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药之王”近况:半年报不合格,股价仍涨超7%,东阳光药的病与药

作为港交所首个H股吸收合并私有化加介绍上市的案例,东阳光药登陆港股已近一个月时间了,近况如何?

二级市场上,股价表现相对稳定,基本都在50港元以上,截至今日收盘,报54.25港元/股,上涨7.43%,市值达到312.84亿港元。

但业绩层面寒意依然明显。根据东阳光药最新发布的半年报,今年上半年,该公司收入19.38亿元,同比减少24.95%;毛利14.68亿元,同比减少28.12%。

500

来源:东阳光药财报

另据东阳光药此前递交的招股书,2022-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约为38.14亿元、63.86亿元、40.19亿元;年内利润分别约-14.16亿元、10.14亿元、2480.3万元。业绩“先升后降”,整体波动较大。

这种情况下,我们也难免疑惑,东阳光药究竟是怎么撑起市场预期的?

“流感药之王”的式微

对东阳光药这家药企,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提到可威(磷酸奥司他韦)这款“抗流感神药”,大家应该颇有耳闻。

这款产品正是东阳光药的核心品种,近年为东阳光药创造了不少增量,并使之获得了“流感药之王”的称号。今年上半年,磷酸奥司他韦实现营业额13.01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比重超6成,依旧在为东阳光药打江山。

而这也是东阳光药饱受诟病的地方,主要在于独木难支,产品依赖风险正日趋明显。

不可否认,抗流感需求旺盛、磷酸奥司他韦市场地位领先。中国疾控中心发布过一期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显示今年6月流行性感冒发病人数为314709例,相较于去年同期的65289例增长了近4倍。磷酸奥司他韦这类药物正是抗流感时期的热门产品。

东阳光药招股书曾显示,基于可威加速放量,2024年公司拿下了中国磷酸奥司他韦市场54.8%的份额,但这比不上“占据超90%市场份额”的巅峰时期。

还是那句老话,擂台上没有永远的王者。

米内网曾对目前临床使用的抗流感药物做过汇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代表药物有奥司他韦、帕拉米韦、扎那米韦等;二是RNA聚合酶抑制剂,代表药物有玛巴洛沙韦、法维拉韦等;三是离子通道阻滞剂,代表药物有金刚烷胺等;四是血细胞凝聚素抑制剂,代表药物有阿比多尔等。

另外,从米内网公布的2025年一季度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抗流感化药通用名排名来看,有50家企业在销的奥司他韦排在首位。其他类别中,罗氏的玛巴洛沙韦呈现394.88%的爆发式增长,对奥司他韦形成不小的替代之势。

500

来源:米内网

整体而言,抗流感药物市场正卷成红海,仅一个细分赛道就群狼环伺,东阳光药不得不面对份额流失、红利渐尽的现实。

加之带量采购的影响以及流感爆发具有季节性(基于流感高发于冬春季节,抗流感药的销售高峰一般在第一、第四季度)等,“流感药之王”更显式微。

“目前的收入及盈利能力依赖可威。倘无法保持可威的销量、价格及利润率,收入及盈利能力可能受到重大不利影响。”东阳光药曾给出明确的风险提示。

在此背景下,变革的哨声已经吹响了。

打破“单腿走”的僵局

对于投资市场而言,企业“走下坡路”不可怕,可怕的是坐以待毙,即经营情况持续恶化,却未采取任何有效改善措施。而如今东阳光药股票飘红,或许也正是因为市场看到了它的变化。最突出的就是产品结构的调整。

业绩公告显示,2022-2024年,东阳光药磷酸奥司他韦销售额分别占收入的81.2%、86.9%、64.2%,抗感染药物销售收入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85%、90%、69.6%;用于治疗慢性病的药物销售收入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13.6%、9.1%、26.6%。

另外,半年报显示,聚焦感染、慢病和肿瘤等核心治疗领域,该公司拥有150多款获批药物,在研100款药物,包括49款1类在研创新药物。其中,有几款产品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注册审批方面。2025年2月和3月,东阳光药的东卫卓®(磷酸萘坦司韦胶囊)和东英贺®(艾考磷布韦片)联合用于治疗初治或干扰素经治的基因1、2、3、6型成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产品分别于中国获批准上市,成为国产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口服泛基因型方案。为加速丙肝等创新药商业化,目前东阳光药已成立肝病专线团队。

500

在今年1月和6月,东阳光药也分别递交了德谷胰岛素注射液和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用于治疗糖尿病的上市申请。

临床研究方面。今年5月,东阳光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新药盐酸伊非尼酮片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同意开展III期临床,成为该适应症首个获批进入III期临床的国产创新药。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段时间召开的第九届特发性肺纤维化峰会上,首席科学家林凯博士首次公开披露了伊非尼酮的II期临床试验关键数据。结果显示,相比吡非尼酮(全球范围内获批治疗IPF的两款药物之一),伊非尼酮展现出更显著的疗效,且整体安全性、耐受性良好。

整体来看,更多新药加速落地,正在打破东阳光药“单腿走”的僵局。同时,投资市场重拾信心,也绕不开以下因素:

新药面向的细分市场需求显著,比如我国约有1000万丙肝感染者,但诊断率及抗病毒治疗率均较低;依托可威等核心品牌,东阳光药已具备一定市场影响力,销售网络比较完善,目前已覆盖2500多家3级医院,9600多家2级医院,89000多家1级医院、众多大型全国性或区域连锁药店以及其他医疗机构;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估值修复多维共振下,中国创新药的甜蜜期已经到来,药企研发创新更有动力,比如8月28日,东阳光药正式宣布推出全球首个药物制剂垂直领域自然语言大模型(HEC-PharmAI),有望进一步提高新药研发效率和成功率,降低试错成本……

总体而言,面向资本市场,东阳光药已经放出多重利好。不过,还是要做好该公司短期内难起势的准备。

结语

目前来看,东阳光药正处在转型深水区:一边,传统增长模式难以持续,需撕下标签,突破旧体制、旧观念阻碍;另一边,高质量创新成为核心发展要求,而这也带来了更大的运营成本,同时竞争风险依旧突出。比如,现阶段我国共有超10种丙肝DAA 治疗方案获批,且多数已进入医保目录,主要厂家包括百时美施贵宝、吉利德、艾伯维、默沙东、歌礼制药等,东阳光药的东卫卓®、东英贺®能取得多大份额尚未可知。在这样的周期中,也只能静待拐点的到来。

来源:医药研究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