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看见这支硬核“湘军”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刷屏了各大媒体平台的热搜。
让观众震撼的,有一系列被调侃为“军迷变军盲”的硬核装备,还有央视整场直播画面的大气、细致、流畅。整齐划一的徒步方阵、气势如虹的装备铁流,在高点全景、动态俯瞰等特色镜头的拍摄下,成为刷屏的视觉震撼、“排面拉满”的体验。
根据央视此前披露的信息,本次纪念大会直播机位超过170个,创新视角拍摄和特种设备使用量均创历史之最。
而这份“历史之最”的背后,有一群不畏难的湖南人、一批“湖南造”的硬核装备,为纪念大会的圆满直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来自我们熟悉的中联重科。
盛典之上,霸气的镜头背后有玄机
翻看纪念大会直播时和直播后的社交媒体,不少观众都在感慨:“这个镜头切得太美了!”
而看到这些直播时,你可能也会疑惑,这些远近景切换自如、角度流畅变换甚至有些“刁钻”的完美镜头,到底是怎么拍出来的?

其实,整体直播效果的实现,正是基于央视多机位、多角度、多设备的安排。
而要让摄影设备做到动静自如、不受外界气象等条件干扰,靠的就是稳定的作业设备和复杂的摄影摄像系统,包括“天鹰座”“万向鹰眼”和“天琴座”。我们看到的经典镜头、大排面全景和经典的“中国排面”俯视画面,不少镜头就是基于这个系统实现的。

在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的繁华景象背后,有一批“擎天铁臂”,一支为央视直播国家盛典深度服务的保障队伍,承担了搭建索道系统、确保特殊机位稳定、支持拍摄作业的重任。它们正是来自千里之外的湖南,并和一个响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中联重科。
虽然看起来参与这场盛事的是设备,但其实对于这支被外界誉为“工程机械湘军”的队伍而言,这更像是在国家最高殿堂的一次实力检阅。
因为,观众在屏幕前看到的直播画面有多么震撼流畅,其背后的技术保障任务就有多么复杂严苛。

从现场的实际情况来看,此次阅兵直播的技术方案,几乎将所有指标都推向了“史上之最”。央视对“零误差、零故障”的铁律,意味着协助方必须提交一份极限工况下的满分答卷。
此次任务,中联重科面对的挑战是全方位的:
三条拍摄索道需要同时作业,其中最长的一条跨度接近700米,而此前的最大跨度记录是500米;最大作业高度接近60米,比以往高出近20米。更长的跨度和更高的支点,对起重设备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提出了指数级增长的要求。
此外,现场防雷等级由常规的3级提升至2级,并明确要求设备能在8级风中稳定工作,在12级风中屹立不倒。
而在时间上,所有庞然大物进出天安门广场核心区必须在两小时内完成,整体作业窗口也仅有四小时。
面对上述极限工况,中联重科根据项目需求,为国家盛典特别定制作业方案,做出了充分的应对。
每一次国家盛典的完美呈现,背后往往都凝结着“中国智造”的极致追求。作为行业内唯一一家六次助力央视进行国家级庆典直播的装备制造企业,中联重科的再次出征,不仅是其技术和服务能力的又一次胜利,更给湖南工业、给当代“工程机械湘军”带来了一份荣光与自豪。
硬核湘军,托举“零误差”的国家使命
具体来看,这次直播的“功臣”,是一系列身经百战的硬核装备。6台130吨级的ZTC1300VS763-1汽车起重机,是确保宏大叙事镜头实现的关键。它们负责搭建“天鹰座”“万向鹰眼”和“天琴座”三大核心索道系统。
为了应对极限跨度和高度,技术团队不仅为该起重机首次配备了高强度定制化副臂,还额外增加了不同吨位的配重块作为锚点,以增强抗倾覆安全系数。

与此同时,承担高点机位搭建的7台高空作业平台,则是实现多角度、灵活动态拍摄的保障。其机型选择采用高配策略,如50米的最高点位需求,选用的是72米级的ZT72J产品,利用其在较低高度作业时的超高刚度,将臂架微小晃动降至最低。
同时,它还通过取消不必要的飞臂摆动、减少0.2毫米的结构间隙、开发定制的臂架平稳控制策略等方式,实现了毫米级的最低稳定臂速,以硬核实力回应了硬核要求。

要让这些钢铁巨兽细致工作,硬核的装备只是基础。它们背后的“湘军铁军”的付出,为任务的圆满成功注入了灵魂。湖南人性格中那股独特的“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在40人的助力央视直播项目组身上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吃得苦”,体现在长达90天的秘密驻守中。团队成员早已习惯了昼夜颠倒,深夜进场调试,清晨迎着阳光撤出,在酷暑中坚守岗位,以钢铁般的意志克服了身体的疲惫与枯燥。
“霸得蛮”,则是一种不向困难低头的血性。在阅兵村的一次演练中,一个2吨重的配重块需紧急移动200米,现场却无转运设备,团队成员硬是靠着人拉肩扛,轮番撬动,用最原始的力量为后续安装赢得了宝贵时间;设备进驻广场后发现点位下方的花坛承重要求特殊,原方案的支腿压力超标,团队迅速评估并连夜紧急定制2.4米长的超大支腿垫板,顺利解决了问题。
“耐得烦”,更是一种追求极致的意志。为了找到一个完美的镜头角度,团队成员陪着央视导演,在两个多月里对每一个机位的数百个姿态进行了反复测试与磨合,将主臂角度、转台读数等数据精确到毫米级,确保直播当天万无一失。正是这种精神,为圆满呈现本次阅兵盛况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国重器,写出一部成长史诗
回溯历史,从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的首次“结缘”,到抗战胜利70周年、建军9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再到建党百年庆典和如今的九三阅兵,中联重科“行业唯一”的特殊身份背后,是与国家级直播标准长达十余年的磨合与相互成就。

这种“被国家选择”的实力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强势的产业基因和创新基因在持续发挥作用。
中联重科的成功,不仅是属于企业自身的荣誉,对于整个长沙乃至湖南而言,也是一种产业骄傲。根植于长沙这片沃土,中联重科的成长始终与城市产业的脉动同频共振。
作为连续15年产值规模位居全国第一的产业集群,长沙工程机械产业早已成为湖南最闪亮的名片,并正朝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目标迈进。龙头企业的强大与产业生态的肥沃,互为因果。中联重科自身的数据便是最佳证明:
拥有8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研发投入强度长期超过8%;累计申请专利近18000件,其中含金量最高的发明专利占比超过40%;主导或参与制修订了超过570项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引领行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同时还先后研制出全球最长101米碳纤维臂架泵车、全球最大4000吨全地面起重机等一大批“世界之最”产品,用持续的研发创新定义着“大国重器”的高度。
多年以来,托举起阅兵“国家镜头”的“湘军铁臂”,也同样在“一带一路”的工地上、在海内外的重大工程中,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智造”的力量。
越是环境严苛、难度巨大的超级工程,越能体现不畏难的精神。这种硬核实力,正是湖南“敢为人先、实干兴邦”精神在工业领域的最好写照,也是献给国家盛典的一份最厚重的礼赞。而载着这份在最高殿堂检验过的荣光与使命,中联重科将带着大国重器走向更广阔的未来,脚步不停。
来源:松果财经