队记不住你,机会自然落别人身上。
二,依赖团队氛围的人:很多创意和思路就是在茶水间、会议室聊出来的,居家久了,容易成孤岛,工作热情也会下降。
三,职场新人或自律差的:没人盯、没人带,你再怎么想努力,也容易边学边荒废,成长速度大打折扣。
能打的人,自由度更高,工作玩法可以更多,效果可能更好;不能打的人,自由更像是陷阱,很容易掉进去。
事实上,如何让员工能更好地平衡事业与家庭,携程一直都走在前沿。携程创始人梁建章是人口学家,对于中国人口问题一直都是非常关注,还为此专门成立了育娲人口研究智库。
而且早在2010年,携程在公司做过类似实验,当时结果表明员工离职率下降了50%,业绩倒是上涨11%。
2020年疫情时期,携程有70%的员工需在家办公,反而工作效率更高。
2022年2月,携程正式宣布将在全公司推行这个“混合办公制度”,每周有1-2天可以申请,地点不限——可以在家里、在酒店、或者是在咖啡厅。自混合办公政策以来,已有 70% 的员工参与,累计有超过 64 万人次选择在家办公。
今年9月起全员推广居家办公,不用领导审批,此次调整旨在进一步提升员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打造信任与自驱的文化。
可以说,这是携程混合办公政策的升级,为什么这么整?就不得不提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梁建章。
梁建章曾公开表示:混合办公有利于“能缓解高房价,提高生育率,减少通勤碳排放,缓解交通压力;提升工作生活平衡,尤其利好女性职业发展和育儿家庭;降低离职成本,增强雇主品牌吸引力。
梁建章可能他是在做一场职场实验,而刚刚发布的财报数据,给了他实验的勇气。
不久前,携程披露2025 年上半年总营收 287 亿元,同比增长 21%;运营利润 76.65 亿元,同比增长 27%;净利润 91.94 亿元,同比增长 17%。业绩甚至超越了疫情前的水平。
要知道,2019 年携程全年总营收才 357 亿元,净利润 65 亿元,平均每天净挣 1780 万元,如今携程的赚钱能力是疫情前的 2.8 倍 。
有了充分的子弹,梁建章又开始新的“职场实验”。
2023年7月1日,携程推出了一个叫“程二代程长礼金” 生育补贴政策,规定入职满3年的员工,不论性别,每新生育1个孩子,都将获得每年1万元的现金补贴,直至孩子满5周岁。经初步测算,携程计划未来投入10亿元生育补贴,用于激励员工生育。
政策推行一周年结果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符合领取补贴条件的员工达541人,涉及新生儿550人,其中包括9对双胞胎。按照政策标准,这些新生儿家庭将获得总额高达 2750 万元的补贴。
那么,这场实验,究竟会走向何方?短期内看还很难说,但全球确实有不错的案例,比如巴西塞氏企业有三个规定:
第一条给员工:晚上7点前所有人必须离开办公室;
第二条给老板:给员工最大限度的自由和权利;
第三条给所有人:审视所有的规章制度,能取消的都取消。
塞氏企业在过去20年间保持着平均47%的企业增长,是巴西成长速度最快的公司之一;成为一家制造上千种产品的大型跨国企业,其主营的船用设备业务更是占据整个巴西市场的85%;是巴西平均水平的4倍;企业人员流失率多年来低于2%。
不管怎样,希望携程的混合办公能真正落地,给更多企业职住平衡打个样。
眼下部分白领工作被AI、或是远程办公替代已是大势所趋。混合办公新赛道一旦跑通,很多公司、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可能没必要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花费巨资招聘大量员工,这无疑给了三四线城市甚至乡镇农村打工人更多发展机会,职场新的生态巨变或许正在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